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借鉴与创新
——毕加索青年时期艺术创作的路径

2020-11-02金宝良

关键词:图卢兹立体主义毕加索

金宝良

(金陵科技学院动漫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是一位对20世纪西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家,他的名字和作品已成为20世纪西方艺术的代名词。作为20世纪西方艺术领域大师级人物,毕加索的很多作品都非常有名。例如,他的作品《格尔尼卡》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绘画作品,作为艺术经典,也许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伦勃朗的《夜训》可以与之匹敌。《格尔尼卡》还对美国波普艺术教父彼得·索尔和西班牙波普艺术小组Equipo Cronica的年轻艺术家们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毕加索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视觉艺术的缩影,他打破传统,解构了自然形态的意象,现代艺术特有的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艺术形式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模仿与借鉴:青年毕加索绘画风格形成途径

(一)研究毕加索青年时期艺术创作的缘起

毕加索的作品数量之大,令人惊讶和不可思议,单论画作就有一万多幅,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和雕塑。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包括天才的童年时期(The Making of a Genius,1890—1898年)、青年艺术时期(The Art of Youth,1898—1901年)、为人们熟知的蓝色时期(The Blue Period,1901—1904年)、玫瑰时期(The Rose Period,1904—1906年)、立体主义时期(The Cubism Period,1907—1915年)、新古典主义时期(The Camera and the Classicist,1916—1924年)等几个阶段[1]。近年来,关于毕加索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这些成果的研究时段大多集中于毕加索艺术生涯的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时期集中体现了毕加索艺术发展与成熟的轨迹,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毕加索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创立了西方立体主义风格流派,这是他艺术创作的主旋律,也是他锐意创新的成功所在。毕加索有着不断超越的艺术创作精神,他反对故步自封、一成不变,主张“立体主义”风格的多元化,不断给人们带来新的审美感受[2]。然而,当我们回顾毕加索的艺术成长过程,就会发现他在童年和青年时期曾经历了一个模仿与借鉴前辈或同时期艺术家作品的自我摸索阶段。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通过模仿与借鉴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绘画语言与风格。这些经历与磨炼对毕加索日后脱颖而出成为20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至关重要。但是,就现有文献看,学界对毕加索这段借鉴与模仿时期的作品进行系统研究的还比较少。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毕加索这段时期的作品并分析他的艺术发展路径。

(二)毕加索对众多艺术家的模仿与借鉴

从历史上看,艺术总在模仿中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西方美学思想将艺术定义为模仿或对人类所见世界的模拟与仿造。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不仅来自于对可见世界的模仿,也来自于相互之间的学习或借鉴,以表达被模仿艺术品对他们自身创作的影响。例如,拉斐尔对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描绘(图1),成为委拉斯凯兹创作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图2)的借鉴范例,而这也激发了弗朗西斯·培根去创作多个相关主题的作品(图3)。

图1 拉斐尔《教皇尤利乌斯二世》

图2 委拉斯凯兹《英诺森十世肖像》

图3 弗朗西斯·培根《英诺森十世肖像》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父亲是画家、美术教师,他9岁开始画画,从小便接受父亲的严格训练。毕加索对绘画有着极大的热情,绘画能力也很强,初学画画便有着惊人的进步,这一点可以从毕加索博物馆馆藏的毕加索早期作品中看出端倪。1899—1900年是毕加索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毕加索受到罗塞蒂、史丹林、图卢兹·劳特雷克和爱德华·蒙克等人的影响,同时在创作中还融合了他所钦佩的画家埃尔·格雷考的画风。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创作,以简化概括为原则,主要是富有激情的线性轮廓形式的新艺术风格作品。他的绘画形式和手法与图卢兹·劳特雷克极为相似,显现出对图卢兹·劳特雷克作品的模仿与借鉴的痕迹。例如,毕加索在1899年为“Els Quatre Gats”设计的海报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图4)。该作品画面中的人物与背景都勾以清晰的线条,图形和背景以平面化的单色呈现,与图卢兹·劳特雷克的海报作品(图5)对比可以发现,图卢兹·劳特雷克对毕加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当时图卢兹·劳特雷克在巴塞罗那已经非常有名,但毕加索直到访问巴黎才看到一些他的原作,并被其深深吸引,甚至还买了他的海报挂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毕加索似乎对图卢兹·劳特雷克以精确的线条表现时尚和风度、画面诙谐的漫画风格以及歌舞欢乐世界和夜总会的绘画主题与表现形式非常着迷。不久,毕加索就开始创作有关这些主题的画作。毕加索对图卢兹·劳特雷克的模仿,在他1900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加莱特磨坊》(图6)中显露无疑。在该作品的画面前景中,有几个舞者朝观者走来,在画面左下角形成斜角区域,画面中跳舞的情侣们的构图形式呈中心水平式。该作品与图卢兹·劳特雷克1889年完成的画作《红磨坊舞会》(图7)有着相似的主题、构图形式和情绪氛围,而《红磨坊舞会》又与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76年创作的著名磨坊画作《红磨坊露天舞会》(图8)极为相似,只是将花园中光影迷离的画面氛围移植到了夜晚的室内。毕加索效仿图卢兹·劳特雷克,通过气氛与光影突显迷离的黄昏氛围,在黑暗的背景下,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像一块块的颜色。与图卢兹·劳特雷克不同的是,毕加索笔触的风格更具概括性,他以大色块为主,简练地表现出人物的主要动态特点,剥去了更多的表面细节和他们的个性[3]。这也许就是毕加索在模仿与借鉴中显示出的个性解读与风格渐渐形成的端倪。

