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寿山石圆雕人物创作中的“相石设计”

2020-11-03

天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石料

文 郑 鸥

《画龙点睛》

《罗汉》

《携琴访友》

《踏雪寻梅》

石,乃大地主角、山川基座,接地气、通地脉、得地魂。寿山石发现之初,先辈便懂得利用其美,将其雕琢成器,于是便有了寿山石雕。寿山石雕刻是一门特殊艺术,是集造型、色彩、刀法与技巧为一体的综合体现,包含无数先辈对客观自然的理解与想象,凸显着千百年石雕艺人的工匠精神与划破历史长空的艺术魅力。

寿山石雕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历代石雕先辈工匠精神的延续。它要求每一位有作为的从艺人员必须正视人生、热爱生活,要善于不断地发现并总结生活中艺术亮点。谦虚好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历史知识和文化生活内涵,才能保持有旺盛的创作灵感,操刀耕耘游刃有余。

寿山石色彩斑斓、柔软易攻的特性为石雕艺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空间。圆雕人物是寿山石雕中常见的一大题材,圆雕作品观赏者可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的各个侧面,感受寿山石雕的独特魅力。它要求雕刻者对石材全方位进行雕刻,所以对雕刻者的水准和技法功底要求较高。但由于寿山石种类繁多、石质各异,纹理、色彩、形态又各不同。因此,若想要创作出艺术精品,独到的“相石设计”功力更是重中之重。

人物雕刻要求比列真实、合宜。寿山石石料天生有纹理,也有瑕疵。在开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部分石料开裂,难免有裂痕、砂质等缺陷存在,而工艺要求产品必须尽可能地剔除瑕疵。因此,在创作中需根据原石的形态、色泽,选择恰当的题材和造型,使作品的内容与石材巧妙地结合以创造最好的艺术效果。

在相石构思上,圆雕人物注重“因形施艺”及“因色取巧”,雕刻者需根据石材原本的形状与颜色进行巧妙构思、布局。惜材的同时,更善于处理石病、善用巧色,力求让巧色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赋予寿山石雕以造型别致、巧色分明、饶有情趣的精品之作。

面对一块原石,尤其是带有杂质且表皮模糊不清的原石。首先当须,审石确定作品的正反面。笔者习惯先去除杂质与不洁的表皮,将石肉亮出。选择石型好的,一般将能突出安排景物层次的部分作为作品正面,将色暗质劣、平板凹陷的作为背面,或是削为底座,正所谓“好画插前头,好色排前面”。但对于某些特型石,手段也不尽相同,好的作品应该是质、型、色三者的有机结合,全面考虑、勇于创新才不落俗套。这种情况在石雕创作中也屡见不鲜,花样百出。

作品画面要强调结构的虚实、疏密,应留有一定的空间。主次分明,创作时要敢于取舍,不能盲目堆砌。对于石料中的砂质、绺裂等瑕疵,在整理时应尽量剔除干净。特别是石料边沿的沙砾、砂团和裂痕。当然也不可盲目地强行剔除,以免影响作品的整体造型。对于小摆件原石,还应磨圆棱角,做到不刺手,使原石更加洁净、亮丽、圆润,从而更具玩味。

石料中的色彩分布有深浅之分,有厚薄之异,各种色彩分布也不尽相同,所以制作中更需要仔细揣摩。通过探索、分析和对比,有时还需破皮试探,以审定色泽的分布和延伸,色质的变化和蔓延。通过整理石料的形态、色泽和品质,更便于设计。

面对一块佳石,选择什么样的题材,用什么样的手段使它达到神形兼备以至于令人惊叹,这就决定于怎么“立意”。笔者以为“立意”是“相石”过程中的中心,是整个工艺程序中的灵魂。它充分反映了创作者的艺术创作观和历史文化修养。而制作出来的作品是精品还是俗品,是佳品还是劣品,由此可见三分。优良的作品可以震惊他人,同样也可以振奋自己。

笔者常喜欢将整理好的石材色泽、杂质、裂痕划记清楚后置于案头,以便时时揣摩,随时把玩,而不急于着手勾画。有时一连摆上三、五粒,仔细观察、与石交流、建立情感以激发灵感。待主题拟定,再行勾画。笔者创作时喜欢认真构思、仔细作画,对人物的神态亦力求画好再行下刀。有时还取块泥柸制作泥稿,如此做法自然比较费工费时,但未构思成功便凿刀一刻,如果失败就什么都没有了。笔者认为勾画的过程就是作品形象、神态树立的过程,仔细勾画将加深并完善对作品设计的印象,使脑中作品形象始终贯穿于制作的整个过程。设计时需注意人物整体的比例,由简而繁,逐步刻画出人物形象,这便是作品“形”建立的过程。作品整体依形就势、合理布局随形而雕。借助石材天然的形态、纹理、色彩来确定雕刻人物的姿态。

成功的作品在有一个成功主题的同时,还应有一个成功的主色。一块石头总有一些最为突出、最为显眼的部位。在勾画中,笔者特别注重主色的安排,认真处理好主色和副色、色泽与造型的关系。作品的情绪是通过色彩,也就是主色与副色表达出来的。一般选用大面积的色块作为主色,其余颜色作为副色或处理为巧色。

一般来说,雕刻人物选色以人物脸部纯洁为佳,接着安排头部、肢体等,因材施艺进行创作。也可根据题材进行设计创作,确定作品俏色部位的色彩与走向,尽量以俏色部位为作品核心,再规划出人物其他部位与整体的比例,使得主色、俏色与整体主题协调一致,从而产生和谐、生动、立体的感官美。

俏色工艺中,分色法是最为考验雕刻者的经验与创作功力的。寿山石的颜色过渡往往是渐变的,这便要求雕刻者技艺精湛,且要对石材十分熟悉。除分色法外,内外异色的取俏手法也是寿山石雕俏色最经典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取石皮雕刻为景物,通过不同石材颜色、层次的展现鲜明的主题,形成石皮、石肉之俏的韵味。若“俏色”运用巧妙,凸显作品主次的同时,还能够使得作品增加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不可复制的不二精品。

此外,在人物服饰创作中,有时用简练的线条刻画也可以达到笔不到意到的巧妙效果,以简洁的线条、挥洒自如的褶皱表现人物衣袍的宽大。若是仕女题材,还可适当镌刻肩饰飘带以作装饰,裙摆部分线条简洁、流畅,使作品整体造型富有动感的同时又有裙袂飘飘、水袖柔情的意境,人为之美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让观者不自觉进入悠远、惬意的情境之中,让人回味无穷。

寿山石雕刻艺术发展千百年来,艺术先辈不断将优秀中华文化交融贯注于石上,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寿山石文化。观石启智、品石清心、研石读意,创作出无数艺术精品。相石设计是雕刻者技艺、经验与审美的集中体现,是一个繁复、艰难的创作过程,十分考验眼力与应变能力,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唯有懂石方能出精品,雕刻家在创作中必须反复琢磨推敲石料,秉持独特的艺术风格、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不断推陈出新,迈向新的艺术高度,才能使寿山石雕刻艺术永远保持年轻的生命力,进而推动寿山石艺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石料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性研究
高密度电法在建筑用石料勘查区遴选中的应用
不灭的初心(节选)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石料抛填施工工艺在水利堤防施工中的应用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
植物“粘”上石料——用植物胶水与石料制作环保耐火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