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络人口发展的特征、进程与趋势

2020-11-12祝长华谢俊贵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普及率网民人口

祝长华,谢俊贵

(1.韶关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广州大学 经济与统计学院 /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互联网的发展,以其特殊的技术优势和社会功能,促成了世界各国经济30年的大创新和大发展.自1994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正式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以来[1],截至2020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网络人口(俗称网民)人数已达9.04亿.同时,《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也指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占GDP总量的30.3%[2].这得益于我国庞大的网络人口数量[3].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孕育着第四次工业革命[4-5].人类社会将由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以生产信息,分配信息和消费信息为特征[6].而网络人口作为信息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从人口统计学角度对它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网络社会研究,以至网络政治研究、网络经济研究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网络人口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学者的关注重点.国内从1997年起,CNNIC便开始统计网络人口数量.每年定期发布两次关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其中包括网络人口的发展情况.学术界青年学者邓志强提出人口学研究应该转向网络空间[7].谢俊贵提出了中国需要建立网络人口统计学,中国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人口资源[8].还有学者们就我国网络人口区域分布不均现象进行了讨论[9-11].在国外,早在2000年,美国便对互联网发展状况,包括网络人口(互联网用户)数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美国的皮尤中心对网络人口更加重视,专门设立了一个项目对互联网和美国生活进行深入研究. 2014年的一项报告显示,美国仍有15%的成年人未使用互联网.人口学特征,比如年龄、教育程度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2].此外,一些机构或网站对互联网用户数进行专门统计[13],学者们也建立模型预测了网络人口的走势[14-15].

不过,总体来看,从人口统计学角度研究我国网络人口发展的成果仍然不多,亟需重视.现有研究仅仅简单的对网络人口进行描述,未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16].本研究通过具体描述我国网民的整体规模、结构特征以及发展规律,以弥补现有研究存在的缺陷,以期为研究中国网络人口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提供新思路,为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中国网络人口发展进程及其在人口学层面上所呈现的一些基本规律.理论基础首先是人口发展理论.网络人口作为人口学意义上的一个特殊人口群体,在互联网已经大众化的今天,它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次是网络社会理论.网络社会是新社会模式和新社会形态的结合.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是网络社会中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载体,网络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围绕它运行.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企业组织的管理、就业结构、工作方式等和传统的现实社会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数据来源于CNNIC发布的第1~45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7].本文主要选取CNNIC统计报告中的网民人数、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学历、职业、省份、网站数等数据进行分析.为了对网络人口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必要分析,本文还使用了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全国总人口数、城镇人口数、农村人口数、GDP等数据.

2 中国网络人口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本文对我国网络人口规模、分布、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纵向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我国网络人口发展的脉络.按照CNNIC的定义网络人口指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对于统计口径不一致带来的误差,本研究忽略不计.

2.1 中国网络人口总量发展趋势

中国网络人口规模从1997年的62万增至2020年6月的9.04亿人,如图1所示,增长速度飞快.2008年,我国网络人口总量居全球第一,现今,超过了美国和欧洲的网络人口总和[5]. 1999年底、2002年 6月、2007年底这3个时间点是网民增长率的高峰时期.促进中国网络人口快速发展的一个直观原因是上网设备普及和上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3G手机价格的下降、手机上网技术的实现及无线Wifi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手机上网.这都直接的促进了中国网络人口的发展.政府部门、企业和信息技术人员开发的各类应用软件,为人民提供了更快捷、便利和丰富的生活方式,这极大的鼓舞和促进了网络人口的发展.不过,最近几年增速已经变缓,达到基本稳定.

普及率从最初的不足1%,持续增长至过半.充分说明中国已经是一个网络人口大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已成为网络人口,且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26个小时.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我国虽然普及率已经过半,但是跟美国普及率达80%以上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深入分析非网民不网民化的原因及采取相应促进措施.

图1 中国网民人口、增长率及互联网普及率发展趋势图

2.2 中国网络人口地域分布发展趋势

人口地区分布是人口统计学高度关注的重要人口特征.下面从省际和城乡两个方面分析.

2.2.1 网络人口省际分布鸿沟巨大,逐渐朝均衡方向发展

“小叶子?”叶晓晓睁开眼睛,侧过身重复着这三个字,略带疑惑地体会着里面的情意,半晌,又扭过头去,闭上眼睛,微笑着点了点下巴。

总体上看,我国网络人口由东向西递减,向均衡化发展.对比起初几年与近几年的各省网络人口排名情况,排在前位的始终是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像广东,江苏等.排在后位的是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像宁夏、青海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3个城市,起初网络人口规模摇摇领先,特别是北京,1997年网络人口占全国比例达到36%.然而最近几年,这3个城市网络人口排名均处于中下位.天津更是落入全国后5位.这3个城市经济发达,排名跌落过快.此外,经济发展相对一般的河南和河北,网络人口总量却排在前列.从总体上看,尽管网络人口分布省际差距大,但分布逐渐趋于平衡.