图4 毕加索《Quatre Gats酒馆》

图5 劳特雷克《红磨坊》

图6 毕加索《加莱特磨坊》

图7 劳特雷克《红磨坊舞会》

图8 雷诺阿《红磨坊露天舞会》

毕加索在模仿与借鉴中试图重新定义画面形式与绘画手法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毕加索1901年的作品《手放在肩膀上的皮尔鲁埃》(图9)中,一位身穿红色上衣头戴装饰帽的年轻女子坐在桌子旁,手肘支撑着身体,右臂弯曲紧抱着左肩,她的姿态呈现出一种下意识自我保护之感,同时传达出内心孤僻的信息,她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远处,眼神迷离飘忽。女子斜靠在画面的左侧,形成了一条往右下角下降的对角线,从而使作品呈现一种动态的视觉效果,而作为一个整体它是被精心安排的一种均衡布局。空间区域的经营显示出介入与抗拒的矛盾,画中女子身体前倾过桌子,似乎在向观者靠近,她的帽子被画面两边剪切了一部分,营造出她与观者面对面的视觉效果,但是,她倚靠在桌子一边的位置与身体语言却强调着她的不可接近。画中女子脸部和身体轮廓粗犷,单色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背景色彩丰富华丽,犹如一幅由黄、红、蓝、绿等颜色拼贴而成的斑斓的拼图。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对文森特·梵高、保罗·高更和纳比派画家绘画技法的借鉴较为明显。毕加索的另一幅作品《佩德罗·马纳赫的肖像》(图10)是一幅正面的人物肖像画,马纳赫的右手放在腰部,左臂几乎伸直。这幅画采用概括而肯定的轮廓线勾画人物,整个画面是几乎完全平涂的亮黄色背景和人物图形,脸部只有几条线和少许的颜色变化。这是一幅对比鲜明、强烈的作品,背景黄色和服装的白色与深棕色形成大面积的强烈的色彩对比,红色的领带成为画面中鲜艳亮丽的元素。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毕加索对梵高晚年普罗旺斯画作的借鉴。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毕加索1901年前后的作品,显然受到马奈、莫奈、梵高、图卢兹·劳特雷克和德加等艺术家的影响,毕加索在模仿和借鉴他们作品的同时,也在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使借鉴的元素转化为自己视觉表达方式的一部分,努力寻找和形成自己的风格。

图9 毕加索《手放在肩膀上的皮尔鲁埃》

图10 毕加索《佩德罗·马纳赫的肖像》

二、突破与创新:立体主义画派的创立

(一)对塞尚几何构图技法的模仿与借鉴

被称作“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把印象派画家莫奈笔下残存的依赖视觉的最后一丝经验性痕迹抹去了,使画面呈现出绘画对象的本质结构,而此结构宛若几何体精灵,活在他所有的静物或景物画中,给观众以稳定、均衡的静穆感。塞尚在他的作品《圣维克多山》中,把宇宙结构解读为几何结构,把逶迤的山势简化成三角形。推而广之,世界上一切形体均可被简化为几何原型。塞尚的这种绘画技法深深地影响了毕加索,他从塞尚的作品中获得了新的绘画语言灵感。有人说,“塞尚摇撼传统绘画的大树,毕加索捡了树上掉下来的果子”。毕加索把塞尚的绘画技法借鉴过来并转化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创作当中[4]。基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毕加索在其作品《桌子上的面包和水果盘》中,将桌面处理成黄色的半圆而桌上的面包处理成长方体。因为这些都是最简洁的几何原型。

