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著作英译风格和语言的不同特点

2020-10-27冯谨文

党史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金岳霖著作英译

在新中国成立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党内具有翻译能力的外语人才紧缺,翻译条件比较艰苦,毛泽东著作的英译工作常常需要依靠党外或者国外左翼人士的力量,甚至有时只能以秘密的形式流传出去,寻找译者。1945年,董必武赴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时就随身带去一些毛泽东著作,通过联络美共中国局对毛泽东著作组织翻译。1948年,又经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员陈翰笙带去第二批著作,尝试继续组织翻译工作。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英译本往往注重时间效率,追求的更多是达意,而非语言上的精准,常常表现出自由翻譯度大、语言灵活、意译多于直译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毛泽东的著作,特别是《毛泽东选集》,在毛泽东审定后已成为经典之作。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对毛泽东著作的英译大多采取句对句的翻译形式,严格按照原文逐句翻译,对原文的忠实度更高。此外,参与毛泽东著作英译工作的翻译人员大多学贯中西,文字功底深厚,译文堪称经典。

钱锺书在1955年填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表中写道:“自1950年7月起至去年(1954年)2月皆全部从事《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故无暇及其他活动。”再加上参加《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工作,他投入在毛泽东著作英译工作的时间长达五六年。哲学家金岳霖也参加了《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的工作,负责翻译《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不仅从语言上,还更多地从哲学思想上进行把关。

(逢周摘自《党的文献》2020年第1期,冯谨文)

猜你喜欢

金岳霖著作英译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较真的金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