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核两翼”:集团化办学优质均衡实践策略初探

2020-10-26郭凤敏曲琳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实践策略

郭凤敏 曲琳

摘要: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省直属校的办学实际,辽宁省实验学校通过“名校+新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创办)”的模式,在集团化办学中逐步形成了以“文化植入”为内核,以“机制创新”和“督导跟进”为两翼的“一核两翼”集团化治理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推动了集团各办学单位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优质均衡;实践策略

辽宁省实验学校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从服务辽宁全方位振兴、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2005年和2009年分别与沈阳浑南区政府、营口鲅鱼圈区政府合作创办分校。经过3~6年的管理,分校以優质名校的身份在当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从2014年起,省实验学校正式开启集团化办学之旅。集团内3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无论是参加国家质量抽测,还是参加各级科技、体育、艺术等大型赛事,成绩均名列前茅,赢得了“轻负担,高质量,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的社会口碑,成为百姓心目中的热点学校。集团内的1所公办幼儿园成为辽宁省五星级示范幼儿园……这是辽宁省实验学校(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6年来向百姓交出的答卷。

一、集团化办学的特点与定位

辽宁省实验学校的前身为辽宁省实验小学,始创于1957年,1999年开始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现直属于辽宁教育学院。在63年办学历程和九年一贯制21年的探索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办学方向,遵循规律办教育。秉持“实验创新、整体育人”的办学思想,以“尊重”为核心办学理念,以“为每一名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为价值追求,注重探索和发挥九年一贯学制优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学生、家长、社会满意度极高的“尊重教育”品牌。学校在注重自身内涵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示范辐射引领的社会责任,集团化办学就是服务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之一。

辽宁省实验学校是省直属校,其集团化办学主要是“名校+新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创办)”的模式。目前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格局是以校本部为核心,由辽宁省实验学校校本部、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辽宁省实验学校本溪分校、辽宁省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四个办学单位(本部、校区、分校、附属幼儿园统称为办学单位)组成的“紧密共生型”优质教育共同体。

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校本部之外的各办学单位都是在省委省政府倡导、省教育厅的协调推动下与地方政府合作新创建的学校。辽宁省实验学校校本部“孵化”新校的模式是当地政府建校、委托辽宁省实验学校全权管理的崭新模式,新校定位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致力于在当地打造基础教育高地,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和定位,辽宁省实验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思路是以校本部为核心,输出办学理念和文化,移植办学模式和架构,选派管理干部,招聘教师并全方位培训,提供共享的优质办学资源,扶植各新建学校以独立的责任主体为平行办学单位共创品牌,追求现代学校治理,追求集团各办学单位优质均衡,努力建设理念先进、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优质品牌教育集团。

二、集团化办学优质均衡的实践策略

辽宁省实验学校(集团)设立了校务委员会,集团采取党委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党委高站位把握政治方向和校务委员会“整体规划、统一领导、分权赋职、条块结合”的一体化治理下,践行“联动、共享、互促”的共生式发展模式,追求“科学治理、整体优化、内涵发展、示范辐射”,推进各办学单位的优质均衡发展。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指向内涵发展的“学校文化”“管理机制”和“质量评价”等关键和难点问题,探索规律,革故鼎新,守正创新,突破难点,形成了以“文化植入”为内核,以“机制创新”和“督导跟进”为两翼的“一核两翼”集团化治理策略,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文化植入,奠定集团化办学优质均衡的坚实基础

辽宁省实验学校校本部在63年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文化是学校宝贵的财富,也是统领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灵魂。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面对初创的新校,学校首先做的就是价值引领,进行文化植入,既包括以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力系统”的植入,也包括具有文化特质的校园环境的“文化形象力系统”的植入以及基于办学架构与管理制度的“文化执行力系统”的移植。校本部积淀、内生了以“尊重”为核心的文化,实施“尊重教育”,以“面向全体、正视差异、关注个性、因材施教、整体育人”为基本原则,其核心内涵是敬畏生命、聚焦主体,遵循规律、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和谐发展。

