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0-11-09陆昱

桂海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习近平

陆昱

摘要: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是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贫困治理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经济扶贫脱贫与精神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贫困治理思路、行政支持措施与市场激励机制同配合的贫困治理举措、党委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共发力的贫困治理格局、绝对贫困治理与相对贫困治理相衔接的贫困治理战略、国内贫困治理与全球贫困治理共促进的贫困治理视野。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有着巨大的时代价值,它形成了贫困治理的中国理论、提供了贫困治理的行动指南、丰富了国家治理的科学内涵、贡献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习近平;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形成逻辑;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號: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5-0004-07

贫困是自人类出现以来一直如影随形的社会现象,与贫困进行抗争、对贫困进行治理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贫困问题依然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把贫困治理放在国家治理的宏大背景下进行部署、予以推进。习近平一直十分重视扶贫工作,从在梁家河村担任村支书,到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再到在福建担任省长,在浙江担任省长、省委书记,直到担任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在扶贫脱贫问题上花的精力最多、付出的时间最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多次与贫困地区人民亲切交谈,为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贫困治理的成效,推动了贫困治理的进程,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科学内容、严密逻辑的贫困治理重要论述。

一、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

(一)理论之源: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与贫困治理理论的继承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耳闻目睹了无产阶级生活极度贫困与资产阶级生活极度奢靡之间的巨大反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实践考察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第一,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看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1]40。导致了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无产阶级越来越贫困这一社会畸形现象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第二,贫困治理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也是贫困治理的主体。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与经济利益尖锐对立的情况下,治理贫困、根除贫困只能依靠无产阶级自身的力量。第三,贫困解决的途径。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贫困现象就会最终消失。

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贫困现象的观点。他指出:“贫困的增长不是就物质意义,而是就社会意义来说。”[2]列宁率先探索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进贫困治理的策略方法、体制机制等问题。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

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国人民靠勤劳与贫困进行抗争、用智慧续写中国历史,创造了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承受着内部落后腐朽统治阶级与外来帝国主义入侵势力的双重压榨,生活陷入极度贫困状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维护无产阶级利益、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真正从根源上为贫困治理扫清了政治障碍。

毛泽东指出:“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3]为此,他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新中国的贫困状况及特征、贫困治理途径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初步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的基本框架。

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4]的论断,创造性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一重要政治命题。邓小平把改革与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动力,把先富带后富作为推进贫困治理的重要策略,基本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的整体结构。

江泽民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作为贫困治理的根本宗旨,推动贫困治理方式由传统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传统经济脱贫向经济、文化、教育等全方位脱贫转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的体系内容。

胡锦涛确立了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6]的目标,他将以人为本作为贫困治理的根本原则,将科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贯穿贫困治理的整个过程,把贫困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物质贫困治理与精神贫困治理相统一,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的科学体系。

(二)实践之基:长期重视贫困治理工作

1.在地方工作期间的贫困治理实践

习近平贫困治理实践最早源于15岁时到陕西梁家河村的知青插队时期。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习近平带领乡亲们修路、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与沼气池,千方百计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想方设法改变农村贫困现状。7年梁家河村的贫困治理经历是习近平贫困治理实践的重要起点,为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习近平科学判断正定县邻近石家庄的区位优势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制定“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科技兴农,大力发展旅游业,为正定县的贫困治理找到新方案。

在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走遍所有乡镇。在深入调研之后,他提出“弱鸟先飞”“因地制宜”的贫困治理思路,强调要有“滴水穿石”的贫困治理毅力。面对繁重的贫困治理任务,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扶贫先扶志”“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做大农村集体经济”等贫困治理措施,形成了贫困治理的“宁德模式”。在担任福建省主要领导期间,习近平推动开展的“造福工程”“闽宁协作”“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贫困治理实践模式对今天的贫困治理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担任浙江省长、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针对总体富裕的浙江省存在的点状贫困问题,部署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提出了“结对帮扶”制度,强调贫困治理观念要明晰、定位要准确,要精准把握贫困状况的动态变化特征与趋势,因时因地采取有针对性的精细化措施。

2.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贫困治理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贫困治理工作,把贫困治理置于国家治理整体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亲自部署、亲自推动。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将贫困治理与社会主义本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7]“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8]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调研时进一步提出“四个切实”“六个精准”的要求。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首次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明确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这次会议结束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颁布,吹响了“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9]的冲锋号角。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實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在我国832个贫困县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079元增至2019年的11567元,年均增长9.7%。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至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长30.2%。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贫困地区“两不愁”水平明显提高,“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11]4。

(三)时代之需: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实现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而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向全党、全国人民作出的庄重承诺。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进贫困治理、解决贫困问题。

逐步消除贫困现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必须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12]

贫困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政治与文化背景,推进贫困治理、消除贫困现象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巨大的挑战。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13]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惠及14亿中国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能否按照现行脱贫标准解决贫困问题。

