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堰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品质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

2020-11-04李永彩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十堰人居城区

李永彩

(中共十堰市委党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人居环境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课题广泛梳理了人居环境理论和实践的相关资料,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部门走访等方式,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尝试构建评价十堰中心城区人居环境的指标体系,指出十堰中心城区人居环境的短板,并对改善十堰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品质提出对策建议。

一、提升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品质的必要性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活动地理空间和场所,是由围绕城市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包括了城市居民活动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物质空间等内容[1]。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人居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居环境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1.提升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品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品质提升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必然面临的重要议题。十堰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47.8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1315元。根据世界各国城市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不低于3000美元时,城市发展将进入品质提升的转型期,这表明十堰城市的发展进入提升品质的新阶段,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是必然要求。

2.提升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品质是对接《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的需要

十堰全境纳入《规划》,《规划》第六章提出创建“幸福汉江”,“提升城市品质”等重要内容,人居环境是城市品质的应有之义。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城市面貌变化大,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美丽山水城市等称号,这些荣誉奖项标志着十堰人居环境品质正在日益提升。站在新的起点上,十堰市正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必须以此为契机,系统谋划,整合资源,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人居环境。

3.提升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品质是响应“一心两翼三高地”发展战略的选择

市委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深度对接省委、省政府“一心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提出构筑“一心两翼三高地”的区域和产业布局。“一心”是以中心城区为主,着力建设鄂渝陕豫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比较发达,是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人才密集之地,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是建设中心城区的必然选择。

二、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品质的评价

1.十堰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品质评价体系的构想

从国内外研究情况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人居环境品质的通行做法,可供十堰借鉴参考。结合十堰城市级别和特殊的区位优势,参照2016、2017、2018《十堰统计年鉴》,参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选择包括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水平和市民素质五个大方面的27个具体指标进行指标体系设计(见附表)。指标体系构建,有利于开展居民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也有利于找出中心城区人居环境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优化对策。

附表: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中心城区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围绕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水平、市民素质五个方面,通过部门资料分析,对市民的随机问卷调查,对十堰城区人居环境有一个总体把握。

(1)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但仍需进一步提升。2017年城区人口118.43万人,土地面积5025平方公里[2]135,折算人口密度约42.43人/平方公里。近几年,一些知名的房产开发企业如万达、恒大进入十堰,带动十堰房产品质的提升,引领了十堰人居理念的升级换代。同时,改善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老城区面貌发生较大变化。2017年城区天然气供应总量达14332.55万平方米、家庭用量2442.52万平方米,使用率达17%。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达7331吨,家庭用量达7236吨,使用率达98.7%(1)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使用率根据《2018十堰统计年鉴》140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使用量计算。。比较而言,居民天然气使用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大部分小区也实现了集中供暖。总之,居民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老旧小区的居住条件还有待提升。一些小区因为涉及管道改造费用,至今依然使用瓶装液化气,没有实现集中供暖。

(2)生态环境总体较好,生态保护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15年启动了《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提出了十堰发展的八大战略,其中将“生态立市战略”放在首位,提出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3]。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成效显著。城区神定河、犟河、泗河3条河流生态治理效果明显。2019年启动了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致力将百二河打造成为十堰穿城而过的生态轴、休闲轴、景观轴、文化轴。当前,城区建立起居住区公园、街头游园、山体公园、郊野公园等绿地体系。2017年,城区绿地面积达3777公顷,公园绿地面积94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3963公顷[2]140。为了碧水蓝天,严控工业废水、废气、烟尘排放,提高工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2018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年度省定减排目标,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为305天,达标率85.9%[4]。

从问卷调查统计看,城区居民和外地游客对十堰城区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较高,其中对水环境的满意率分别达到88%、96%,对空气质量的满意率分别达到85%、97%,对绿化情况的满意率分别达到87%、95%。但仍存在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部分路段因施工灰尘较大、噪声扰民,少数河段水质不达标,未改造的城中村环境质量差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3)城市功能比较健全,公共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十堰城区各种功能比较健全。截至2017年,城区拥有学校229个,涵盖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剧场、影剧院2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926000册。医院63个,床位13741个,医生5347人,护士7654人[2]139。配套设施较好,居民生活比较便利,这也导致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于其他地方。2018年实施48个政府投资项目,总投资304.8亿,大部分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工程 、社会民生工程、公共管理设施等[5]。2018年主城区城市道路长度679.2公里,面积1241.76万平方米,大幅增加了城市的集聚能力与承载能力[6]。

城市形象变化较大,但与市民对公共设施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受访市民对城区交通状况不太满意,上下班高峰期,主要路段交通拥堵严重。42%市民认为公共交通不太方便。问题主要包括公交速度较慢、不守时、乘坐体验不佳等。80%的市民认为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这些说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改善,交通管理亟待加强。

(4)经济平稳增长,但总体竞争力不够强。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4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2%[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5元,在鄂西生态圈城市排名第1。总体看,经济增长平稳,但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同省鄂西生态圈的其他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地区生产总值在鄂西生态圈八个城市排名第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排名第7[7],总体竞争力有待加强。

十堰因车而兴,也因此造成产业较为单一,长期以来,汽车及配套产业一枝独秀,其他产业相对较弱。十堰原本旅游资源较好,但缺乏有效整合,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从旅游部门获悉,60%以上的游客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较短,以武当山为龙头的全域旅游格局尚未形成。

