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汗孔瘤一例

2020-10-29刘林莉于春水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肿物皮损病理

刘林莉,于春水

临床资料

患者,女,53岁,务农。因左小腿屈侧皮肤肿物反复溃破、出血20余年,于2017年5月就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小腿屈侧出现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摩擦后易出血并逐渐增大至蚕豆大小。近期自觉有轻微瘙痒感,搔抓后出血、渗液明显。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否认局部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皮肤科情况:左小腿屈侧可见一直径3 cm大小的红色扁平分叶状实性肿物,表面较光滑,有少量分泌物,皮损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周围皮肤可见色素沉着;邻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用空针探及肿物,易出血,可抽取大量血性液体(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梅毒血清学试验均正常;抽取肿物内组织液予以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脱落细胞;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均阴性;左下肢血管彩色超声多谱勒检查正常;胸部X线检查正常,左下肢正侧位X线检查提示:局部皮肤密度增厚,骨质无异常。局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细胞团块自表皮呈宽带状向真皮延伸,瘤细胞形态为单一的圆形或立方形,瘤细胞与相邻表皮细胞界限清楚,瘤体内可见管状腔隙(图2)。诊断:汗孔瘤。治疗:在腰麻下行局部肿物完整切除术,切缘距离肿瘤外缘5 mm,深达皮下脂膜层,任意皮瓣形成修复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随诊1年无复发。

图1 汗孔瘤患者左小腿皮损

图2 汗孔瘤患者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

讨论

汗孔瘤由Goldman于1956年首次报道,是向末端汗腺导管分化的皮肤良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光化性损伤、外伤、辐射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等有关[1]。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多为单发,初起可能为小丘疹,逐年增大,典型皮损为正常肤色或红色至暗紫红色圆顶状隆起性结节,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部分有蒂,多好发于掌跖部位[2]。组织病理多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均匀的立方形,具有圆形嗜碱性细胞核,并通过细胞间桥连接,瘤细胞与周围基质界限清楚[3]。瘤细胞通常从表皮层延伸至真皮层,也可见瘤细胞完全仅局限于表皮层(单纯性汗腺棘皮瘤)和真皮层(真皮导管瘤)[4]。

本例患者皮损位于左小腿屈侧,肿瘤体积较大,反复破溃出血。易出血的组织病理学机制可能因其具备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特性,如有丝分裂、大量坏死灶和丰富的血管化基质[4]。Robson等[5]认为,汗孔瘤的无症状性出血不能做为判断良恶性的指标,而更应参考是否有显著的肿瘤细胞异形性、丰富的核分裂像、明显浸润性生长模型式等因素。从汗孔瘤到汗孔癌的恶性转化率为18%,平均进程约8.5年[6],转移性汗孔癌的生存期约为5~24个月[7]。其恶变因素可能和反复搔抓刺激有关。汗孔瘤与汗孔癌除了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不同,其分子标志亦不同:汗孔瘤中的细胞周期蛋白D1和磷酸化Rb表达率均显著低于汗孔癌[8],p53 的表达也有差异[9]。本病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

猜你喜欢

肿物皮损病理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肿瘤病理:从检查到报告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
反复局部复发高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