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基础课程移动教学效果调查研究

2020-11-10张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4期
关键词:移动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移动教学应用越来越广泛,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颠覆性的转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移动教学效果,并针对存在的不足制订下一步优化方案。

关键词 移动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微课;APP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4-0023-04

Research on Effect of Mobile Teaching based on Computer BasicCourse//ZHANG Huan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form, mobile teaching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which has brought a subver-sive change to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obile teaching based on Computer Basic Course, and formulates the next optimization scheme for the existing deficiencies.

Key words mobile teaching;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effect; micro lecture; APP

1 引言

近年来,移动教学因其便捷性、个性化、多样性、过程性的特点在各高校运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教学改革项目里都能看到移动教学的身影。作为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学习群体庞大的学科,且它的学科特性决定其应走在信息化改革前沿。但是实施移动教学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简单的翻转课堂,也不是简简单单引入一个教学软件,而是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借助新的技术平台,设计出符合学科特性、学生特性的教学方案。

2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移动教学方案设计

以琼台师范学院为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通识类必修课,以前大部分班级的授课模式为传统的半讲半练模式,学生低头玩手机现象普遍,教学效果不理想。结合《关于“基于移动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学习”的调查问卷》[1]的调查结果,课题组与教研室制订了基于移动教学改革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方案,并于方案发布后开始实施。

授课模式  将移动教学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以任务为驱动,环环相扣、首尾相接,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完成任务—课后复习”的教学模式: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可利用自习时间或碎片时间通过移动学习提前预习知识点,基本掌握主要学习内容;课间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行通过预习知识点探索,也可通过分组的形式,组长引导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最后由教师点评,分析任务,讲解重难点;课后通过互动问答、小测试,复习巩固课堂内容[2]。

方案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项目式教程》,由芦彩林、陈文锋、罗永莲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该书共有七章,内容涵盖操作系统、Word、Excel、PPT、网络安全、Flash、上网。由于该书为项目式任务驱动,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内容,但考虑到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前提,且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仍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考点,因此制作了相关微课,让学生在课余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另外,针对章节项目内容,设计与之对应的课前任务与课中任务,还有课后问答及小测试。

实施情况  关于本次授课方案的具体实施,采用蓝墨云班课APP作为辅助软件,云班课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络学习的一款教学APP。蓝墨云网络教学平台将“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3]。云班课主要分为资源、成员、活动、消息四个模块。资源模块,可以上传图片、文档、视频、PPT等形式的学习内容;可以从电脑端、移动端上传,也可以是网络资源;可以对资源设置发布时间,让资源与学习进度一致;上传的资源按照章节整理对应好,方便学生回顾查看。成员模块,可以查看班级成员以及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签到形式,方便准确;设置线下分组。活动模块,也是课中运用最多的模块,有“小组任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课堂表现”等多种课堂互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消息模块,可以用来发布班级通知,或者一对一进行私聊。

课前,将微课与小组任务按照授课进度发布在资源板块,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并提交课堂作业;课后,通过头脑风暴、小测试等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图1所示为某学生的学习数据。

3 计算机基础课程移动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该方案实际运行效果,并且制定下一步优化方针,笔者在学期末授课结束后与课题组成员开展“对于移动学习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共18道问题,包含单选、多选、排序和评分题型。问卷主要发放于2019年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生中,共回收答卷660份,其中有效答卷634份,有效率96%。经过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总体情况  在634份有效答卷中,主要由大一学生(430份)和大二学生(117份)的答卷组成,占据整个问卷群体的86%。计算机应用基础为琼台师范学院所有专业新生的通识必修课,本科學生一学期修读完,专科学生分为上、下两学期修读,因此,2019年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生主要为大一、大二学生,与目标问卷群体一致。可见,调查结果对于分析移动教学应用于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价值。

移动教学现状  在所有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6%的人在以往教学或学习经历中经常接触到移动教学,有35%的学生偶尔接触过,只有6%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可见移动教学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这些应用移动学习的学生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每天平均学习时间为“半小时到一小时”(48.75%),其次是“少于半小时”(25.29%)、“一小时到两小时”(16.31%)、“两小时以上”(9.65%)。总的来说,四分之三的学生每天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累计时间在半小时以上。按照使用频次排序,移动学习最常用的功能包括课余时间课程资源的学习、提交作业、签到考勤、完成考试、丰富上课形式、课余时间和同学讨论,其中线上与线下的使用比为0.52∶0.48。