为了使新校成员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形成文化认同,新校创建之初由校本部选派优秀干部组建自带“尊重”文化基因的“专业化”的领军团队,他们常驻新校具体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确保文化精神力系统能够贯穿到新校发展建设的全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招聘教师后,在岗前培训—跟岗培训—岗位实践—校本研修的链条式跟踪培训中,文化精神力系统的解读、“尊重”理念的引领是最核心的一环。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展征集体现“尊重”内涵的“箴言”、人人讲“尊重教育的故事”等活动,让“尊重”的理念内化为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文化落地。

在文化形象力系统的植入方面,校本部在新校建设之初就选派文化建设专业团队参与其校园环境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将学校的文化特质和历史积淀植入其中,设计融艺术性、教育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视觉系统,力求养眼、养神、养心。通过学校文化的物化,如学校标识、校服、师生用品的文化元素等有效凝聚师生的向心力,让一景一物一花一叶,都为校园植入文化性格,散发“尊重”的文化气息,让所有师生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让文化起到先导的作用,关键是将“尊重”的文化落实到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学校各要素之中,落实到办学全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执行力系统。我们把校本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移植到新校,因地制宜,以问题为导向,对原有各项制度进行校本化升级,凸显针对性、规范性和激励性。新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继承并创新学校的管理文化、课程教学文化、评价文化、教师文化、科研文化,保证集团化办学中新建校的高起点开局、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二)机制创新,构建集团化办学优质均衡的良好生态

集团化办学不同于单一学校办学,集团内各办学单位理想的状态是优质均衡,用有效的机制实现联动、共享、互促特别重要。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而集团化办学中新建校教师队伍突出的特点就是年轻教师多,教育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省实验学校集团中赤山校区和本溪分校办学之初教师的平均年龄都不足28岁。面对如此年轻的队伍,如何充分发挥校本部的学术引领作用,让各办学单位教师之间有效联动,达成资源共享和发展互促,从而构建起集团化办学良好的教师发展生态,实现新校在高起点开局基础上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难点也是关键。

在实践中,学校以加强新建校师资队伍建设,抓住促进集团教师的“一体化专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在管理机制上大胆创新,一种“专业取向”的学校组织管理方式——一体化的“学术管理”机制应运而生:面向集团,按照专业领域建立教育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学科及德育学术型组织单位——“教育研究室”,实行扁平化管理,对教师领袖增权赋能,强化其在专业领域的自主权与引领性。以校本部为主体,集团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文理综合、心理健康教育7个学科教育研究室,成立了低(1~3年级)、中(4~6年级)、高(7~9年级)3个德育研究室和1个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室。11个教育研究室的执行主任都是市级以上名优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教育研究室从学术引领和指导的角度,实施对集团内学科(本专业领域)教师的一体化管理,7个学科教育研究室的职能主要是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对学科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确立本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定位、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学科育德的落实、教学过程优化、评价方式转型、学科资源整合等方面对学校九年一贯的学科教育和發展进行整体规划,促进学科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发展。低、中、高三个德育研究室旨在依托专业性组织团队从德育的整体性、阶段性、连贯性角度对各学段的德育(包括学生常规管理)进行序列化设计,进一步提升德育实效性,提升教师立德树人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和能力。比如,疫情期间学校敏锐而深刻地意识到这次疫情是对师生进行卫生健康、生命安全、爱国主义和责任教育的契机,德育研究室、心理研究室和语文研究室联合,进行了学生教育及课程活动的统筹规划并协同落实,让学生从这场全民战“疫”中深刻体会责任和担当,厚植家国情怀。

