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甘薯浙薯21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2020-11-05罗志高吴列洪沈升法项超李兵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鲜薯结薯食味

罗志高,吴列洪,沈升法,项超,李兵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优质食用甘薯不仅需要富含胡萝卜素,而且也需要有较高的干率[1]。橘红肉甘薯肉色深浅由胡萝卜素含量决定[2],胡萝卜素含量高的甘薯品种一般含有更丰富的黄酮、多酚类等活性功能物质,营养价值高[3];干率是影响甘薯食味的重要因素[4]。橘红肉、中高干率甘薯品种往往具有良好的鲜食和薯脯、烤薯加工兼用性。然而,胡萝卜素含量高的品种往往干率较低,国内缺少兼具高胡萝卜素、中高干率的食用品种[2]。抗多种主要病害是甘薯育种的重要目标,黑斑病抗性在长江流域薯区尤为重要,对鲜食甘薯的储藏、运输和货架销售影响大[5]。浙薯21兼具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和干率中等的品质特点,不仅黑斑病抗性好,而且对根腐病、茎线虫病和蔓割病等国内其他主要病害均表现出较好抗性,是一个优质、多抗的食用甘薯新品种,于2016年3月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

1 选育经过

2010年,以甘薯绫紫为母本、浙薯7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绫紫是从日本引进的紫肉品种,干率34.3%,鲜薯花青素含量839.5 mg·kg-1,是国内紫肉甘薯育种的骨干亲本[6]。浙薯75是一个白皮浅黄肉的优质食用品种[7],单株结薯个数6个以上,干率30.3%,食味粉、松、甜,适合作较长生育期的高产迷你甘薯。浙薯75通过人工嫁接牵牛、短日照处理等措施促进开花,在秋冬季于温室内杂交制种。2011年在实生圃中以单株鲜薯产量较高,薯型美观,红皮红肉且干率较高入选,编号 JF1200。2012年通过选种圃田间筛选,以产量较高入选,品质测试和鉴定表明JF1200薯肉橘红,食味优,干率29.1%。2013年在临安丘陵山地进行生产性试种,表现产量高、薯型好、抗旱性强。当年储藏期发现耐储性特别好,未发现黑斑病危害。2014、2015年在衢江、淳安、临安、宁海等地试种示范,鲜薯产量普遍在 37.5 t·hm-2以上,食味优,储藏性好,藤蔓短而粗壮,耐肥和抗旱性均较好。2015年在遂昌金色食品公司试加工红薯薯条,产品色泽红润、甜、软,适口性好,加工得率高,适合薯脯、薯条加工。2014—2015年浙薯21以食用型品种参加长江中下游流域甘薯区试,2015年提前参加长江中下游流域甘薯生产试验。

2 产量表现

2014—2015年长江中下游流域甘薯区试结果如表1。表1表明,浙薯21平均鲜薯产量2014年为31.34 t·hm-2,较对照徐薯22增产4.1%,9个区试点7增2减;2015年续试为30.68 t·hm-2,较对照增产 6.9%,9个区试点5增4减;2年平均为31.01 t·hm-2,较对照增产5.4%,12点次增产,6点次减产。2015年生产试验,长沙、重庆、南昌3个点平均鲜薯产量38.30 t·hm-2,比对照徐薯22增产19.8%。2016—2019年,在浙江省淳安、衢江、遂昌、开化等地示范推广,鲜薯产量35.00 t·hm-2左右。

表1 2014—2015年长江中下游流域甘薯区 试浙薯21产量表现

3 特征特性

3.1 形态特征

根据长江中下游流域甘薯区试性状调查,浙薯21短蔓,较粗壮,最长蔓长130.0 cm,分枝6.2个,茎粗 0.57 cm,叶片形状心形,顶叶色绿色,叶绿色,叶脉紫色,茎绿色。薯形纺锤形,薯皮红色,光滑,薯肉橘红,结薯集中整齐,粗纤维少。薯块耐储性好,萌芽性较好。

3.2 单株结薯数与大、中、小薯比例

2014—2015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区试杭州点调查结果(表2),浙薯21单株结薯数多,2年平均4.9个,比对照徐薯22多1.8个。在薯块数量比例上,中小薯比例达83.2%,比对照高24.9百分点;在薯块重量比例上,中小薯比例达64.6%,比对照高34.2百分点。表明浙薯21单株结薯数多、薯块个体较小,适合作迷你甘薯。

表2 浙薯21单株结薯数与大、中、小薯比例

3.3 品质特点

根据2014—2015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区试测试,浙薯21区试18个点次平均干率28.6%,平均淀粉含量18.5%,干率和淀粉含量属中等偏上水平;平均食味76.9分,比对照徐薯22高6.9分,在9个参试品种中居第2位,综合评价食味优;肉色等级3级,红色,鲜薯胡萝卜素含量53 mg·kg-1。

3.4 抗病性

表3表明,浙薯21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中抗蔓割病和根腐病,广州点鉴定中抗薯瘟,福建点鉴定高感Ⅰ型和Ⅱ型薯瘟,综合评价抗病性好。

表3 浙薯21抗病性鉴定结果

4 栽培要点

4.1 作迷你甘薯栽培

浙薯21作迷你甘薯栽培,适合早种早收,上市早,可1年2季栽培。春薯宜安排在4月上中旬种植,7月上中旬收获,采用地膜覆盖种植以增加有效积温;夏秋薯7月下旬至8月初种植,10月下旬至11月初收获[8]。宜控制在扦插后90~105 d内收获。密度宜7.5万~9.0 万株·hm-2,大垄2行或单垄种植,大垄宽(包括沟宽)130~140 cm,单垄宽(包括沟宽)80 cm。扦插时宜3节以上斜向入土。施肥宜低氮高钾,中等肥力土地起垄时可一次性施入基肥高钾复合肥(N 12%、P2O515%、K2O 20%)600 kg·hm-2,一般不用追肥。

4.2 作薯脯加工和常规鲜食品种栽培

浙薯21作加工和常规鲜食品种甘薯栽培,扦插后生育期宜控制在120~140 d,可作春季或夏季栽培,春季栽培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浙薯21为短蔓品种,宜适当密植,密度6万~7.5 万株·hm-2,单垄种植,垄宽(包括沟宽)80~100 cm。施肥宜低氮高钾,中等肥力土地起垄时可一次性施入基肥高钾复合肥600~750 kg·hm-2,生长中期视长势适当追肥,可施高钾复合肥150~300 kg·hm-2。

猜你喜欢

鲜薯结薯食味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基于3种方法的西南杂交籼稻稻米食味评价及品种优选
“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能力比较及遗传位点分析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关于中国粳稻品种的食味品尝评价的研究
—— 品尝员的识别能力与适口性
贵州鲜薯走向大江南北
贵州:马铃薯大省地位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