2.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在国家治理的具体领域中,无论是社会治理、城市治理、基层治理,都没有贫困治理得到党和国家如此长时期、高规格的重视。党和政府一直是以国家名义、举全国之力来实施扶贫开发工程、推进贫困治理进程,这是因为,推进贫困治理、解决贫困问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第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有发达的物质基础。我们说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说到底就是要创造更加先进的生产力,积累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贫困治理实质上是通过解放与发展贫困地区的落后生产力,为最终消除贫困现象、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充沛的物质资源支撑。

第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有公正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实现与维护社会公正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贫困地区只有得到发展、贫困群体只有实现脱贫,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有美好的生活向往。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只有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体实现现行标准下整体脱贫,才能唤起他们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憧憬,才能激起他们对未来拥有更美好生活的信心,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才有坚实的民生基础与坚定的民意支撑。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几千年来,免于饥寒、摆脱贫困、安居乐业、实现大同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与理想。新中国是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解决贫困问题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前置条件,贫困治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贫困治理就是让贫困群众和全国人民一起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启了人类发展史上最大规模、最强力度、最有影响的贫困治理行动,创造了令世人惊叹、让世界敬佩的贫困治理成就。

习近平把贫困治理放在国家治理整体战略的突出位置,置于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位置。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贫困户脱贫难度增大,脱贫攻坚难度更大。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贫困治理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19]7。在推进贫困治理过程中,中国为全球贫困治理事业,为建设没有贫困现象、共同发展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一)形成了贫困治理的中国理论

长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状况,对我国贫困现象、致贫原因、返贫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大量调研与深入思考,形成了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

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将我国贫困问题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进行布局、予以部署,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抓住“精准”的要义,从治理目标、组织保证、治理实效、资金保障、社会参与、内生动力、全球合作等方面全面系统回答了我国贫困治理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新时代的贫困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是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贫困治理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适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贫困治理的中国理论。

(二)提供了贫困治理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是适应我国贫困治理新形势、针对我国贫困治理新特点提出来的科学、系统的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明确的问题指向,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思想武器,是推进贫困治理的行动指南。

一是明确了贫困治理的战略地位。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贫困治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治理与国家治理、国内贫困治理与全球贫困治理。

二是提出了贫困治理的具体方略。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紧紧把握“精准”二字思扶贫、谋脱贫。首先是精准施策。根据贫困原因、资源条件、个人状况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确保贫困治理精准到事、精确到人。其次是精准推进。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根据贫困治理路线图与时间表,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收获。

三是指出了贫困治理的实践路径。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对推进贫困治理的路径进行具体部署。首先是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与我国政治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其次是政府市场发挥合力,发挥政府在资源调配、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最后是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贫困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三)丰富了国家治理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贫困治理是党和国家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推进的国家治理行动,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了国家治理的科学内涵。

一是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长期存在贫困现象。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治理、道义性治理,可以说,缺少贫困治理、漠视贫困问题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不完善的。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对贫困治理原则、治理方略、治理路径等进行了深刻阐述,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

二是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书写了人类贫困治理史上的辉煌篇章,为全球贫困治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能如期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说明我们党有着推进贫困治理的卓越能力。贫困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贫困治理的伟大实践极大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

(四)贡献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智慧

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地区分布广、贫困致因多样化等特点决定了要完全解决我国贫困问题,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对我国贫困问题有着深刻认知、对我国贫困致因有着深刻洞察、对我国贫困治理规律有着深刻把握。在对中国贫困治理实践进行了科学指引的过程中,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展现了丰富的治理智慧。

在当今世界,贫国与富国、贫困群体与富裕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还有很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状态,全球贫困治理任重道远。虽然各个国家的贫困问题与贫困致因不尽相同,但仍然存在一定相同与相似之处。这些国家迫切需要贫困治理的成功范例贡献智慧、提供方案。

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是中国推进贫困治理工作的精神财富,也是全球推进贫困治理工作的共同精神财富。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中的精准脱贫、合力扶贫、内生扶贫、绿色扶贫等贫困治理路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可持续”等贫困治理方法,为其他国家推进贫困治理、消除贫困现象提供了有益启示,为全球贫困治理事业贡献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中国智慧。这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贫困治理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有助于推动构建相互合作、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20]长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状况,对我国贫困现象、致贫原因、返贫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大量调研与深入思考,形成了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是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贫困治理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适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習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科学内涵和巨大时代价值,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贫困治理进程、促进全球贫困治理合作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3.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8.

[6]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8.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5.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4.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8.

[11]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75.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19.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

[15]李运球.创新扶贫模式实现精准脱贫[N].经济日报,2017-04-28(14).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7.

[18]陕西考察中,习近平这四句话引人深思[EB / OL]. http://news. cctv. com / 2020 / 04 / 24 / ARTItZzLUAiLgVCm112HtaCX200424.shtml.

[19]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54.

責任编辑陆莹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习近平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标题党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