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7-03-29蒋存贤

文理导航 2017年4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原则核心素养

蒋存贤

【摘 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渗透史料实证意识,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本文就史料实证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原则方法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原则

众所周知,历史是过去的存在,后人不能直接亲历过去,而史料就是历史的重要见证者,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研究要用史实说话,严格遵循“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基本原则,因此占有一手史料,辨别筛选,释疑求证而后提取史实,印证结论,才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正确方法和科学途径。中学历史教学同样也需要这种方法途径,教师和学生都应具备史料实证意识。

一、渗透史料实证意识的必要性

1.史料实证意识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它是其进一步形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价值观培养的基础。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史料,在史料中发现有效的信息和线索,通过思考探究来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进一步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自己的结论或生成新的观点,多角度的去解读历史,构建自己看待历史的视野,逐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证据意识。

2.中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淡薄。进入高中阶段,在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偏向于做选择题和判断题,而忽视材料解析题。但材料解析又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和诸多材料打交道,遇到材料阅读和解析,学生往往静不下心去认真研读分析,更谈不上运用已有史料去进行实证。另外,即使是教师选择的史料或者是书本提供的史料并直接呈现给学生,多数学生在阅读思考后首先回答的都是书本上结论性语句,并未依据所提供的材料情境来思考和回答问题,这便是学生尚未真正形成运用材料来进行实证并得出结论的意识,这种理念意识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样,其他一些学者也做过一些调查,汤金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苏州市新区一中和新区实验高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学历史证据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史料的态度与运用、对史学的态度、对历史证据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方法的养成状况都存在明显问题,学生的证据意识很薄弱。这则调查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当前的历史教学现实中,学生运用史料得出结论的意识和能力仍显不足,做为教师要在课堂上渗透史料实证的意识。

3.高考历史学科越来越突出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史学科命题改革的指向。由于考试的特点,学生获取可信史料的过程不易考查,但是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阅读分析并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素养却是可以考查的。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很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和运用,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史料的运用上,有文献史料、学者评论、海报、计量表格统计图等多种形式,且题题皆材料,既强调能力立意,更强调素养立意。例如,2016年的江苏卷,在命题的立意上,逐渐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迈进。选择题2、3、7、9、10、13、15、17、18题以及材料解析题都特别强调学生运用已有史料对题目做出判断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其中特别是选择题第2题和非选择题的第24题都涉及到史学方法,可以说是史料实证素养的突出体现。再比如,2016年浙江文综卷,也日益强调学科素养的立意。其中,选择题13、14、17、19、20、21、22题和非选择题38、39题,都以不同形式的材料呈现,考查了学生利用已有材料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这其中13题涉及到史学方法,考查不同史料的价值;14题引导学生从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中提取有关的社会内容,从而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凸显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再比如,2016年高考三套全国卷的41题开放性试题,“均主张并鼓励学生自主选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由于历史学科素养立意的命題改革趋向愈加明显,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高中起始阶段有意识的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进行培养,从而做到“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而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提高,绝非平时死记硬背而得,需要教师注重方法的指引,从而达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认为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实证的前提是史料的真实可信。作为一线历史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更承担着教人求真的育人工作。由于实际情况和条件所限,让学生对已有史料进行考究选择或许比较困难,但历史教师却可以先对教学所需的史料进行甄别选择,深入考究,确保呈现给学生的是真实可信的材料。很多情况下,由于各种因素,教师忽略了对已有史料的甄别审查工作,直接拿来呈现于学生,服务于课堂教学,不问史料的来源和出处,这就背离了历史教师本该具备的史料实证的基本素养,更离教人求真的育人本职渐行渐远。历史学科一向遵循“以史为证”的原则,所有的问题结论必须依托真实可靠的史料作为依据,得出的结论才能让人信服。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十批判书》中写到:“无论做什么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足,固然酿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用比缺乏材料更威胁。”例如教师在《古代的手工业的进步》一课中讲述青瓷时,通常展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句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里“窑”应为“寒”,原句是“九秋风露越寒开”,作者借此描绘青瓷冷艳高雅的气质。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知道,进而也不会去考证,而是直接引用,这其实就违背了史料真实性的原则,如果能纠正错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史料实证”教育。

二、开放性原则。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由于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史观不同以及观察角度不同,相应的评价和结论往往也是不同的。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史料运用视作教材结论的“映证”,教材是什么结论,材料就是配合教材结论而呈现的,一线教师总是为了证明教科书中的结论,然后再去寻找切合这一结论的材料。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其实应让学生或教师多角度的去甄选与论题相关的丰富多元的材料,选择对其评价不同的文献资料以及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史料,这样才是正确而科学的治学态度,并且能够有效的拓宽学生观察历史的视角,让学生知道历史其实是很有趣的,而绝非书本教材上唯一的那个结论;学生从不同史料出发,既能领略历史的博大精深,又能保证论从史出以及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决材料问题的史料实证意识。例如,在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时,往往都会引导学生做出这样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的肯定和否定。这个评价,绝大多数教师讲授沿用至今,未有怀疑。但2016年江苏卷第22题却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评价,这或许是一个全新的观点,或至少说明学术界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多元的。如果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引入这两则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冶,彻底否定冶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冶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冶,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冶。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教材中的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人们的思想,又能够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既有批判又有肯定,而绝非以往的全盘否定。这样开放性的多元材料显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认识。

三、适度性原则。史学的重要特点是用史料来说话。现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也特别强调“论从史来,史由证来”的原则方法,于是乎目前普遍存在“无史料不教学”的现象,似乎没有史料就不能开展历史教学了,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往往呈现大量的史料,其实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甚至更短,如果又是古代史内容,不可避免呈现文言文史料,虽然老师会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阅读,但是留出的时间是不足以让学生充分解读和理解史料的,仅是浅尝辄止而已。另外,哪些问题的探究需要史料,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来选取,比如说本课的重难点内容,教材中材料呈现不足但又需要学生理解的部分等等。所以,无论是史料教学,还是当今热议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历史特质的回归,使用适当的史料理解生成结论相比直接告知学生结论要有效和充实得多,但历史教师不应被这种回归所束缚,更不能把史料实证做为目标本身去刻意追求。“如果把史料实证明明确确从说明的角度上升到目标本身,我认为,它是被强化了。它被强化后,我们将来的历史教学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是我所担忧的。”所以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史料,即使用也要遵循适度性的原则,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基于历史知识学习与史料分析学习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虽然新研制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五项内容概念,高考命题改革也在悄然进行,然而在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和培养尚显不足,现实与理想还有差距。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好以上提到的若干原则。与此同时,教师自身高质量的史學阅读培养尤为重要。广大教师通常使用现有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的教材往往由于篇幅的限制,呈现的史料并不丰富甚至比较缺失,学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知识点。那么要想突破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得多阅读,并且是有意识地高质量地史学阅读。这种阅读立足于相关问题,有针对性的去寻找和翻阅相关史料,多角度的了解各家各派的观点,深入理解观点的证据,从而在教学实际中正确选择和使用,并设计多角度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高质量的史料实证教学,必然建立在高质量的史学阅读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教师首先要当好示范者和引路人。这样的话,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才能达到它的最终目的:教会学生领悟历史学家务实求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解决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令学生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6

[2]汤金波.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D].扬州大学,2014

[3]瞿建湘.《开放的41题:高素养的大舞台与测量的尺度边界》,《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9期第60页

[4]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5]肖云豹.《史料教学须“求真”“求准”和“求巧”》,《中小学教材教学》(京),2016.4.70-72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0

[7]李惠军.《多一点矜持,少一点浮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9期第22页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原则核心素养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