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陈家祠的装饰艺术分析
——传统宗祠研究系列之一

2020-11-03

天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砖雕宗祠装饰

文 张 锋

修建于晚清时代的广州陈家祠(1888—1894),亦名陈家书院,因其自身凸显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审美取向,堪称“岭南合族祠的典范”。陈家祠因其规模宏大、巧夺天工的装饰华丽而著称,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广州陈家祠的建筑装饰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解析广州陈家祠的装饰艺术,有助于我们保护与弘扬艺术装饰传统,为当代建筑装饰发展提供相关借鉴。本文即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试图解读陈家祠装饰艺术的各个方面特征。不当之处,尚待专家指正。

一、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讲究事死如事生,宗祠往往寄寓着生者对故去先人的哀思和期待。祠堂的建造和装饰,不仅讲究肃穆庄重,更讲究吉祥和顺的气派。陈家祠初建虽然托名书院,也确实带有为族人提供赶考温书的场所功能,但实际上它更是广东陈氏集资兴建的合族祠,它代表的是整个广东陈姓对外的形象。陈家祠对外传达了本姓团结繁荣的景象,内部装饰也折射出了对合族吉祥如意的期盼和向往,可谓形式符合了内在理念表达的需要。

陈家祠内部装饰随处可见吉祥样式,它综合运用了八仙过海、八宝、八吉、四艺等吉祥元素图样,囊括了传统瑞兽珍禽、龙凤鳌鱼等吉祥形象,借以表达祝福喜庆的文化内涵。富贵长寿、子孙昌兴、功成名就、财运亨通等人间美好希冀,在实际中都有装饰作品来表现。具体到构图和造型来讲,就体现为天官赐福、花开富贵、松鹤延年、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金玉满堂、加官晋爵等各类形象,尤其大量使用蝙蝠纹样,烘托出福满门庭的祥瑞氛围。

祠堂装饰中的人物造型、动植物形象和景观各有特点,但是以喜庆欢乐为主基调。陈家祠装饰人物或喜笑颜开,或憨态可掬,或乐观豁达,或富贵喜庆,无一不表达出平安喜乐的欢快情绪;动植物形象则采用龙、凤、麒麟、雄狮、蝙蝠等瑞兽,富贵牡丹、榴开百子、瓜瓞连绵、菠萝荔枝、不老青松等花果树木形象,无一不蕴含富含吉祥欢乐的寓意;景观则选取岭南本地山水名胜,如西樵云瀑、琶洲砥柱、羊城首景等秀山秀水,无一不展现好山好水好地方的丽景风情。整体上表达出盛景环绕、物美人欢的美好吉祥意境。

二、庙堂构筑与市井风情的融合

祠堂是祭祀使用的公共空间,所以必须带有庙堂构筑的基本特征。这在陈家祠有显著的体现,如建筑形制体现宏大、肃穆和高规格的特点;空间布局则开阔、疏朗与轩敞相结合;内部陈设呈现华贵、典雅、大气的整体气质。总体来看,陈家祠建筑布局严谨,建筑围绕中轴线展开;三进院落各有层次,可谓主次分明;建筑群落前低后高,符合节节高升的传统;同时,建筑内部虚实相应,错落有致。陈家祠的建筑样式符合岭南祠堂建筑的格式规范和原有的艺术风格传统。且因其规模宏大、极尽工巧,成为岭南祠堂建设的典式之一。所以,陈家祠能够被誉为广东三大祖祠并非没有道理。

雷圭元认为:“古人的图案创作,主要的源泉是来之于自然,取之于生活。”虽然雷先生说的是古人装饰图案的选择,但是图案最终要应用于装饰实践。陈家祠的装饰图案、造型和组织就充分显示了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的特点,带有很浓厚的市井风情。陈家祠的倡导者和建设者来自广东籍陈氏族人,但是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达官显宦、科举名流;一类是地方商人、地主、绅士。事实上,两者的审美取向是不完全一致的。相关文献也表明双方在建设陈家祠的过程中有过如何建设的争论,后者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所以,陈家祠的建筑和装饰在带有一定的文人志趣的同时,更体现了中下层民众的审美趣味,有接地气的特点。

