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仿吾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内在矛盾研究

2020-11-09严云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成仿吾文学理论

内容摘要:成仿吾先生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事业,尤其是为现代文学批评史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文以成仿吾的文学批评观为研究对象,探究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批评中存在的内部矛盾,总结这种矛盾产生的理论原因及其对现代文学批评史有何教育意义。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成仿吾文学思想的形成背景。第二部分简要叙述其文学批评观,以五四的文学革命到后来的革命文学这样一个分期作为时间节点分别阐释成仿吾从“社会—审美”模式到“革命文学”时期“政治模式”的转向。

关键词:成仿吾 文学理论 建设与超越 内在矛盾

一.成仿吾文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成仿吾文化思想形成前期和大多数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一样,从满怀斗志回国参与新文化运动却受到现实沉重打击再到坚定与黑暗社会抗争。最初他看到国家政治经济的薄弱,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为国争光。然而第一次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让他深刻认识到想要国家崛起首先要启发民智。“在相当长的学习期间,国内外的形势在变化,时代思潮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处于社会洪流中不可能不受影响。其中伟大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对这些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是深刻而剧烈的……这些文学方面的精神力量不断冲击他选择‘造兵科的那种思想基础”。①因此他选择了文学,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实现对国民的启蒙。这也是他急于回国创办文学杂志的主要原因。但是成仿吾打算以文学救国的理想很快就被现实给以沉重打击。1921年,成仿吾接受了同乡李凤亭的邀请归国准备担任泰东书局的文学编辑,等他真正放弃学业回来才发现现实与理想大相径庭。泰东书局所谓文学救国只是纸上谈兵最后还是为了谋取私利而已,而且书局方面显然对当时已经在文坛享有盛名的郭沫若更感兴趣。成仿吾悲愤之余回到长沙,凡此种种让成仿吾更加理智地看清了中国社会的现实,也给了他反思的时间。残酷的社会现实并没有使他就此沉寂,他从“政治模式”的方向开启文学批评的新路。为他文化思想从矛盾模糊状态向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成仿吾受到了中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文化思想主要以其对文学的认识体现出来,并且处于一种矛盾状态。郑伯奇对此论述道:“成仿吾虽也同受了德国浪漫派的影响,可是,在理论上,他接受了人生派的主张;在作品行动,他又感受着象征派,新罗曼派的魅惑。他提倡士气,他主张刚健的文学,而他却写出了一些幽婉的诗”。②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成仿吾已经选择了通过文学启蒙民众的道路,但他并没有确定以什么样的文学形式与内容实现他的理想,因此,还停留在盲目崇拜西方文艺理论的阶段,所以文学批评理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内部矛盾。

二.成仿吾的文学批评观

(一)成仿吾的文学批评观概述

成仿吾在1922年—1926年间写了一系列关于文学批评的文章,其中侧重文学理论探讨的有20多篇。他从多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批评的重要性:“批评是创造的指南针,它是判别善与恶,美与丑和真与伪的努力。”③(《建设的批评论》)成仿吾感到在文艺批评时,最困难的是批评标准,“我们不可为一时的交感与浅薄的印象所惑,我们必有一种尺度做标准。”④(《批评的建设》)但这种标准是什么呢?他要求尽可能做到客观些,而这个客观又包括两个方面:超越的和建设的,“我们为文艺批评的时候,对于一切既成的思想与见解要能超然脱出,至少我们当用批评的眼光在他们适用的范围内利用他们,而不为他们所迷惘;这便是我所谓超越的。”这就是说作为文学批评者要比文学的创作者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学识,這样才能作出鞭辟入里的分析评价,批评者要明确文学批评重心在于要表现“不奇之奇”,要从“不奇”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其奇特之处并从中总结出适用于一般文学作品分析的理论原则。同时这种批评又必须是建设性的,只为一己之私就颠倒黑白便曲解了文学批评的本意。“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断难有卓绝的创作出生……我以为我们的批评家应当屏绝不合理的独断与浅薄的印象,而追求更真实的基础以至于无穷。我们要忠实于文艺,不要颠倒是非,尤不可冤屈作者。”⑤(《批评与批评家》)。进行文学批评时既不能有排除异己的心理也不能包庇不好的作品。批评者本身若批评有误作家自然也是可以出来反驳的,批评者与被批评的人都要拿出相关的文学理论来证明自己的论述有据可循,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学术界活跃健康的氛围。成仿吾所总结的这些文学批评方法即便在现代也有许多可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通过对比其文学批评中存在的内在矛盾也能使那些批评方法重新得到审视,以此来筛选出有利于补充现代文学批评史的部分。

(二)成仿吾文学批评观的转向

学术界一般认为成仿吾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才从“浪漫主义”转向“革命文学”,实际上他在1926年所写的《革命文学与它的永远性》、《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等文中,就已经有“转向”的表现在里面。他在这一“转向”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理论焦点问题,是批判文学的“趣味主义”,把文学当作消遣娱乐的工具,同时反省“表现说”,文学作品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前提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这里不仅仅是作家抒发个人情感从而引起读者共情的地方。成仿吾反省早先提出的“自我表现”主张,虽然含有对创造社乃至五四时期颇为流行的浪漫主义的批评,但更为现实的针对性,是指向当时同样以“自我表现”为标帜的文学“趣味论”。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之后,一些自由主义倾向的作家对早先借助文学启迪民智唤醒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目标越来越失去信心,思想上的颓唐与保守使他们在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上日益转向一种消极、苟安的状态,趣味主义以一种所谓与世无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学状态在文坛逐渐被更多人青睐。周作人是这方面的理论代表之一,他的小品文就以闲适恬淡为主要风格。成仿吾作为激进而富于使命感的批评家,明确反对趣味主义,这也是他转向“革命文学”的理论契机。