从专业支持的角度设立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室,一方面搭建起集团内信息资源的交流平台,突破时空的限制,促进联合教研;另一方面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为信息化时代集团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与保障。比如,这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室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确保线上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11个教育研究室中,各办学单位的教师根据各自顶层设计的规划进一步寻求有共同研究旨趣的同伴,遵循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原则,结成研究和学习共同体。可以申报科研课题,也可以申请“校级项目”(经学术委员会批准立项),以课题或项目研究为载体开展团队合作,共同对本专业领域和学科课程教学等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且持续一段时间的专项研究,“用研究的视角工作,勇于创新,善于反思,追求卓越”的科研文化随之彰显。

在教育研究室的学术引领下,集团各学段、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运用共同的自检工具和评价工具,实施“尊重教育”下以“爱与责任”为目标追求的“自主实现”课程体系,构建“学本·尊重”的文化课堂。基于学生年段发展特点,规范有效地开展专题性、系列化、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科研活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通过教育研究室的专业力量,学校凝聚集团教师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和专业化团队,使集团新建校以高标准招聘来的新教师能够快速融入到组织内部,实现从 “组织人” 到“学术团队人”的过渡,从而借助集团整个教师团队的力量,在一体化校本培训、联合教研、人员交流、合作研究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每学年11个教育研究室都会面向整个集团总结汇报一年来的工作,与全体教师分享教师团队在一年中的收获与反思,每3年进行一次成果发布。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集团教师真正实现了联动、共享、互促,团队整体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辽宁省实验学校集团激活并赋能人的发展,扁平化的管理使集团间信息流动畅通高效,专业的引领和支持助推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突破了集团化办学中各办学单位难以链接、无法有效联动的难点,实现了集团管理的高效优质。

(三)督导跟进,推动集团各办学单位优质均衡发展

辽宁省实验学校在集团化办学中科学规划不同办学单位的功能和特色,对各办学单位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定位,把校本部建成输出经验模式和智慧的研究型学校,打造素质教育的旗舰;把赤山校区建成创新型学校,探索优质学校发展的新样态;把本溪分校建成辐射型学校,探索品牌学校辐射地方教育的规律,探索资源与智慧共享、共促、共进的发展模式。通过这样的架构设计优化集团化发展的结构,激发各办学单位本土化创新的潜能,推动集团化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

为进一步提高集团化办学的效能,实现集团内优质均衡发展,确保集团内各办学单位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沿着办学定位逐步实现特色化发展,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校在机制创新的同时,完善了管理架构,成立了直属于校务委员会的督导室,有专职督学。

督导室是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对集团各办学单位办学质量进行调研、诊断、评估、指导并督促改进提升的职能部门。督导室定期组织由校内和校外专家组成的督导组,按照《辽宁省实验学校(集团)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方案》,评估各办学单位的教育质量,对各办学单位阶段发展成效和态势进行价值判断,及时发现办学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找准改革切入点,推动集团进一步发展。

办学质量督导是“发展性督导”,“督”是手段,“导”是目的。“导”是为了引导、指导各办学单位“对标对表”不断改进、不断优化、不断提升。以督导促发展,推动各办学单位全面实施“尊重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挥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实现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创全国一流的品质教育。督导室遵循“全心服务、指向发展、突出重点、需求导向、尊重差异”的督导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个性,从“达标”和“创新”两个维度开展对集团内各办学单位的督导评估。

在“达标”维度,重点关注“基础性指标”和“特殊关注指标”两大部分内容。“基础性指标”指的是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基本要求,即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关注集团各校内涵发展,是督导的基本要求,强调各项工作的科学规范。从“学校文化与管理、课程与教学、德育与学生发展、科研与教师发展、综合服务保障、党建工作”方面进行评估。“特殊关注指标”重点指向学校九年一贯制优势的发挥。从“一体化的组织管理、一贯与统整的课程教学体系、统整的资源体系、学术管理、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方面进行评估。

在“创新”维度,旨在依据办学定位,促进各办学单位守正创新,发掘潜能和亮点,形成优势项目,实现一校一品。评估要点是:有规划、有策略、有实践、有成效、有影响。“达标”维度是必须评估的内容,而“创新”维度由各办学单位自主申报参与评估。

