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思考

2020-11-15陶发荣

广州化工 2020年21期
关键词:高分子培养目标毕业

李 光,陶发荣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于2018年6月成功召开,开启了“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新征程,吹响了中国大学再出发的集结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助推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有助于加快我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进程[2]。

人才培养方案是本科教学的基本纲领,其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根本[3-4]。多数高校在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前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认证标准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如培养目标不够具体、不能体现学生毕业五年后所能达到的目标、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对培养目标的评价不完善、缺乏持续改进机制等。因此,在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前,所有专业均会梳理自己培养方案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差距,对照认证核心理念修订培养方案,形成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符合认证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聊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设立于2006年,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专业。我们曾经于2016年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通过近年来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发现原培养方案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有一定偏差,如:培养目标不够清晰、部分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不够合理、课程体系不够合理、部分课程内容不能有效支持毕业要求等。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了广泛调研、论证和充分思考,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合理的修订,确定了符合学校定位和满足外部行业需求的培养目标,明确了毕业要求,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行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1 以学校定位与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培养目标应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5]。针对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的问题,我们成立了培养目标修订工作组,通过座谈、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多种途径进行内外部调研,调研内容紧密切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资源条件、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内外需求,调研对象包括企业专家、校友、在校生、教师等。工作组针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有效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进行了合理性评价,最终确定了符合我校办学定位和满足行业需求的培养目标: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系统掌握并熟练运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发展潜质,能够在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相关领域开展新材料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在新修订的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对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程实践、学习或深造应该达到的五个子目标:①能够熟练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等基本知识和高分子材料专业知识与技术,分析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与应用等领域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提出系统性方案并予以解决;②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承担高分子材料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生产与管理等工作,并能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相关政策、法规,达到工程师执业水平;③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富有团队精神,能够带动工程实践项目的有效实施;④具备良好的人文道德素养、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公众利益优先原则,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⑤具有国际视野,拥有终身学习和自我拓展的能力,能够不断跟踪国内外先进工程技术和行业发展,适应行业持续发展需求。

2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明确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需要满足“明确、可衡量、覆盖、支撑”的要求。因此需要准确描述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毕业要求所描述的能力与素养,并能够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判定所获得能力与素养的达成情况;所确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且高于通用标准的12条毕业要求,对学生相关能力与素养的描述能体现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我们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要求的制定标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从12个方面明确了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并进行了具体描述:①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与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②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与应用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③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与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等因素;④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对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与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等,并将信息进行综合得出合理有效的结论;⑤使用现代工具: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针对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与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包括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⑥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与应用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与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⑧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与应用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⑨个人和团队: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在多学科交叉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⑩沟通:能够就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与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的实践环节中应用;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技术理解能力、总结综述能力等,能够不断学习以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

3 以毕业要求为根本,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关键部分,是实现毕业要求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能够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这是衡量课程体系是否满足认证标准要求的主要判据。课程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将课程体系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与专业相关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并明确了每一部分所占的最低学分比例。

针对原培养方案中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部分课程内容不能有效支持毕业要求的问题,根据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标准中关于课程体系的分类和学分比例要求,我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各教研室和相关企业行业专家进行了多次研讨论证,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优化,并对各部分的学分比例进行了计算,确保满足认证标准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从知识、能力、素质相关联的角度出发,既注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兼顾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严格秉承成果导向,按照针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反向设计的思维,进行了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优化,形成了本专业更为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三大平台。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社科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专业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课程体系,必修与选修共存,理论与实践并重,全方位实现对12条毕业要求的支持。本专业新修订课程体系中的三大平台课程能与认证通用标准的4个部分交叉融合,每一部分的学分占比均达到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比表

4 结 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助推一流专业建设。本文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具有“清晰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和合理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作为本科教学的基本纲领,培养方案需要秉承“持续改进”的理念,定期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进行评价,适时修订,做到与时俱进,满足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门人才。

猜你喜欢

高分子培养目标毕业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我们今天毕业了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毕业季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
多糖类天然高分子絮凝济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