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2020-11-09吴文娟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故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吴文娟

【摘 要】将历史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两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对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发展,对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性的发展能有所启发。

【关键词】故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教育部近年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養作为其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让学生课外收集历史故事,辨别历史资料的真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这符合历史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师生两个方面来开展。第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故事。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课文内容,或者只有较少学生知道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述,既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讲故事的榜样,又可以深入浅出地解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容易听明白,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历史。第二方面是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课文内容,或学生容易在课外查找到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这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调动学生的动脑、动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过程中也记忆了相应历史知识,这比死记硬背更受学生欢迎。教师还可以让有表演欲的学生在课堂上一展所长。学生讲得兴奋,同学们听得开心。这样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大大减少单纯听教师讲课的枯燥感。

一、教师讲故事

教师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既可以减少纯粹的讲课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述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远古的传说》一课时,笔者在导入课部分讲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亚当夏娃”这三个古代人类起源的传说。因为这课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开学第三课,学生只是初步接触历史科目。所以,教师先给学生讲故事,既能吸引学生听课,又能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讲历史小故事的能力。

又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课的时候,学生都很好奇,孙中山先生为什么放弃行医而转为革命救国。单纯用书本的解析:清政府腐败无能,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学生听起来很抽象,难以理解并认同。所以,笔者讲述以下两则小故事来解析:孙逸仙博士在做外科医生的时候,看到楼道里躺着住不上医院的病重老农,而清朝官僚的官员病房里明明还有很多空着的床位。可是医院的负责人宁可让官员病房的床位空着,也绝不让病重的老农住进去。这些老农因为病痛的折磨而发出的呻吟声缭绕不绝,孙逸仙博士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幕。有一次,孙逸仙博士在下乡巡回医疗的时候,农村的老大娘端给孙博士一碗鸡蛋挂面,而老大娘的两个光着身子的孩子啃着硬到咬不动的窝窝头,眼馋地趴在窗口看着。孙逸仙博士的泪水掉在碗里,他想把面条让给孩子们吃。这时候,老大娘跑到外边,用扫帚把孩子们轰走,把面条留给孙博士吃。孙逸仙博士曾经询问清朝的官员:“难道这就是你们报纸上天天宣传的大清盛世?”

正是这一幕幕场景深深地震撼了孙逸仙博士的心灵,他认为治病救人所能救的只是极个别人,而他想救的是全国的贫苦民众,想让他们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这就是孙博士放弃医学生涯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这样形象生动的讲述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让他们喜欢上历史课。

二、学生讲故事

除了教师讲故事,笔者也注重训练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互联网很发达,有很多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被写进故事书或者拍成电影、电视剧、小视频。学生在课外收集历史资料、历史故事也比较容易。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主题的历史人物事迹或者故事传说,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述故事,一节课让一两个学生讲,故事数量为一到两个。这样的作业学生不难完成,也没有增加学生太多课后负担,学生也喜欢做。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两课之前,笔者让学生完成的课前作业是:查一查下列成语典故“退避三舍、纸上谈兵、老马识途、百发百中、唇亡齿寒、卧薪尝胆、朝秦暮楚、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完璧归赵”,把查找到的内容抄写在作业本上,准备下节课讲故事,每个学生至少准备好两个成语故事。这个作业也是教科书第35页课后活动的第一题。在上课时,笔者讲完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名称和著名战役之后,就让两三个学生分别讲一两个故事。例如,请一个学生讲述纸上谈兵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他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便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中箭身亡。

课堂上请一两个学生上讲台讲故事,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提起精神,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理解并记忆了。

又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百家争鸣》这课之前,笔者让学生课外查找关于孔子的故事。讲到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讲述孔子的故事。有一个学生讲孔子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故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丘是和哥哥在一起睡觉的。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笑中带甜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可以讲的故事有很多。如七年级上册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揭竿起义,七年级下册唐太宗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八年级上册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的故事,九年级上册埃及金字塔、木乃伊的故事,九年级下册贝多芬、罗斯福的故事等。笔者通过鼓励、锻炼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容易和主动记忆、理解历史知识。笔者经过最近几年课堂实践发现,这种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学生学习轻松而且成绩不断进步。虽然在课堂实践中会有学生不肯说、不愿说、不想说,但相较于一节课自始至终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让学生来讲故事的方式会让课堂更为生动有趣,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总之,历史教学方法多样,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将会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希望笔者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共同进步、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易中天.品三国(上、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3]诸葛文.中国历代秘闻轶事[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故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