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脱贫时代治理相对贫困的路径选择

2020-11-05曹永萍

甘肃农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公共服务

曹永萍

中共临洮县委党校,甘肃 临洮 730500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2020年决胜脱贫攻坚战以后,我国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进发。这意味着我国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进入很长时期的后脱贫时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1]是党中央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以及精准脱贫后如何治理贫困问题的根本要求,为2020年后的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治理相对贫困将成为我国进入后脱贫时代脱贫工作的新任务、新目标。

一、理性认识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问题

党的十九大向全世界做出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的庄严宣告。2020年,我国全面消除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以后,贫困治理的进程将转向高质量脱贫攻坚阶段,相对的绝对贫困将不再是贫困治理的重难点,而绝对的相对贫困治理将成为后脱贫时代长期的核心任务,其表现形式更加隐蔽、更加多维化。根据世界银行在《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描述,“相对贫困”是指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获取大多数人都能享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的部分人的生活状态。相比较而言,绝对贫困大多是由物质匮乏造成的,而相对贫困则是以相同地区大多数人或者不同阶层人口为参照物、部分群体在主观上认定的生活水平和价值实现能力强弱的差异,这种贫困不局限于物质和收入,而是多维度的,有的甚至只是一种社会常态。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存问题,是较低一级的迫切需要;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和共享问题,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从绝对贫困人口向相对贫困人口渐进扩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反贫困实践普遍演变规律。不论发展到哪个阶段,任何社会即使是发达国家,总会存在10%左右的相对贫困人口,我国也不例外。由此,选择正确路径有效治理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对于巩固当前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后脱贫时代治理相对贫困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保证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缔造了新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脱贫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其根本保证就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3]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高质量脱贫路上的新长征。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全面落实好治理相对贫困问题的决策部署,把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持久动力。

(二)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是基础

第一,依靠基层力量,建立致贫返贫事前预警监测机制,对贫困地区人口进行分类管理。第二,构建多维相对贫困主体的精准识别界定机制和梯度型的帮扶、退出机制。第三,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和参与扶贫工作组成部门的职责、规范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管理、使用,并强化和完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在产业规划、相对贫困人口素质提升计划等方面的职能。第四,注重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的普惠性,把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受惠范围最大化作为政策制定过程中最主要的考量因素。第五,建立健全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探索将扶贫资源以多劳多得的方式进行差异化分配的机制。

(三)协调社会各方参与是关键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我国相对贫困人口数量大、覆盖面广、致贫原因多、动态性强,治理难度甚于消除绝对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3]从社会力量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参与扶贫实践的成效来看,社会力量在引领产业发展、政策倡导、提供公共服务、支持公益扶助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显著优势。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4],这一举措为缓解相对贫困提供了思路,那就是把“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作为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必选路径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政府的主导和引领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贫困治理、为解决相对贫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大格局。

(四)激发内生动力是源泉

贫困人口既是贫困治理的对象,更应该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相对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是治理相对贫困的力量源泉,是实现长久脱贫的关键。离开了贫困人口自身的脱贫致富志向和动力,再多的帮扶政策、资金、措施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此,要千方百计地调动贫困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相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聚焦“素质贫困”培育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从尊重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出发,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增强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其次,充分利用各类互助、合作组织在各类致富信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引导有致富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和家庭积极参加这些组织,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息资料,解决信息闭塞对减贫的制约。最后,创新对贫困群体的帮扶方式、丰富帮扶载体,构建立体式的长效帮扶机制。“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另外,要培育文明新风,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之钙,构筑道德高地,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五)完善公共服务是本质

相对贫困群体减贫的最大瓶颈是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本质是解决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健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应有之义,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应该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核心任务。在相对贫困的治理中,要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贫困地区人口共享发展成果。“不患寡而患不均”,相对贫困群体更加注重公平地享受教育、基础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的机会,而这些均要通过缓解和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创造基础条件让贫困群体自强自立来实现,其根本在于基本制度的建立。比如,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提升贫困家庭的思想素质,实施公民素质教育计划,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注重民生建设的基础性和兜底性,健全相对贫困地区的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保障制度,帮助贫困群体兜住底线;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创造基层条件;逐步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创新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满足贫困群众的多维化需求。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契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治理相对贫困理应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和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操作手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5]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已摘帽贫困县的发展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期待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因此,治理相对贫困问题应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把贫困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提升相对贫困人口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七)加快产业培育发展是根本

产业是就业之基、增收之本。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发展产业,因地制宜地培育产业是推动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没有产业,贫困群众就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稳定脱贫便缺乏经济基础。只有把产业发展起来,贫困群众才有持续“造血”的能力,才有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前景,真正实现由“脱贫”向“致富”的飞跃。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应因地制宜,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规模要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人力优势,积极响应党组织、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等的带动引领,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公共服务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隐形贫困人口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