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内容分布与教学策略

2020-11-06丁秀娟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10期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审美情趣古诗词

丁秀娟

[摘要] 古诗词蕴含着中华语言文字传统魅力。古诗词教学对于当下中小学生培植语言习惯、丰厚文化底蕴、深化美育价值均大有裨益。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大幅增加。通过分析1-6年级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发现其随着年级升高数目递增,年代分布以唐诗宋词为主,题材多为律诗与绝句,且题材以写景抒情类居多,从而提出以诵读、审美和对话等方式品悟古诗词中的现实之意、发现古诗词中的韵味之美、审辨古诗词中的观念之思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古诗词;审美情趣;传统文化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学的瑰宝源远流长,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是培养中小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1]古诗词为古诗与古词的统称。“古诗”即古体诗,是相对于“现代诗”而言的,唐代之后,称为近体诗,主要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类。而词作为诗的一种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古词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到宋代迎来了全盛时期。总体而言,古诗词对音节、声调和韵律有特定的要求,它们意象丰富、文字凝练、意境深远,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形式。[2]本研究所说的“古诗词”为古代流传下来的,体裁为古诗及其别体“词”,且时至今日仍具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课标修订、教材编写与教学变革中如何深化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程治理的实然追求。与此同时,面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交织,在语言学习中提升思维品质、延续并弘扬民族文化特质也就成为语文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正因如此,2016年9月,全国部分地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该教材新修订后最受关注的亮点就是古诗词篇目的大幅增加。然而,修订后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呈现了怎样的特征,在教学中应当以何种方式践行等问题缺乏具体且翔实的研究。笔者探寻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意义,并分析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包括年级数量变化、体裁与年代分布等。此外,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相关经验,提出适切性的教学建议。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意义

(一)关注古代语言思维,培养语言习惯

古诗词见证了古代文豪的语言表述与书写特点,其作为古代文人墨客本体思维的表达而存在。古诗词一方面展示了作者自身的用语习惯,另一方面也显现了作者受历史传承和文化浸染后形成的思维品质。换言之,古诗词中蕴藏着古人的语言特质,诸如语用习惯、表述方式与思维变化等。其中,词语对仗与平仄押韵为古诗词的外显文字形式,而锤词炼字、手法多样、理寓其中等则展现了古诗词深厚的思维品质。对古诗词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其外在表象的文字形式,更要让学生关注古诗词背后所包含的古代语言思维。古诗词中的锤词炼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表述时反复推敲、高度凝练的语用习惯,手法多样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富于创造的表述方式,而理寓其中则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情理交融、跳跃灵动的思维变化。由此可见,若在教学中对小学阶段古诗词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剖析,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治学严谨、行文严密、文理严整的语言思维,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丰厚学生底蕴

作为几千年来汉语表述化育的文学载体,古诗词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古诗词不仅作为人们创造文化的器类物象而存在,更作为一种“雅文化”规约着文人的思想行为,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3]古诗词中有浩然荡气的气节,更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有诗人的借物言志,更有着中华文化的礼仪传统。可见,让学生从小接受古诗词的熏陶,更能对文学、诗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深入的体会和理解,从而汲取古人的智慧和胸怀,涵养自身底蕴。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一代的孩子们开始受到各类文化的影响,如何通过学科教育让学生增强对文化的审辨与理解,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偏好,并涵养文化自信,这是新时代教育应当回答的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古诗词中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给学生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三)提升语言审美情趣,深化美育价值

每个学生由于自身经验、选取视角的差异,往往对美的感知能力、审辨能力与追求态度各不相同。实则,语言的审美情趣不必要求人人一致,但其如果更加契合民族文化、追求高远志趣,则为学生自身的成长注入了适宜的人文修养与体验追求。与此同时,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育元素,其往往将生命的各类意象融入语言文字的表述中,从而展示出形式美与意境美。[3]具体而言,古诗词中的形式美包含了表述美与读音美。古诗词通常以简约、凝练的文字进行表达,并讲究读音的平仄工整、朗朗上口,学生通过诵读等方式能感受到古人语言的魅力。而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则包含了画面美与意象美,优美的语言刻画的不仅仅是山川江河、现实境遇的立体画面,还用短短几句借代或比兴的意象勾勒了诗人的人生感悟、情绪波动,乃至哲思智慧,学生通过与文化的深度对话等方式能够体悟其中蕴含的古人思想境界。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价值不仅是单向语言思维的体会,抑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应有学生通过古诗文的深度学习达成审美情趣提升。