计算机基础课程与移动教学的关系  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无法脱离计算机环境进行长时间的移动教学,这也符合调查结果:受调查学生认为最适合移动学习的学科类型从高到低的排序为语言类、理论类、艺术类、实践类。实践类课程排名最后,因此,移动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比其他理论课程难度可能稍大。尽管如此,相较于其他实践类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移动教学在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中的应用仍具有独特优势:移动教学平台上有丰富的多媒体移动学习资源,操作演示比书本教材更加形象生动、直接明了;计算机与移动教学都在不断发展进步,需要与时俱进地学习,这也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答案,一个任务可能有多种方案,因此,移动教学也提供了一个可以讨论探究的平台。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移动教学  在634份问卷中,有534名学生已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中406名学生表示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有接触过移动教学模式,虽然该比例已经达到76%,但仍与曾接触过移动教学的学生比例(96%)有所差距,这可能与上述分析过的该课程性质有关。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移动教学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有一定帮助,3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可见移动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课余时间课程资源的学习”“提交作业”“完成考试”这三个功能上。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他们认为移动学习对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帮助最大(7.2),接下来依次是操作系统(6.5)、Word(6.1)、PPT(5.1)、Excel(4.4)。这与操作的难度有关,随着计算机操作的复杂程度增加,移动教学的帮助递减。

计算机基础课程移动教学效果评价  如图2所示,调查问卷设计从四个方面评估移动教学是否增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4~4分”评分的形式:中间值0分表示“移动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影响”;“-4~-1分”表示“移动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起到负面影响”,且分值越低,影响越大;“1~4分”表示“移动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起到正面影响”,且分值越高,影响越大。

1)教学目标方面。移动教学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的得分依次是2.52分、2.28分、2.83分,可见移动教学同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目标最显著,这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提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并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成就感,其情感才会受到正向激励。

2)教学内容方面。移动教学影响最大的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分为3.13分,因为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先在任务要求下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完成,然后由教师指导,这种模式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其次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得分为2.5分,这与每次任务的设计都是工作学习中常见的案例有关;最后是“重难点突出”,得分为1.8分。

3)教师行为方面。“课堂有效组织”方面,移动教学的影响得分为2.68,因为移动教学不仅是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还包括通过设备或APP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课堂组织更加有效;“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方面,移动教学的影响得分为2.52分,新的教学模式加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学情境的生动性也得到提高;“与学生交流”方面,移动教学的影响得分为2.18分,借助移动教学的APP平台,学生可以直接与教师进行课后对话,不仅突破了只有课中交流的时空限制,而且这种“私信”的方式让一些平时不太主动与教师交流的学生也愿意与教师探讨交流。

4)学生行为方面。移动教学对学生行为影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积极主动参与性”(2.94)、“解决问题能力”(2.32)、“协同合作性”(2.20)。移动教学通过运用多种互动手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相互作用下,学生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APP具有“小组”功能:分组形式多样,包括随机、按序号、指定学生,可以增强分组的趣味性;角色设定包括组长、副组长(可选)、组员角色确定,分工明确;小组展示评分为各个小组依次展示,其余小组成员可对其评分,最后根据得分评选出最优小组。这种更加细致的分组工作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的协同合作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 移动教学需优化之处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基于移动教学改革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方案最需要优化三个方面。

1)突出重难点:对于测试环节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设置投票环节,将知识点作为投票选项,票选出学生认为的难点并进行讲解。

2)与学生交流:教师要多主动与学生交流,对于某节课得分较少的学生课后及时与他沟通,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3)协同合作性:在原有小组任务基础上多增加需合作完成的内容,或多增加小组任务。

另外,还可以准备更多短而精的微课供学生利用课余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对项目式任务不断改进,使知识点更符合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技能更加实用;选择合适的教学APP或者APP中合适的功能来帮助更好地实现移动教学。

5 总结

总的来说,移动教学对于信息原住民时代的学生而言接纳度很高,他们对于移动教学的第一印象普遍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逐渐下降。这就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提出新的需求,即使只是一种手段,移动教学不仅仅是借助新的信息技术,而更主要是将教学内容结合新的技术使教学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张欢.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移动教学现状与需求研究:以琼台师范学院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5):254-256

[2]鄭晓冰.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11-114.

[3]罗奕玥,吴铁柱.移动互联网络学习环境现状研究[J].国际公关,2019(10):100

猜你喜欢

移动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摄像录播移动车研发
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移动教学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Android平台的教学应用系统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