陈家祠除了祭祀功能布局外,还带有生活空间。这个从庭院中就可以看出,附属的长廊、庭院中的雕栏,可以营造闲适的清幽环境。厢房的内部陈设中,也带有较为浓厚的闲暇色彩,尤其注重读书环境的创设。这在建筑布局和陈设中就突出生活性的特点,如雕栏采用了石质材料做框架,内里应用铸铁镶嵌整合而成,非常重视耐用性和开阔空间的利用性。木质门窗的镂空和玻璃的运用则突出空间的透光性,建筑内部整体明亮。厢房陈设简单明快,走适宜家居的搭配主线。除空间布局和陈设注重实用性和生活性外,整个陈家祠装饰大量使用现实生活题材,带有浓浓的生活气味。除上文提及的吉祥图案等民间偏好外,中下层民众的审美趋向和实际生活体验也被大规模引入。如陈家祠屋脊使用的石湾公仔,大多选用粤剧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岭南最鲜活的风尚。陈家祠正门屋顶中段南面脊饰就选用了大型主题戏曲人物陶塑群像,该脊饰以亭台楼阁为背景,正中为二层骑楼,两旁为二层裙楼,楼下是一组粤剧演出场景,周边围有观众,楼上总计四个独立小阳台,有人物将头探出,斜倚护栏,兴致勃勃地观看街上正在演出的戏剧,整体烘托出粤剧演出的盛况。该组脊饰是岭南民众观剧写实群塑,体现了粤剧对于普通民众的强烈影响,折射了民众的日常体验,有着极其鲜明的市井生活气息。不只是场景选择的粤剧演出,公仔造型细节也脱离不了生活。如脊饰中女性典型的“三寸金莲”,都如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由此可见,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事实,生活味事实上深刻影响了陈家祠的装饰风格。陈家祠的装饰脱离不了岭南活生生的市井风情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世俗生活印记。

三、厚重拙朴的建筑与繁缛精细的装饰

陈家祠庄重大气的建筑与醒目考究的装饰融为一体,力求在装饰细节上下功夫,在沉稳中给人以鲜艳精致的视觉体验。细部装饰在角角落落展现,如屋脊、飞檐、门窗、天井、墙体、台阶、阑干、庭院与内部陈设等处,无一不施以精妙的装饰。陈家祠装饰是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集合,综合了俗称陈家祠“七绝”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彩绘等多种技法。

陈家祠木雕是同时代岭南木雕工艺的高峰。祠堂的屏门挡中、花罩、龛罩、梁架、斗拱、檐板、驼墩、雀替等广泛采用了木雕装饰。其木雕装饰题材涉猎广泛,工艺精湛绝伦,造型变化生动,达到了以形传神的目的。木雕综合应用了镂空、浮雕等多种技艺,力避单调,追求复合精致的特点。如陈家祠聚贤堂后12 扇大型双面镂雕屏风,在充分展示木质纹理的基础上,构图严整有序,运用娴熟刚劲的刀法刻画出传神的人物与复杂的场景;散点透视的技法的运用,又让平面木雕显示出了立体层次感,造成景深加大、视野拓展的良好效果。再如三进大堂龛罩亦是精雕细刻的杰作,高大奢华,雕有大量的龙凤、人物和花卉等,整体华美精致,是目前广东地区遗留下的最大清代木雕。

陈家祠石雕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的石雕作品,如门口的两座精美石狮和一对抱鼓石;一类是在台基、台阶、垂带、墙裙、栏杆、立柱等地方的附着石雕。聚贤堂前华美异常的石雕月台栏杆,是精雕细刻的典型。镂空雕刻的缠枝花鸟、图案遍布栏杆及望柱,望柱头则选用狮子与岭南水果,主题构思和寓意巧妙深刻,细节部分刻画形象逼真,展现了石雕工匠高超的技术水准。在方式檐柱上的部分石雕人物,如天姬送子、曾子杀猪等则采用了打磨抛光,线条勾勒的粗放处理方式,注重神似却不十分重视写真性,可以说是另外一种简洁修饰的范例。雕琢手法虽有不同,但均体现出精湛的技艺,从整体上给予石质材料以鲜活的生命力。