二、部編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内容分析

从白话文兴起开始计算,百余年来语文教材经历了多次修订,每一次都离不开古诗文这个焦点问题,其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各地区中小学基本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此次部编版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总计124篇,增幅高达80%;古诗词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4]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下面就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规律,从而提升古诗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古诗词数目随年级升高而递增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6年级古诗词的篇目分别为13、14、18、20、22、27篇。由此可见,小学古诗词的数量随年级升高呈現出逐步增长的趋势,具体如下表1所示。该内容数量的设置符合当下课程改革深化中所强调的学习进阶基本理念。一方面,这样的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和知识积累有限,所以古诗词数量偏少,且所选篇目多以内容浅显、朗朗上口、有趣易懂为主要特点。另一方面,数量的增长也契合了学生学习目标的深化,这揭示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递进过程。古诗词数量增加的同时,古诗词的选文设置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难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

(二)年代分布以唐诗宋词为主

从古诗词的年代分布上,我们可以看出多以唐诗宋词为主,具体如下表2所示。首先,古诗词的篇目选择以唐诗为主,共63首,各年段分配比例较均衡,占诗词总数的55%左右。其次,古诗词中出现较多的宋代诗词,共计34首。宋词较唐诗内容难度加大,教材中分布也是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占总比例的30%左右。而排列在第三位的是清朝的诗词。元明汉也有不同涉及,但篇幅不多。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还是以唐诗宋词为主,文字精练,押韵律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意较容易理解。在诸多古诗词中,作品最多的诗人依次为李白、苏轼、白居易、杜甫和王维,分别为10首、7首、5首、5首、5首。其中李白的诗所占比例约为9%,远远高于其他诗人,这可能与其诗文创作直抒胸臆的特点密切相关,更便于小学生学习。其次是苏轼的作品,可见其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关注和认可。

(三)体裁以律诗和绝句为主

通过对古诗词体裁的统计,我们还发现收录的古诗词的体裁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尤其是七言绝句。绝句与律诗不同,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有几字就是几言绝句,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5]二者虽形式上略有差异,但因其在押韵和句式对应上共通特性,更便于小学段学生学习。因而,教材的编写与设计也充分考量了古诗词本身的体裁,以方便学生学习与理解等重要的选文因素。句式越简单、越有规律,就越容易让人理解,读起也来朗朗上口,这恰恰是古诗词句式上的特点给学生学习带来的诸多有利因素。这些都应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读、记、学、悟古诗词的重要切入点。

(四)题材以写景抒情居多

通过对教材中古诗词题材的分析发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古诗词题材非常广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其中以写景的诗词居多,写景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咏物、思乡、田园、送别和边塞诗也占有很大比例。其实,儿童天生和大自然之间有着默契和亲近感,他们在学习此类古诗词时,对自然景物的理解更容易、更直观、更生动。因而,写景状物的古诗词在小学段占比较大也是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此类题材的古诗词难度较低,易于学生理解,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而言,每首古诗词展示了立体、生动的画面感,让师生身临其境,浸润其中进行探究与思索。由此可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题材选择上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分析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的诗词被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内驱动力。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如何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探索新的古诗教学模式更是当务之急。笔者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做一名朗读者,品悟古诗词的现实之意;做一位艺术家,发现古诗词的韵味之美;做一位交流者,审辨古诗词的观念之思等教学策略,去破解古诗教学的瓶颈问题。

(一)从生活出发——做一名朗读者,品悟古诗词的现实之意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多读多悟是学习古诗最基础的方法。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传统的方法,也是一种最佳方式。在读中去加深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去感受古诗的文字之美。因而,在具体的古诗词教学中应当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做一名朗读者,品悟古诗词的现实之意。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渲染氛围,引导学生心中有画面,画面中流露着情感的表达,身临其境带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享受。诵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教师范读、学生读、小组读、配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借助图片、音乐、多媒体等方式配合,感悟诗中的诗情画意,体会诗人的悲欢离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读古诗还讲究字斟句酌,要注意引导学生耐心推敲,反复品味其用词、用字的精妙。让作品与心灵对话,触动心弦后自然是思想的深层思考。学生通过反复、不断地诵读,才能入诗入境,感悟古诗自身的内涵与美。[6]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描写春末夏初时节梅子、杏子、麦花、菜花,预示花开时节,丰收在望。同时通过篱落无人过来的静态描写,反衬人们农田里繁忙的景象,蜻蜓和蛱蝶更是形成了一幅美好的乡村风景。读者读着似乎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以写景为题材的古诗词拉近了学生与诗文的距离,学生更易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来想象当时的场景,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生涩难懂的古诗词一下子变得亲切很多。因此,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诗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建立链接是学习古诗词非常关键而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把古诗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借助生活来想象,借助自己的感受来体会作者的内心变化,这样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不会只停留于对表面意思的理解了。