从互联网普及率看,各省的互联网普及率飞速增长,现均超过或接近50%.总体上看,它与网络人口分布的规律一致,由东部地区像西部地区递减.起初北京最高,也是普及率唯一超过1%的省份,接近2%.而宁夏、西藏等省份的普及率均为零.但近年来,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势头更快,拉近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西部地区各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基本超过了40%.北京的互联网普及率最高,达到77.8%.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仍较巨,应大力投资西部采取相应措施拉低这种差距.与网络人口总量对比看,互联网普及率的发展水平与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一致.像北京等经济发展城市,尽管网络人口规模相对不高,但是普及率却非常高.

2.2.2 网络人口城乡分布差异显著,农村人口网民化空间巨大

在中国,国家相关制度对城乡分开来规划发展和分别治理,在学术界有“城乡二元结构”之说.我国城乡两大社会空间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差距很大,互联网设施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延伸到真正的农村,当然,在我国“互联网+”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网民的城乡分布及发展规律,显然是必要的.梳理CNNIC的统计报告可知,直到2007年7月才首次统计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原因是我国通过5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到2007年底,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有了显著增加,农村网民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规模.总体上看,城镇网民人数占比均超过70%.而农村网民人数占比却接近30%.城乡网民人数差距巨大,且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2.3 中国网络人口群体结构发展趋势

人口群体结构研究则主要是对人口社会结构的一种分析.为此,本部分拟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结构来分析中国网络人口群体结构发展趋势.

2.3.1 网络人口性别分布越来越平衡,男性稍占优势

网络人口性别分布越来越平衡.从网络人口数量来看,两性网络人口都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增长,2006年开始两者的增长速度都在加快.从在网民总体中的占比看,从2001年底起,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小,至2008年起几乎逼近1:1.能够逐步接近1:1可能的原因有:第一,女性教育程度得到大大提高.2000年之前我国的互联网主要是教学科研网,网络人口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在教学科研人员中,男性比例大大高于女性.女性社会地位较男性低,所接受教育及从事工作都不如男性.第二,2000年后,互联网应用已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两性网民的差别越来越小.第三,网上购物已成为购物的重要方式,女性是购物大军的主力.

2.3.2 网络人口年龄分布以青少年为主,人口增长类型由扩展型向静止型过渡

我国网络人口逐渐年轻化,以年轻人为主体.将6~17岁组定义为未成年人组,18~35岁定义为青年组,35~50定义为中年组,51岁及以上为老年组.起初,我国网络人口中青年组最多,占到60%,其次是未成年组,占到接近20%.网民中80%是35岁以下人员.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快,他们利用互联网所从事的活动,捕捉商机,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经过10年的发展,未成年人组占到23%左右(其中6~9岁的低龄未成年组为3.2%),青年组占到53%左右,说明互联网使用已经未成年化.这对于我国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网民已经未成年话,这对于将来承担建设祖国的任务打好了基础.忧的是他们还处于涉世未深年龄,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2008年以来,39岁以下人群占到80%.相比过去,年龄上提高了几岁.这与我国网络普及率升高有关.我国网络人口的年龄分布呈现出一种“纺锤形”的结构,且由扩张年轻型向静止中年型过渡.

2.3.3 网络人口教育程度由高学历向低学历转化

我国网络人口的学历逐渐低学历化.1996年6月以来,除了初中及以下学历和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两组网络人口占比在增长外,高学历组的占比在减少.这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阶段分不开的.互联网刚引入我国时主要应用在教学科研方面,当时基本上只有教学科研机构的高学历人才才有较多的机会上网. 2000年以后,我国互联网开始面向社会广泛推广,高中、中专、中级学历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络人口迅速增加,占比基本上是一路上升.尤其是2006年以后,这种趋势更加凸显.近年来,由于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上网业务的推出,以及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广泛推广,互联网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中普及率大幅度提高.随着我国互联网向农村地区推广普及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网络扶贫工作的推进,低学历网络人口占比将进一步增加.

2.3.4 网络人口职业分布于各个职业,学生相对居多

网络人口职业分布广泛,学生占比较多.从横向上看,占比最大的学生网民有缓慢减少的趋势,而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增长较显著.无业和其它人员无明显变化趋势,大体上占比稳定,变化不大.也就是说,互联网在学生、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公司管理人员、企业/公司一般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普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到位的程度,而在商业、服务业、制造业工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农民,退休人员等职业中,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互联网在商业、工业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从纵向上看,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和企业/公司一般职员占比最大.学生网民占比稳居第一,最小也有24.6%.自从互联网走出教学科研网以后,迅速成为网络人口的第一大波人口是学生,因为他们年龄、教育程度、兴趣爱好、时间拥有方面最适合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并且还乐意“追星”“追网”.占比较小的主要为农林牧渔等普通劳动者.