在督导过程中,我们采用自评与督评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在自评阶段,督导组深入各办学单位解读评估指标,各办学单位对标对表,撰写自评报告。在督评阶段,督学采用集团自主研发的各项量表、调查表等评价工具通过课堂听课、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参加教研科研活动、查询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在督评之后,通过督导报告适时进行督导反馈。围绕年度工作要点和主题,督导组有时也会进行专项督导。潜心在督导上下功夫,促进集团各办学单位办学质量的提升。

三、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成效

辽宁省实验学校在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中,以“一核两翼”为策略,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

(一)“實验创新,整体育人”的教育思想成为推动集团持续发展的不竭动能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与引领下,师生会建立核心价值的高地并在理想的坐标里找到各自的位置。“文化植入”推动集团成员形成一致的教育思想理念,铸造了校园群体“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求真务实、和谐共生”的文化人格。集团教职工对“实验创新、整体育人”的教育思想、对“尊重教育”的理念和体系高度认同,切实转化为实践行为。不断完善的“学校文化纲要”已成为促进师生更好成长、推动学校更快发展的纲领。

核心文化要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引导着教职工牢牢把握思想理念,与时俱进,形成高格调的价值取向,增强了教职工主动践行理念、创新发展的紧迫意识。教职工把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和先进的价值取向融合到一起,逐步形成了文化自觉。集团人心凝聚,政令畅通,优质高效,生机勃勃。

(二)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了集团的“造血”机能

“文化植入”后有了价值观的一致性,实现了“文化融心”;以学术管理为标志的“机制创新”使教师队伍学习力、研究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学术聚力”。校本部外派管理干部、11个教育研究室的运行、集团内人员交流等,也打造了一支精干的管理团队。在集团“整体规划、梯次推进、全员提升”的教师培养思路下,在一体化的“衔接、融通、联动、共享、互促”的教师培养路径下,“学术引领、自主发展、同伴互助、团队共进”的集团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已经成熟, 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学识丰厚、教艺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目前,集团拥有一批在省市区具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名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校本部市级以上名优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9%。集团因此具有强大的“造血”机能,持续高质、高效、整体发展。

(三)集团办学效能持续提升

集团化办学需要输出办学经验,学校在总结办学规律、有效联动、应用推广的过程中促进了内涵发展;在为新建校选派管理队伍的过程中也为教师团队的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集团化办学扩大了办学规模,空间资源的增加为学校教育发展拓出了新的增长点。集团化办学使“实验教育走向大实验教育”,扩大了品牌教育的影响范围,形成了实验品牌教育群落,构建了实验学校文化群,从多方面推动了学校集团品质的提升。目前,指向学术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机制成效显著;“序列化”德育体系日趋成熟;“自主实现”课程体系日臻完善;“学本·尊重”文化课堂价值凸显;“多元·尊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群体乐观自信、懂得感恩、勇于担当、乐于探索、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有所长,德能并举有个性。学校成为实施“尊重教育”的集团化发展的优质品牌学校、课程改革示范校、国际教育交流的代表学校。

(四)学校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服务社会发展是辽宁省实验学校自建校之初就承担的使命。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赤山校区和本溪分校深化和延展了带有“辽宁省实验学校”品牌基因的优质教育,集聚校本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当地空间优势、产业优势、创新优势、生态优势,高起点办学,内涵式发展,以高标准的教师队伍为支撑,以优质特色化发展为目标,让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与自身水土高度融合,落地生根,在短短几年内得以高起点快速发展,成为特色鲜明、队伍精良、成绩斐然的优质学校,成为当地教育的旗帜,也发挥着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一核两翼”有效达成了集团“科学治理、整体优化、内涵发展、示范辐射”的良好局面,推动了集团各办学单位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文等. 发挥优势,提升效能——九年一贯的突破与创新[M].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19.

[2] 崔学鸿.集团化办学的关键问题分析与策略选择——基于多所集团学校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9(04).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集团化办学实践策略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分析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依托职教集团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模式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