(二)向审美挑战——做一位艺术家,发现古诗词的韵味之美

上文中提及古诗词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语言习惯的养成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在于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希望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不能仅停留于字面意义,更希望从审美的角度去体会古诗词用词的精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学习古诗词的第二层境界就是能不知不觉地发现这首诗哪里写得好,哪些词语用得妙。换言之,学生应当向审美挑战,做一位艺术家,发现古诗词的韵味之美,感悟古诗词的独特意蕴。曾有人说: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7]所以,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发现诗中的美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感悟需要教师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古诗词的学习要变被动为主动,要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追问,要能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文字后面的丰富内容,感受精妙之处。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金黄和雪白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满目的果实和花朵,似乎丰收在即。“肥”字能让我们感受到杏子的飽满肥厚、味道香甜,而一个“稀”字看上去似乎和前面的内容并不是很一致,仔细分析,正是菜花落后,才有种子丰收的期待,不禁感叹作者用词之精妙。接下来的动静描写更是精彩绝伦,午饭的时候都没有人回来,说明了农耕时节人们的忙碌,一个“惟”字更是动静结合,衬托出繁忙的程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词汇,感受古诗词之美、语言之美。感悟美的过程也是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的过程。古诗文美感的背后都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学生对此的体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审美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动脑思考,走近诗人,走近古诗中,体会深层的情感表达。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能真正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内涵,达到情感共鸣、思想交融。又如《清平乐村居》中,两个老人和三个孩子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和画面呢?可以通过表演、画画等方式来呈现当时的情景,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三个孩子的天真无邪,真正理解“相媚好”的内涵,感悟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

(三)和诗人对话——做一位交流者,审辨古诗词的观念之思

古诗词因内容短、文字精练、内涵丰富,往往导致在教学中难以迅速理解作者观念的情形。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形成画面,理解诗意,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或者走近诗人的创作背景,生平经历,感同身受地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想法和心情,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语句中还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展开想象。此时,教师就是让学生和诗人对话,做一位交流者,审辨古诗词的观念之思。例如《江畔独步寻花》中,通过“倚”和“开无主”,想象作者的惬意和桃花盛开的样子,才能理解后面“可爱深红爱浅红”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时结合作者当时的经历,将自己作为作者询问自我的内心感受,就更能体会这首诗要表达的情感。想象是我们走进古诗、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与之交流对话的第一步。通过想象体验美的情趣,创造美的意境,置身于美好的意境中,再与作者交流更符合小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此种教学方式是对凝练、含蓄的诗词加以画面的形象表达,更容易进入诗词的美妙意境,从交流中感悟诗词的魅力。

在对古诗词进行统计对比的过程中,研究者也发现作品之间的关联性还不是很充分,学生对于诗的理解还是比较分割化、板块化。例如李白的作品,教材的编排确实从理解难易程度上按年级做了分配,但是小学段李白的系列作品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结合诗人当时的际遇来感悟诗中的内涵,这些都无法在教材中予以呈现。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纵向上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对话,包括与自我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与老师和同学对话等。与自己对话是关注自己的感悟和原有积累,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产生情感共鸣,在不断追问和思辨中深入思考,也是自我反思总结的重要环节。与文本对话是指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读文说理,善于从诗句中寻找能够印证自己观点的语句和素材,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对文本阅读的敏感性。与诗人对话是指避免就着古诗词学古诗词,要走进作者的生平和内心世界,体会诗词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即找准情感表达的基准点。与师生对话是强调师生积极的交流和分享,在思维的碰撞中互相借鉴,引发新的思考,积极表达自己观点,提升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浩. 浅析部编本小学语文古诗词的选文特点及教学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4.

[2]白璐. 语文素养视域下小学第二学段古诗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2.

[3]丁奕然,吕立杰. 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自然意蕴及其现实价值[J].理论月刊,2019(09):79-85.

[4]平度剑桥. 语文教材大换血:文言文比例飙升![EB/OL].

(2017-08-02)[2020-05-05].https://www.sohu.com/a/161784506_798972.

[5]周爱荣. 律诗与绝句的区别[J].文教资料,2005(20):88.

[6]朱延巧. 古诗教学新“四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新方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18):43-45.

[7]魏星. 让学生的智慧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评祝禧老师的《推开窗儿》一课[J].小学语文教学,2012(06):49-51.

[8]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45.

猜你喜欢

部编版教材审美情趣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趣”教“乐”学
部编版教材到底该怎么教?
论写作教学的不断探索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部编版教材中的渗透教学
猜诗词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