APP下载

山东大鼓

2020-11-16鲁先圣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三弦大鼓流传

鲁先圣

山东大鼓又名“犁铧大鼓”,或作“梨花大鼓”,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和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鲁西北农村,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

开始流传的时候,主要由农民在田间地头业余演唱,后来出现流动的民间艺人,并形成孙、赵两大门户,流传日益广泛。

清末以前,山东大鼓一直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郭老占、何老凤、范其凤、李老凤等,以后,白妞、黑妞進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享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郭大妮等。20世纪30年代以后享名曲坛的是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以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继而起,流传地区不仅山东城乡,而且南至徐州、南京、上海,西至郑州、洛阳、汉口、重庆,北至北京、天津、东北各地,盛极一时。但自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兴起之后,山东大鼓渐趋衰落。

山东大鼓主要分南口、北口两大流派。南口流传广,影响大,早期原唱快口,唱腔流畅动听。《老残游记》中描写白妞所唱《黑驴段》,节奏全是快板,越唱越快,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清楚,实属独到。后起的女演员谢大玉、杜大桂、鹿巧玲都宗法南口并有所发展。北口流行于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一带,俗称“老牛大捽缰”调,曲调质朴,吐字夯实有力,富于乡土气息。代表性艺人为郭老占、何老凤等。其中以何老凤影响最大,他的唱腔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等曲种吸收。另外,李老凤曾在北口的基础上吸收南口的精华,自创新腔,称为小北口,原来的北口被称为老北口,所以又有南口、老北口、小北口三派之分。

山东大鼓的演唱形式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矮脚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也叫梨花片)。演唱时演员右手执鼓楗击鼓,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伴奏。唱腔属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其书目主要是中篇,唱自相间,短段只唱不说。三个支派的唱腔与书目又各具不同的特点与风格。

传承三百多年而不衰的山东大鼓,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华文明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化遗产。

(摘自《读者·乡土人文版》,有删改)

赏析

本文从山东大鼓的历史渊源、演变过程、分布地域、主要派别、演唱形式等方面加以介绍,让读者熟悉这种曲艺形式。作为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山东大鼓必然要传承和发扬,这是炎黄子孙的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三弦大鼓流传
三弦在京剧伴奏中的规律及特点
大鼓里有什么
高祥杰
迎额头崩出的字
左手握右手
神奇的大自然
硕宝成长语录(二十一)
张大鼓剿匪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2013年第11期识将还军有奖征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