陈家祠砖雕装饰的代表则为正门东西两侧外檐墙上的六福规模宏大的大型砖雕。该六组砖雕内容均取自历史

故事,东檐墙为“刘庆伏狼驹”,西檐墙则是“梁山聚义图”。两幅砖雕皆构图精巧,虽均刻画了众多人物,但是情态各异,场面形象生动。其余四幅砖雕“百鸟图”“五伦全图”“桐柳杏凰群图”“松雀图”也紧扣主题,表达出对益寿延年、人伦和睦的美好祝福。外檐墙砖雕中甚至有不很常见的诗文砖雕,让陈家祠外墙装饰带有了深刻的文化蕴涵。此外,祠堂的廊门、山墙墀头等部位,也多有砖雕装饰,纹饰取材多样,造型别致,为本色墙体添加了很多色彩,增加了视觉观赏的美感体验。

陈家祠陶塑与灰塑并称二塑,整体形制巨大、色泽鲜艳、光彩动人。在空间上,陶塑居上,灰塑在下。陈家祠陶塑是屋顶装饰的主力之一,整个建筑群合计11 条陶塑脊饰,总长163米,可谓规制宏大。鉴于陈家祠陶塑的主题、造型与色彩等在他处已有较多叙述,故此不赘。灰塑在屋脊和连廊装饰中大放异彩,陈家祠灰塑体量很大,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陈家祠灰塑用料相对简单,但有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玲珑通透的特点,尤其单体灰塑的创作让人过目难忘。为适应仰望视角,陈家祠灰塑以粗劲的线条塑形,以浓烈的色块提亮,总体给人清晰明确的视觉冲击力。总而言之,它们是陈家祠屋脊装饰的灵魂。用民间话语来讲,就是两者合力建构了建筑的“威”,划出了建筑屋顶的一道天际线。确实如此,当我们远望陈家祠的时候,其屋脊装饰给人以咄咄逼人的宏伟气势。

陈家祠铜铁铸与三雕二塑相较而言,数量较少,但是也很有特色。铜铸的典型是正门的铺首,猛兽衔环,齿露口张,基底铜片则为莲瓣,肃穆而庄严。连廊采用圆形铁柱,细条的柱身减少视觉阻隔,给人以秀丽、通明的感觉。月台通花铸铁栏板,造型和构图不惧重复,如正面六幅“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为“龙戏珠”,均为双数铺陈,给人以对称美。

陈家祠彩绘技法采用勾线重彩,门神彩绘酷似木刻版年画,鲜活生动,人物本身高大威严,带有驱魔避邪的风水功能。聚贤堂前两厢壁画,以文人场景为主题,与两厢书房配合,突出了读书教育的主旨,装饰效果与建筑功能达成一致。

四、取材的多样性与展现的明亮性

岭南“乡中建祠,一木一石俱极选采,在始建者务求壮丽,以尽孝敬而肃观瞻。”陈家祠也不例外,其建筑装饰取材多样,选料讲究。木料的选用兼具贵重和实用的双重特质,既有近代以来常用的贵重木料,如樟、柚、花梨等名贵木材等,又有来自东南亚的耐潮不易腐朽的坤甸木。灰塑等建筑装饰材料则多用沙石草木等平常用料。在铜铁铸等用料方面则选用了铜铁金等上好的金属原料。陈家祠选料极尽精品,可谓优中选优。尤其屋顶装饰中最出名的脊饰,选用的全是当时最好的店号产品。清末佛山石湾著名的专营陶塑脊饰店号有“文如壁”“吴奇玉”“宝玉荣”“美玉成店”等,这些著名店号的产品在陈家祠均可见到。砖雕则来自南海、番禺的名家之手,当时闻名的匠人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协力创作了陈家祠的砖雕。