(二)在模仿与借鉴中取得突破,创建立体主义画派

在经过青年现实主义时期绘画的模仿借鉴阶段后,毕加索于1907年开始步入现代绘画实验与风格初步形成阶段,空间形式成为毕加索的主要关注点,他将几何形式的图形作为画面的重要构成元素。毕加索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的作品是《阿维尼翁的女士们》,在该作品中他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面风格与形式,为现代主义艺术指明了发展方向。随后,毕加索与年轻艺术家乔治·布拉克一起创立了立体主义,这是20世纪一个全新的艺术风格。他们将简化的几何图形(由此得名立体主义)松散地排列在画面上,更趋平面化的构图形式明显是对以往追求空间深度表现形式的抛弃,自此他们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绘画流派,使立体主义获得了自成体系的结构,毕加索也成为立体主义绘画领域的风云人物。立体主义画派的开创使毕加索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也使他在艺术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战,毕加索创作了《佛朗哥之梦与谎言》,以此来批评西班牙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政府的行为。1937年,在佛朗哥政府的请求下,纳粹德国空军轰炸了格尔尼卡。为了纪念这场灾难,毕加索创作了巨幅油画《格尔尼卡》(图11)。该作品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该作品中右边的妇女从着火的屋上跌落,另一个妇女拖着炸残的腿冲向画面中心,画面左边的母亲抱着她已死的孩子,画面底部阵亡的战士手中紧握着断剑,剑旁则是一朵瘦弱的小花,画面中心站立着仰首嘶吼的战马。毕加索将具象与立体主义手法相结合,借助几何图形交错叠加的造型手法,使作品在布局上拥有了严密的内在结构和紧密的内在联系,立体主义的形式特征在这幅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整个画面空间秩序严整统一,诸多形象既富于动感,又突显出战争带来的恐慌混乱的气氛。他以强有力的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中惨无人道的暴行。对战争强有力的控诉使该作品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宣言书。这段时期他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随心所欲地创作着他的作品。这些作品灵活多变,层次分明,极具空间感。透过画面,观众似乎能感受到他眼中碎片化的视觉世界。这是毕加索在绘画道路上的大胆尝试[5]。

图11 毕加索《格尔尼卡》

立体主义画派的创立与毕加索青年时期的模仿借鉴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从毕加索的成长轨迹来看,模仿借鉴的过程显然是他突破与创造的原动力和土壤。毕加索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数量之多,是其他艺术家无法比拟的。他总是保持着强劲的创作活力并拥有无限的自我突破能力,他活跃于绘画、雕塑等诸多领域,不断扩展出新的风格流派,涉及视觉艺术的各个分支。在毕加索各阶段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借鉴—突破—建立”的逻辑与脉络清晰的艺术成长路径。从本质上说,毕加索是一位知识分子艺术家,他把思想转化为艺术,实现了思想与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而这一点从本质上说也是传统的,他的创作蕴含着古典主义的特征。在这一方面,毕加索与现代艺术之父马塞尔·杜尚有着本质的不同。毕加索的独特之处在于,在20世纪他不仅能够进行不断的创新,而且能够将传统精髓融入创新。

三、结语

毕加索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一直秉持不断革新的理念,他没有固守某种单一的艺术创作形式,从年轻时的模仿与突破时期、蓝色与玫瑰时期到立体主义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创作来看,他总是同时扮演着传统主义者和革新者的双重角色,始终为艺术注入着新的活力。毕加索一生作品的风格演变,无不体现着他对每种可用风格的超强的借鉴能力、持续的创造能力与突破能力,他始终拥有并保持着非同寻常的活力。他总是以无限的好奇心、对实验的浓厚兴趣以及持久旺盛的精力去进行着艺术的创新与创造,以至于以传统的分析方法或归类方法都无法简单地定义他的艺术作品。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会寻求一种自己的视角和方法来解析毕加索的艺术,从而看到一个不同于他人眼中的毕加索。

猜你喜欢

图卢兹立体主义毕加索
《梦》和毕加索
空客A330-800测试飞机运送200万只口罩至图卢兹
现代性视域下的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的海报设计
立体主义迷宫
法国图卢兹一建筑起火致19人伤 火势已得到控制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用几何体表现自然
行走的贾科梅蒂
参悟图卢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