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研究

2020-11-06焦建刚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

焦建刚

【摘要】在我国大力实施教育改革以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首要教学目标变为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培育。历史学科作为高中时期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基于此,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出改进,把新的内容加入到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能力

史料实证其实就是通过辩证所取得的历史材料,完成对史料的历史分析,以求對历史真相进行深入挖掘。对于高中历史而言,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就在于史料实证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和历史有关的各种材料并对其整理归纳,通过对史料进行充分利用,让学生可以用实证面对历史问题,加深对于历史的认知。

一、巧用史料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以图片、历史图表、知识链接等形式存在的史料,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还会积累大量的课外史料进行辅助教学工具。通过对这些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便于找到其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突破点。例如,必修1《抗日战争》一课的学习,依托于课堂情感基调的同时,对学生的民族、爱国情感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深入的理解认知,在开始讲课之前,先给学生播放《万里长城永不倒》这首歌曲,带动学生的情感,然后给学生观看有关“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这两则史料的运用,目的都在于让历史说话,以史为鉴,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勿忘国耻,给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选择具备故事性的史料内容

高中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除了在课本中平时很少有渠道可以接触到历史知识。所以,大多数都很喜欢听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材中生硬刻板的文字描述多少都会产生抵触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选用一些真实的具备故事性的史料进行补充说明,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讲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时,学生只知道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座丰碑,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不断奋勇前行,而且由于新教材中对长征的介绍只有600多字,通过课文介绍,学生只能大体了解了长征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对此的认识是抽象的,很难真正体会到长征的艰巨性和其精神对后代的影响。这时,教师给学生们展示了时任红二师四团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回忆录中的一则史料:“从瑞金出发时,我穿了一套打了补丁的军装,还打了几双草鞋。几个月的行军打仗,粮食早吃光了,衣服也穿破了,都变成了布条挂在身上。进入雪山、草地,既看不到一个人,也见不到一粒粮食。过雪山时,我找了一块破羊皮,用绳子捆在身上抵挡雪山的寒流。草鞋早就穿烂了,脚也烂了,小脚指头烂得骨头都露出来了,钻心地痛。我就从衣服上撕下几块布条包裹在脚上,崴着脚,艰难行军。很多干部、战士冻死在雪山,饿死在草地。”学生们通过仔细品读这段话,“见证”了长征一路的艰辛,带给其震撼的同时,激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到长征的不易和艰险,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同时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团结协作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结合影视,学会甄别信息

如果学生觉得文字类的史料枯燥乏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影视剧资料进行搜集,然后学会甄别信息,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有用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影视剧资料和其他的文本资料结合在一起展开研究,以此实现史料的高度整合,做到去伪存真,把影视作品中的虚假成分所剔除。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和其有关的影视作品,然后研究其剧情是否体现出了真实的历史情况。像1997版的《鸦片战争》,这部影片并不存在以往国产片片面谱化的问题,而是真实反映出中英鸦片战争的始末,彰显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英雄气概。在影片播放完毕后,再去引导学生寻找和其有关的文字资料,把二者结合到一起后进行探讨交流,并给学生提出问题:“有人说正是因为林则徐做出了虎门销烟的举动,所以才导致爆发鸦片战争,你觉得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对此你们有什么观点?”其实,很多影视作品中提到的历史问题,都缺少严谨性,也会出现违背史实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擦亮双眼,明辨是非,找到影视作品中的错误信息,便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也可以借鉴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找到资料中的漏洞,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培养。在学习《辛亥革命》时,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然后通过对比互证的方式判断取得资料的真实性。并让学生进行思考:“辛亥革命的最终作用是什么?在民风民俗、思想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时,学生都会踊跃发言,论证自身的观点。有些学生举例严中平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其中详细描述了那个时期我国工矿企业的发展,为了完成互证,学生特意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发现了遗留下的文物,知道了在那个时期我国的经济文化确实得到快速发展,在找寻历史真相的过程中,对其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史料,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情境,客观、公正地分析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自主搜集研究史料,增强运用史料的能力

在新课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开始不断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方式做出改进。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一些教师把重点教学资源放在了史料知识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历史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编写高中历史教材时偏于重视其内容的理论性,因此能发现目前的历史教材都具备固定性、连贯性,后期进行修订时也只是适当增加一些案例或者是图片,由于篇幅限制并不能把大量的史料知识编写进去。导致学生做相关试题时,会发现这些题目涉及的许多史料知识是课本中并没有体现过的,进而产生迷茫感,不知道怎么进行解答。历史是人类千百年发展长河的缩影,不同时期人类对历史有着不同的认知,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很难理解其涉及到的传统习俗和有关政策,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们普及一些史料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清末新政史学》课程时,教师可以提供两方面史料,并给学生设置一些探究问题。

史料一: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一套新的政策,其内容包括筹集军饷、招募新兵、推广商务、嘉奖实业、废黜科举、育才兴学、革新法制、制定新律等举措。

史料二:现代化的中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要营造经济和科学、技术、文化能够自动、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袁伟时)。

探究性问题:通过阅读并分析这两条材料,同学们认为在清朝末期实施的这一系列措施,具有什么作用。

经过这一系列学习,学生们充分了解到清末新政是作为拯救经济危机而做出的改革行动,属于一种自保行为,可以说是我国被动适应世界现代化潮流时,做出的自救活动。教师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历史史料,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眼界,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有利于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佚名.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 :69.

[2]张金月.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方法的研究[J].情感读本,2017,(9) :34.

[3]孙宜强.高中历史教学要着力处理好教材与史料的关系——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7,(3) :41.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