3 中国网络人口发展进程的描述

对于中国网络人口发展的进程,以往主观地对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缺乏科学性.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定量地作出科学性相对较强的描述.聚类分析时涉及的变量有:中国网络人口数量、网络人口每半年增长量、互联网普及率、网络人口每半年增长率.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由聚类结果,将中国网络人口发展进程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缓步发展阶段.即从1987年我国向国外发送首封E-mail起至2000年6月底.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网络人口每半年增长总量基本都低于500万人,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增长率却很高,逼近90%.本阶段网络人口增长总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我国1997年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计划的实施有一定滞后期,效应无法立刻显现.其次是推广使用范围的原因.早期互联网主要推广使用教学科研网,使用范围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而且互联网功用也比较单一,会使用的人也少.最后是电脑终端方面的原因.电脑终端数量较少,电脑操作相对复杂.在电脑办公普及化、汉字输入简洁化和鼠标使用便捷化前,人们对网络使用兴趣不高.

第二阶段:起飞发展阶段.2000年12月至2007年6月底.这一阶段网络人口增加量大部分时期均低于1 000万人,但最低时期的增加量也有700万人.增长率在20%左右.我国网络人口迅速地增长.互联网普及率由原来的2%以下,迅速提高到5%以上.在这一阶段,促成网络人口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互联网推广使用跳出了教学科研网的范围.各种政府网站、商业网站开始快速发展.第二,互联网的商业化利用使上网成本开始降低.具体包括计算机价格的降低,上网费用的降低等.第三,互联网使用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开始加强.电信部门、事业单位、网营单位等,都积极开展互联网使用的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工作.第四,互联网功能由单一功能走向多种功能发展.由提供教学科研文献检索和电子邮件传递服务走向了多种类型的信息传播服务,网络新闻、网络聊天等开始流行起来,这些都为网络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强大的吸引力.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12月底至2010年12月底.这一时期每半年网络人口增长总量超过3 700万人.半年网络人口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总体上网络人口呈快速发展趋势.促成网络人口在这一阶段的快速发展有技术原因,也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原因.比如,从技术上讲,网络技术的不断开发使人们使用互联网越来越方便,如手机3G/4G网络技术的开发、无线Wifi技术的开发等,便为网络人口快速增长提供了技术保障.从经济上讲,电脑价格的下降、手机上网技术的推广、无线Wifi技术的开发等也使电脑购置、手机购置及上网费用大大降低.从政治上讲,2003年4月,我国开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并着手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这些举措更为本阶段网络人口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农村网络人口增长的渠道.

第四阶段:常态发展阶段.2011年6月至今.半年网络人口增长量已经降为2 000万人左右,增长率也从6%降到3%左右.尽管网络人口增长率开始呈下降趋势,网络人口总量已经达到高位阶段.在常态发展阶段,我国网络人口发展并不会停滞,只是由于网络人口基数已经非常庞大,增长速度和增长总量会下降.从现在起,我国网络人口发展的主要取向在于:第一,农村网络人口的进一步发展.从我国网络人口发展的分省分布、城乡分布来看,农村网络人口占比仍然不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开展互联网使用的农村市场;第二,老龄网络人口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养老服务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相应功能,将有利于老龄人口转变为网络人口;第三,贫困群体网络人口的进一步发展.要通过网络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一方面消除城乡贫困人口,另一方面尽量将贫困群体转化为网络人口.

4 讨论与结论

中国网络人口发展进程体现出一定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讲,中国网络人口发展与国家人口总量发展、网络总量发展、国民经济发展(GDP)、教育发展、消费方式变化等都密切相关.计算中国网络人口与这些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具有强相关关系.

中国网络人口的发展,需要有人不断参与才能够持续发展.中国人口总量一直在持续的增长中,它为中国网络人口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中国网络人口发展与网络总量的发展关系密切.以年度网站数量为例,从2000年底的26.5万个网站,发展到目前的523万个网站.网站数量的增多,丰富了互联网的内容、拓展了互联网的用途,使得互联网用户能够更好的利用互联网,从而促进了中国网络人口的发展.

经济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础.经济为中国网络人口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中国网络人口发展以互联网作为平台,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做支撑.互联网发展的设施建设投资额高、建设周期长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均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上网费用的支付、计算机的购买都会受制于用户的经济条件.反过来,互联网的发展也能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最好的、最全的、最及时的信息发布平台.所以互联网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网络人口的发展受教育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互联网起初是由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工作人员使用,使用者都是高学历人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我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增加对网络人口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对网络人口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网络消费方式的盛行,为人们节约了购物时间、提供了更丰富的消费商品等等,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网络人口的发展.

我国网络人口数量经过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后基本进入发展常态.虽然已经进入发展常态,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而言,还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网络普及率也只有60%多一点,还存在很大的空间.我国网民的省际分布发展差异、城乡分布发展差异在逐渐减少.从结构上看,我国网络人口性别结构已基本与我国人口性别比相一致.青少年网民人口比重在逐渐增加.我国网络人口已经从精英群体过渡到普通人群体.农民及自由职业者网民占比在逐渐增加.总的来说,我国网络人口发展迅速,结构合理,普及率高.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存在积极一面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关于网络环境治理、网络安全、网民权利失范等问题都亟需完善和解决.

猜你喜欢

普及率网民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安徽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
排行榜
远程医疗普及率的现况调查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人口最少的国家
回顾: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成效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