(5)市民文明素质日益提高,但与“创文”要求尚有距离。市民文明素质是城市人居环境的灵魂。市民既是人居环境的受益者,也是人居环境创建的主体。十堰连续多年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形象有了极大提升,涌现了温国学、王焕云、刘学举等一批“十堰好人”。市民公德意识不断提升,市民对公益事业关心扶持不断增强。但与文明城市创建要求相比,市民文明素质还有差距。

中心城区的发展辐射到城郊农村,城郊村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大批农民转化为市民,但一些陋习并没有随着城市化为快速去除。中心城区就业机会较多,带动周边县(市)人员进城务工,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素质不高。受访市民认为,创建文明城市要大力提升外来人口和城中村居民的文明素质,排名前四位的不文明行为分别是:“随地吐痰”、 “乱丢垃圾”、“乱贴牛皮癣”、“占道经营”。其中,占道经营问题除与市民素质相关外,还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

三、提升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品质的对策建议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这些外在的因素,也要重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1.着力改善居住条件

深化细化城市规划。科学确定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统筹城乡规划,完善老城区、新城区规划。打破行政条块分割,整合资源,编制城乡交通网络、不同功能区的控制性详规,尽量覆盖到各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行政区、旅游风景区等。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一是加快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的改造。目前全市有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房管部门要会同相关单位加快制定改造计划,多途径筹措资金,力争提前完成。重点整治城市主干道周边、景区周边和城市核心区内的城中村,迅速改善城市环境。二是狠抓城郊结合部环境整治。科学编制城郊环境整治规划,加大城郊环境综合治理投入,加强城郊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清淤、改厕、垃圾集中处理、绿化造林等工作。

合力打造精品。一是着力打造精品建筑。建筑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城市人居环境最直观的表现。要科学布局城市地标性建筑,通过精品建筑带动周边居住环境的提升。二是倾心打造精品环境。加强塑造河道沿线及主干道的景观。着力打造重点路段的街景,把人民路、北京路、朝阳路、公园路等主干道打造成城区的靓丽风景线。

2.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水景是高品位人居环境的载体,要持续开展城区河道整治和水景建设。在五河治理基础上,加快实施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充满“堰味”的文化艺术长廊,使百二河再现碧水清波的怡人胜景。抓住百二河改造机遇,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进一步做好雨污分流排水工程。加大对沿河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不文明行为的整治。

进一步延伸绿色空间。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不仅仅是扮靓城市主要街道,更重要的是把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延伸到城市居民居住的各个角落。绿色是十堰的底色,要为市民营造“人在绿中走,车在绿中行”的绿色空间。这些年,十堰建了多处街头游园、山体公园,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天然氧吧,受到市民普遍欢迎。

严格控制扬尘污染。目前,城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总体上以建筑施工扬尘、机动车污染排放等为主。正在施工的建筑、道路、工业园区等是扬尘污染的主要来源,应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减少扬尘。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渣土的管理,要求渣土运输设备要达到环保要求,对运输车辆及时清洗,建筑工地要采取措施降尘。另一方面,环卫部门也多次对主干道洒水、清扫渣土灰尘。

3.补齐公共设施短板

缓解交通拥堵,畅通城市交通。对于城市内部顺畅通达的交通体系建设,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能用管理方案解决的问题,不用技术方案解决;能用技术方案解决的问题,不用硬件建设方案解决。针对交通的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状况,从管理的层面看,必须着手研究实行机关事业单位上下班制度,迅速改善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情况。从技术的层面看,交警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交通拥堵中段人流情况的定量分析,研究科学的、系统化的城市交通管理技术方案,特别是要对红绿灯进行科学设置。从硬件投入的层面看,一方面,加大公交优先投入的力度,完善公交网络,加快公交车投放和车况改善;另一方面,加快城区路网体系建设。

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首先,要建立社区便民服务体系。以街道为单元,重点建成一批大型便民服务中心,配套商业网点、医疗中心、中小学、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等功能性设施。其次,加强社区管理。通过数字化、网格化,实现社区管理全覆盖。对严重影响居住环境的背街小巷脏乱差、车辆乱停乱放、违章建设等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4.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的案例表明,经济水平直接影响着人居环境的改善程度。

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围绕市委“一心两翼三高地”“一主四大四新”的区域和产业布局、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的思路,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要抓手,构建与城市匹配的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自主创新,加快汽车产业的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挥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对绿色有机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顺应旅游发展趋势,整合区、县旅游资源,形成以武当为龙头的大旅游格局。促进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乡村近郊游。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景点及旅游产品。加强统筹与分工,发展有区域特色、差异化的旅游项目。

5.培育高素质市民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实力等硬实力方面,更体现在市民素质等城市软实力上。提高居民素质也是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要提升市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范围和水平。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渠道、社会舆情收集管道、矛盾化解平台,着力提高市民对公共事务管理、决策的参与度,让市民广泛参与政策制定、城市规划、决策咨询、民主监督等,增强市民城市主人翁意识,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让城市更稳定更和谐。

要培育文明市民。一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紧紧围绕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环保意识,通过广泛宣传、典型引导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文明规范知晓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管重罚,革除各种不文明的陋习,培养文明、健康、规范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以单位和社区为主体,多途径提高各类人群的综合素质,促进政务文明、职业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工商户经营文明、外来人员生活文明等。通过文明素质的提升,提高城市包容性,提高地区的凝聚力。

猜你喜欢

十堰人居城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童迷黑白秀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