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2020-11-16李一萍

速读·上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随着课程思政的大力开展,各大高职院校都力图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各类课程,实现课程与思政的协同发展。“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的高互动性、高渗透性能够更好的推进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使得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针对性,也使其呈现出特色化。基于此,本课题希望通过对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从系统规划的角度,努力探索高等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案。从课程思政内涵入手,分析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究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路径。

◆關键词:互联网+;课程思政;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它不是一门新的课程,而是一种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将立德树人当作是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强调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能够建立思政育人的体系,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有效的融合,最大程度的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

现阶段,从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思想政治类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一般都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课时量并不多,未能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观、价值观的指导尚缺,另外,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大都是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没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结合,从而出现了思政教育薄弱的局面、进而也不能实现全方位、全面育人的总体目标。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相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学生往往更倾向于网络热点问题,忽视了思想政治的学习,导致了部分学生存在价值观偏离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了立德树人,就必须着手于加大课程思政的教育,专业课教师要大力挖掘出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且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运用课程思政教学,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因此,课程思政教育对各高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往往是学生热衷的专业之一,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财务预测、会计核算等能力,另外,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接的是财务岗位,财务舞弊、财务造假、操控利润、偷税漏税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在财务圈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一旦发生,将会对企业投资者、社会公众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为了从源头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可以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推动财会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培养财会专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因此,财会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是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从学生角度上看,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薄弱的思想政治意识。这种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样化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学生自身独特的性格特征造成的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然而,较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给学生们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专业课程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一些信息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当代学生,以会计专业学生为例,网络上报导的偷税漏税的案例,学生可能会以此为例效仿、存在侥幸的心理做出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不道德行为。在校学生的世界观往往还未形成,这就更需要教师去加以引导,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让学生掌握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而单纯的思政课程教育难以达到效果,因此,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

从专业教师层面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更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极少教师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融合,造成了教师们薄弱的思想政治意识现象,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能力亟待提高。会计专业学生从事的财务岗位,往往是企业的核心部门,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与金钱诱惑,因此,财会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秉持不做假账的原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诱惑,养成认真细心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教师的现状是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只是花少量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自身的思政能力水平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专业课教师也要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的思政水平,然后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体系建设方面看,现阶段高职教育模式上,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分离,往往思政课程只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只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两个体系完全分离。一方面,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时间紧、任务重,往往在开学第一课上对学生的会计相关职业素养等进行传授,后续学习中大部分时间老师都集中讲授理论知识,思政教育也未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在大一、大二时期开设,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并未开设,未能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但是,对于大三学生来说,即将毕业走入社会正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更需要老师去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除此之外,思政课程在讲授时也只是单一的讲解思想政治理论,难以和学生的专业相联系,不具有专业针对性。

从思政平台来看,目前高校的思政平台都比较匮乏,单一化。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未能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案例和情景化的教学,课堂教学上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在进行课程思政时,未能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针对性不强,难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另外,课程思政的平台也较为单一化,仅仅是安排基础的思政课程的学习,未能将互联网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三、“互联网+”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驱动作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是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之相融合,需要教师进行思维转变。首先,教师要从传统的思维转换为开放性、大数据的思维,利用大数据来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雕琢出可以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系统化的思政教育素材,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大数据下的思政教育模式。另外,开放性的思维也是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教师在数据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将思政资源进行共享,这样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学习;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更新速度较快,教师需要将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树立开放性思维,做到与时俱进。

“互联网+”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扮演着组织、决策与实施的角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进行学习,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筛选案例进行分析学习专业知识,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更加便捷和针对性。

“互联网+”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往往是课堂教育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这种教育方法或多或少给教育工作的效果带来不利影响。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由传统的教学方法向以学生占据主导地位的翻转课堂模式转变,利用大数据的搜集信息能力,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根据信息反馈,因地制宜的选择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思政问题解析路径

(一)拓展思政教育的活动领域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的活动领域不仅仅可以通过线下教学,还可以依据网络构建虚拟的思政教育环境。教师在线下授课过程中可以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结合,利用网络上与专业相关的热点信息,比如:根据偷税漏税事件讲解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相关专业知识,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明白遵纪守法是财会专业人员所必备的职业素质;线上教学活动领域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创建实账操作平台,一方面,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有真实的体验感,能够明白财务岗位的重要性。

(二)建立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

课程思政教育不是一日而就,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到的教育资源信息要加以整合,并加以优化,建立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例如:高校教师可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将思政元素进行整合配置,通过大数据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储存,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做到实时更新,提高对资源库的利用程度,更好的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工作。

(三)创新教学反馈机制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通过教学反馈来体现,但在思政教育上,现阶段各高校的教学反馈机制则较为匮乏,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真实的反馈出来,教学反馈机制亟待改进与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为创新教学反馈机制带来了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实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思政教育情况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五、研究展望

目前,课程思政教育仍是各大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互联网+”背景下,各高校要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机遇,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建立健全的教学反馈机制,更好的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霞,刘小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2(09):13-15.

[2]谭忠毅.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9):54-55.

[3]王东清,刘静静.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经济师,2019(03):203-205.

作者简介

李一萍(1993.02—),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教学研究。

本文系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2020年度校級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析——以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教高[2018]1058号)、郑州优秀基层教学组织(郑教明电[2018]815号)建设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互联网+互联网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