德国著名的艺术史家格罗塞(ErnstCrosse)发表于1894年的《艺术的起源》一书,在探讨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证明了社会经济组织与精神生产之间的必然联系。成仿吾对格罗塞此书非常看重,在《艺术之社会的意义》中就极力推崇格罗塞关于艺术的“美的要求”与“实用的目的”(主要指提高人的精神,使“情”的生活丰富)统一的观点。所以浪漫主义的“表现说”在成仿吾这里其实已经产生了内部矛盾,本来是非功利的纯粹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与自我灵性彰显的理论,变成了注重教育功能着眼于社会进步的理论。成仿吾的“自我表现”,这个“自我”其实是处于社会中的“自我”,而不是浪漫主义所认为的那种主观性的“自我”,而“自我表现”同时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功利性。

(三)成仿吾文学观的内在矛盾成因

成仿吾的文学批评理论存在内在矛盾主要是因为借用了在体系上本来是互相矛盾的观点。在阐说对文学本体论时,支持“表现说”的观点,同意把文学的本质看作是生命意志的自然流露与发抒,是作家内在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展示;在解释文学的价值论时又努力将“自我表现”的意义导向社会功利性,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成仿吾的文学批评理论在试图将这些相互矛盾的理论统一起来,首先就是重新阐释“自我表现说”的涵义。成仿吾提出文学创作和批评,都必须以真挚健全的“人格”为背景,从事创作与批评工作的人都是在完善自己的人格。他在《批评与批评家》一文中说:“象真的文艺作品必有作者的人格在背后支持一般,真的文艺批评也必有批评家的人格在背后、他对于他的对象,也象创作者对于一切的现象一般是公允而沉着的。他是由自己的文艺活功在建设自己,在完成自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目的。”这里说的“没有别的目的”,仿佛与浪漫主义倡导的文学无功利如出一辙,实际上以健全真挚的人格为背景进行创作与批评以此来完成自己健全人格的建设,这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而成仿吾本人似乎忽略了这一点而将浪漫主义与非功利主义完全对立,难免会自相矛盾。

实际上,成仿吾并没有给现代文学批评史留下可供后世借鉴的缜密科学的理论,但这不妨碍他曾成为很有影响的批评家,很显然成仿吾的小说、散文等文学创作不是十分出色,他的成绩更多地体现在二十年代的文学批评方面。创造社曾经掀动过红火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但这种浪漫思潮理论本身就是不纯粹的,夹杂着许许多多的矛盾,比如中西方文化中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在借鉴西方文论来说明中国文学作品时所必然存在的问题。而且一经形成就向几个方面同时发展:后來有的走向“新浪漫主义”即早期现代派,有的向现实主义归趋,有的则越来越往“政治化”的“革命罗曼蒂克”发展。成仿吾主要代表了后者,他在二十年代末的“革命文学”运动中终于成为一个非常情绪化而又政治化的左翼文艺战士。

参考文献

[1]成仿吾.全部的批判之必要——如何才能转换方向的考察[J].创造月刊,1928,(3).

[2]成仿吾.作者与批评家[J].创造周报,1923(14):13-15.

[3]成仿吾.建设的批评论[J].创造周报,1923(13):1-3.

[4]陈云.成仿吾传[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5][德]格罗塞(Ernst Grosse).艺术的起源[M].商务印书馆,1984.

[6]温儒敏.成仿吾的文学批评[J].文学评论,1992(02).

[7]冯陶.成仿吾文学批评研究述论[J].绥化学院学报,2010,30(04).

[8]张剑.“转向”的“艰难”:革命语境下成仿吾的文学观念变迁[J].学术探索,2012(08).

[9]卢妙青.成仿吾与《文化批判》[J].文学评论,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2,28(05).

[10]李志孝.成仿吾与创造社系列期刊[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28(04).

[11]祁志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价值转向[J].文学研究,2009(02).

[12]汤文辉.康德美学背景中的成仿吾文艺批评观[J].鸡西大学学报,2006,27(01).

[13]宋向红.西方社会学批评理论对“五四”文学批评的影响——以茅盾、胡适、成仿吾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5,30(12).

[14]蒯定.论成仿吾的文学批评[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9(06).

[15]邢宇.成仿吾思想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3).

注 释

①郑伯奇.忆创造社[M].见:史若平.成仿吾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88,288-289.

②赵遐秋.成仿吾传[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20.

③成仿吾.建设的批评论[J].创造周报,1924(43),第0-3页.

④成仿吾.批评的建设[J].创造季刊,1924(2):2,第165-171页.

⑤成仿吾.批评与批评家[J].创造周报,1924(52):8-10.

(作者介绍:严云,江苏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成仿吾文学理论
成仿吾:我还是搞教育
成仿吾:我还是搞教育
“献在海格特马克思 墓地上的一束白花”
——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有教授头衔的长征老战士成仿吾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文坛刮起“黑旋风”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成仿吾早期文学观念辨析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