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教育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

2020-11-02成艳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0年35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学困生转化数学教育

成艳

摘要:在山区偏远地域,由于教学环境欠佳、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等种种现实问题,学生很难获得优质的数学教育,甚至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伴随国家执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期望从根源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与此同时改善教育质量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追赶进度,获得持续学习与有效发展,也是精准扶贫的目标方向之一。本文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当前教育实情为研究案例,客观分析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帮助小学数学学困生改善学习状况,提升数学成绩。

关键词: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数学教育;学困生转化

我校为赫章县第六小学,现接收学生主要来自本地金银山社区及金银穗社区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家庭子女,这些学生家庭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受到闭塞的交通、落后的技术、土地资源不足、自然灾害频发或者家庭成员疾病、伤残等诸多因素影響,造成贫困问题。现就读的学生均为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委托家中老人照顾孩子。学校教育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导致这些孩子数学成绩差、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及良好学习习惯,对数学课毫无兴趣,学困生数量非常多。因此,在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教育中,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是当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分析

1.1 数学基础知识薄弱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在进入新学校之前,原学校的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较差,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基本功不扎实;进入新学校之后,如果教师按照正常进度授课,很多学生跟不上速度,学习效率非常低,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非常被动。想要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照顾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实情,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水平。

1.2 数学思维能力欠佳

在农村学校,大多教师只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讲解知识,教学过程平铺直叙,且多为老师讲、学生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自主能动性。一味地灌输,造成小学生产生思维惰性,平时死记硬背数学概念,缺乏自主理解,也没有真正用于解决实践问题,只掌握了浅显的数学知识,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欠佳。

1.3 数学学习兴趣不足

传统的数学课堂上,“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没有结合其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创新教学方案,也没有立足农村地区本土实践调整教学内容,结果学生课上不爱听讲、课后不会做题,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没有及时获得教师启发与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甚至考试不及格。

2.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2.1 增添趣味,调动学习热情

创新课堂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整合图片、文字、符号、视频等趣味元素呈现数学问题,吸引学困生的参与兴趣,使得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活动,发挥主体作用,激活能动性与创造性;例如,教学中融合生活化内容,组织游戏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更灵活、更开放地传授数学知识,通过“玩中学”、“学中做”,调动学习热情,完成从学习兴趣到学习能力的有效转化。

2.2 耐心指导,启发学习思路

学困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也与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关。因此重构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教育模式,要从“教”与“学”两个层面出发,启发学习思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学课堂,学习新知,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应耐心指导,有的放矢创设课堂方案,如有的学生上课经常精神溜号,不认真听讲,指导他们沉下心来认真做笔记,排除外界干扰;课后再复习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弥补课上不足,保障听课质量。

2.2 实践操作,渗透学习方法

数学教育的本质是实践运用,尤其面对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学生实情,他们思维能力欠佳,教师不能只顾灌输理论知识,更要着重锻炼学以致用能力,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观察、思考与探究。如学习“圆的面积”,鼓励大家动手操作,拿出一张纸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将圆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解题思路豁然开朗。通过实践操作验证猜想,推进深度思考,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逐渐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2.4 思想教育,端正学习动机

学困生的问题不仅仅表现为学习方法与学习思路方面,更在于他们的思想与动机。转化学困生,要从思想教育层面切入,理解心理需求,关注情绪波动与思想变化;数学教师平时多与学困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疏导负面心理,鼓励他们多参与课堂互动,并在数学课上给学困生提供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逐渐树立自信,舒缓数学课程的畏难情绪,端正学习动机。

2.5 适时激励,培养学习自信

对于学困生来说,最好的教育必然来自教师的认可与激励。刚进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很多学生感到自卑,情绪低落,他们不善言谈,课上更是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害怕说错而遭到嘲笑。那么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学困生,其次要善于观察,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长处,通过激励教育挖掘潜能,如:“恭喜你,答对了!”“最近你的进步非常大,老师为你点赞!”“你的思路非常好”,让学困生体会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则以百般自信投入数学课堂,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总之,当下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落实学困生转化策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护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从指导方法到引领思想,由浅入深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学习体验中收获新知、锻炼思维、提升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重拾学习自信心,早日为“学困生”脱帽。

参考文献:

[1]赵涛.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实施策略[J].科学咨询,2020(15):141.

[2]王秀慧.谈农村小学数学潜在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3):4.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学困生转化数学教育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探索如何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不抛弃,不放弃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河北省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