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软胶囊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的疗效

2020-10-31李辉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软胶囊源性丁苯

李辉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商丘 674600)

血管源性眩晕患病率较高,在各种眩晕中占50%以上。血管源性眩晕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导致脑梗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升高[1-2]。盐酸倍他司汀为既往临床医生常用来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药物,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单独使用时的治疗靶点单一,停药后易复发,整体效果不理想。相关研究认为,氧化应激参与血管源性眩晕的发生和进展,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氧化应激药物可能是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新途径。丁苯酞软胶囊能改善机体脑能量代谢,抑制神经细胞脂质过氧化。本研究探讨丁苯酞软胶囊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于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68例血管源性眩晕患者。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34例。单一用药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38~66岁,平均(51.46±6.07)岁;眩晕程度为轻度者5例,中度者20例,重度者9例。联合用药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7~65岁,平均(52.17±5.43)岁;眩晕程度为轻度者6例,中度者17例,重度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眩晕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磁共振血管成像、前庭自旋转试验筛查、眩晕查体及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眩晕;②存在头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③依从性良好可配合治疗。(2)排除标准:①内耳眩晕症;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③合并传染性疾病;④合并免疫功能障碍;⑤合并视听异常或失语症等严重躯体功能障碍;⑥合并血管炎、颅脑外伤、癔症;⑦合并脑神经受损。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降压、强心、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基础干预。单一用药组患者口服盐酸倍他司汀(乐普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374),每次6~12 mg,每日2次。联合用药组在单一用药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每次0.2 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2周。

1.3 检测方法收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后取血清,以紫外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检测试剂盒由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检测试剂盒购自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4 观察指标(1)疗效。显效,即治疗2周后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70%。缓解:DA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70%且≥30%。无效:DA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将显效率、缓解率计入总有效率。(2)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DARS评分评估患者眩晕症状的严重程度。DARS评分共0~36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治疗前后血清MDA、SOD水平。(4)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水平。

2 结果

2.1 疗效单一用药组治疗后显效14例,缓解12例,无效8例。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显效19例,缓解13例,无效2例。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32/34)]较单一用药组[76.47%(26/34)]高(χ2=4.221,P=0.040)。

2.2 DARS评分治疗前,两组D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A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用药组DARS评分低于单一用药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ARS评分比较分)

2.3 血清MDA、SOD两组治疗前血清MDA、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D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血清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血清MDA水平低于单一用药组,联合用药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单一用药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DA和SOD水平比较

2.4 血清炎症因子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用药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单一用药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血管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微小血管栓塞、后循环缺血等因素有关。盐酸倍他司汀为新型组胺类药物,可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眩晕等临床症状。但鉴于氧化应激也为血管源性眩晕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单独使用盐酸倍他司汀无法有效抗氧化应激,整体效果与临床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丁苯酞软胶囊的有效成分为dl-3-正丁基苯酞,能促使微血管增生,建立侧支循环,改善微循环及机体脑能量代谢,保护线粒体功能,恢复血脑屏障,修复神经功能,缓解眩晕等临床症状[3]。丁苯酞软胶囊与盐酸倍他司汀联合能发挥协同作用,增加脑血流量,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中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用药组,与陈英等[4]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用药组治疗后DARS评分较单一用药组低,说明联合用药可提高血管源性眩晕的疗效,减轻患者眩晕症状。进一步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DA、SOD水平发现,两组治疗后血清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血清SOD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用药组血清MDA水平较单一用药组低,联合用药组血清SOD水平较单一用药组高。MDA水平越高,机体组织自由基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程度越高。SOD为金属酶,SOD表达水平降低表示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MDA和SOD异常表达导致脑细胞损伤,诱发血管源性眩晕[5]。丁苯酞软胶囊能降低花生四烯酸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通过提高一氧化氮水平降低钙浓度,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抑制神经细胞脂质过氧化和凋亡,清除氧自由基,继而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

IL-6为常见的炎症因子,能激活炎症细胞,促使内皮功能失调,诱发炎症反应,加快脂质过氧化,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进展过程,是血管源性眩晕的重要病理基础。TNF-α能刺激IL-6的分泌释放,对脂质代谢产生负面影响,破坏血脑屏障功能,使炎症细胞进入颅内,加重颅内炎症反应和眩晕的症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用药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单一用药组,提示二者联合可降低血清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和病理状态对疾病恢复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的效果显著,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下调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眩晕症状。

猜你喜欢

软胶囊源性丁苯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妇炎康软胶囊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对COPD急性发作期老年患者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腹部定时定向多频振动按摩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