陈家祠建筑装饰材料来源多样,运用起来更是展现出赏心悦目、匠心独运的艺术特点。陈家祠装饰在基本运用材料本色和装饰彩绘方面都颇为讲究,青黑等本色做基调,彩色做提亮。建筑本体的墙体选择自然的青色,不加粉饰,立柱则为黑色,尽显踏实稳重的感觉,这是整个附着装饰的基底。装饰方面则各有特色,木雕特别重视原色,或者漆以清漆,或者增强其底色调,努力营造自然古朴又淡雅清闲的色彩体验,绝不落俗。贵重木材的运用在彰显材料稀缺的同时,低调中可以看出装饰的奢华。如大门之后屋内的四扇木屏风,兼具隔扇和墙体的功能,采用暗色调,色彩典雅庄重,在透光之中显示扎实厚重的视觉体验。其余如石雕、砖雕、铜铁铸,都本着突出底色、原味展示的特点,最终与建筑有机融为一体。屋脊、飞檐与室内墙面则施以大红大绿的浓重艳丽色彩,给建筑以活泼、热烈、吉祥、喜庆的整体感觉。如陈家祠的屋脊采用陶塑,陶釉色彩飞动明艳,极大地提升了青灰基调的韵律,赋予了建筑别样精致的感受。彩绘更是浓烈鲜艳,如黑色大门上的巨幅彩绘门神不仅没有跳脱的感觉,反而给人以画龙点睛的悦目体验。总而言之,陈家祠色彩搭配自然协调,完全没有暗色调与明亮色调搭配的违和感,让人感觉特别舒适熨帖。陈家祠的色彩运用可谓暗合中国传统宗祠建筑色彩的基本特征,肃穆中配以岭南建筑装饰中常用的艳丽色彩,整体调亮了建筑的外观表现。

此外,陈家祠既有传统青砖灰瓦,又有西式庭院铁式栏杆,甚至在若干装饰元素中点缀了如天使、钟表等西方图像,室内也广泛采用五彩满洲窗装饰,形成了一道色彩斑斓的别致风景。陈家祠的装饰浸润着引领风气之先的广东文化新旧交杂的审美取向,带有传统结构与时代潮流的融合特点,但整体仍然以传统为主,不能算作是十足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

陈家祠建筑及其装饰艺术已经流传百年,相信在继承发扬其优良传统的我们手中,能够继续流传下去。如若本文在探析陈家祠装饰艺术的时候,能够有一二所得能为传承做出绵薄贡献,则吾愿足矣。

五、结语

陈家祠的有效保护和全面开放,是广东省大力发掘宗祠文化,大量保护宗祠建筑,进而打开宗族文化的大门,探求岭南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是实现“文化强省”的一个鲜明案例,据《广东文化遗产——古代祠堂卷》记载广东全省登记祠堂建筑约7500 座。

同样,保留着大量宗祠建筑的广西,多民族聚居使得传统宗祠更加丰富多样,宗祠建筑艺术特征更加鲜明,并且有大量的古宗祠群落保存完好,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在全国都实属罕见。挖掘传统宗祠独特魅力对广西而言:“不仅可以实现文化强区,而且在当前文化强区的背景下,可以成为整个地区的文化标识和符号,这对我区的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挖掘传统宗祠独特魅力对岭南地区而言:“宗祠富集,传统文化浓厚,‘上以示宗祠,下以示后世’是这一地区的传统。”通过系统分析这一地区传统宗祠的内容、特点、表征等,探究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深层内涵和现代价值,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丰富和发展乡村振兴的途径,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

猜你喜欢

砖雕宗祠装饰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鲤鱼旗装饰坠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临夏砖雕
“贵州木纹石”装饰之美——以几座建筑装饰为例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DIY节日装饰家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