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调查及对策建议

2020-10-26王正春张慧玲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王正春 张慧玲

摘要:调查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的培养现状显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重“接受本位”轻“表达本位”、重“知识本位”轻“能力本位”、重“文本内容解读”轻“文本表达方法”等问题。为此提出“寻点—品悟—表达”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应新课标理念,提高中职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现状调查;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113-03

语文在近百年的教学中經历了多次改革,然而“语义理解、语法传授、语形识记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主体”[1]。单纯知识的识记、语言技能的训练近年来饱受人们诟病,“工具性至上”导致“泛语文”“伪语文”“非语文”“去语文”等现象的出现。为此,语文界确立和倡导语文教育的语用观,提出“让语文课回归语文本体,语文教育回归语用本体”[2],学生学语文要能熟练地运用母语表情达意,让语文素养内化为语用能力。

一、新课标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的要求

“语用能力”即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语境中,学生以主体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言语实践,通过对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并获得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包括口语语用和书面语用),形成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交流能力,达成提升素养和技能的交际目标。

2020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到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首位,其余均以之为基础。同时,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分成了3个模块、15个主题,其中“语感与语言习得”为第一个主题,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将该专题贯穿于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

由此,传统“知识型”语言学已逐步转为当前的“能力型”语用学,由机械记忆、知识理解转化为言语实践、能力迁移。语文回归本源,已成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心。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的培养现状,课题组向苏州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三校联合发放了1789份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721份,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方式、教学方法等做了调查。调查发现,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接受本位”轻“表达本位”

问及“阅读教学中,哪一种活动方式你最喜欢”时,“听老师讲,按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占49.91%,“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仅占19.29%;“你在语文课堂的参与状态”,选择“以听老师讲解为主”占60.49%,“与老师、同学之间积极互动”仅占25.97%;调查“回答问题后,你通常会根据什么来进行自我评价”,选择“回答的内容是否与作者或老师的意思相近”的占59.62%,“是否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相近或一致”占13.42%,“是否准确地说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占22.37%;中职生的表达能力令人堪忧,问及“回答问题时,你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吗”,选择“不太流畅”的占40.91%,“很少表达”占21.38%。

调查发现,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同时,受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中职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和惰性,课堂参与度不高。阅读方面过分依赖教师和答案,缺乏独特的语言感知和情感体验;表达方面未能形成良好的语感,难以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二)重“知识本位”轻“能力本位”

学存在问题,多与教有关。问及“你所在班级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最常见的学习方法”,选择“听老师讲授”的占56.54%,“教师根据课文提问,指定学生回答”占23.01%,“教师提出问题或发布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仅占15.57%;问及“老师是否教过系统的阅读方法”,回答“系统地教过”仅占6.39%,“没有专门教过”占38.64%,“偶尔提到过”占52.88%;问及“你会在写作中用到学习课文时学到的技巧吗”,选择“刚刚学过的技巧,在习作时会用”占22.08%,“很少用到”占63.1%,“每次习作时都会用到”仅占7.09%。

调查发现,阅读教学课存在的问题是:重传授轻探究,重知识轻能力,缺乏情境创设,造成课堂学生“失语”现象;不注重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缺乏对知识的领悟和反刍,未能学以致用;不注重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局限于就篇论篇,缺乏比较、推敲、探究,使学生难以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缺乏运用语言的敏感性和灵活性。

(三)重“文本内容解读”轻“文本表达方法”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上认识模糊不清,造成了课堂上肢解文本内容,却忽视了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文本表达方法,只强调“说了什么”,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怎样说出来”。问及“语文阅读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哪方面”,选择“字词、文章大意、修辞手法等基本知识”的占40.15%,“品味作品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占40.03%,而“语言表达及写作方法”仅占6.45%;问及“老师平时会布置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仿写、改写之类的片段写作吗”,回答“基本不布置”的占56.19%,“偶尔布置”占32.89%。

调查发现,从语用能力培养的实效而言,一是只注重知识的呈现,不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涵咏斟酌,感受语文之美;二是停留在识记的层面,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口难言”,难以准确表情达意。同时,中职生在写作方面存在问题,一是内容空洞,没什么可写的素材;二是缺乏积累,不知如何引申拓展、想象联想;三是语言贫乏,不知道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四是缺少技巧,未能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五是缺乏个性,容易千篇一律,平淡无奇。

三、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寻点:在文本中挖掘语用能力点

首先,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积累语言材料。针对中职生学习依赖性强、表达不畅现象,教师要挖掘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扩充阅读容量,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文化常识,增加文化积累,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丰富的语料资源。以古诗文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确立自主探究专题,如中国文人与“花中四君子”之精神、古人如何写愁、“伤离别”的古典诗歌意象、“诗圣”与安史之乱、“月亮”代表我的心等。通过以上拓展探究活动,开拓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激发其课程参与意识,并通过师生研讨交流,去除学习的依赖性和惰性。其次,利用信息资源丰富阅读形式。“00”后中职生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与运用得心应手。新课标中增设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学生可借助多渠道的阅读呈现,增加语料资源,丰富阅读体验,并利用信息化优势,形成“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用多途径的方式替代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语言建构和积累。最后,通过整本书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新课标倡导整本书阅读,一方面可以通过师生共读,形成“陪伴效应”,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分享思辨,提出个性化见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撰写读书日志、“悦”读心得、“我家论坛”等方式,分享阅读收获,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品悟:在情境中领悟语言的旨趣

语用能力的培養不能靠灌输的方式进行,而是要将学生置于活动主体的位置,在具体的、真实的语用情境下,学生才能专注于情境的转化,积极构建语言并迁移应用。因此,教师可借助文本,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引导学生品读、品析、品赏语言现象。一是在情境创设的手段上,可采用音乐、图片、视频、诵读、研讨等方式,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发共鸣获得审美体验;二是在情境创设的形式上,可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的方式,以任务导入,引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筛选、整合信息,强化语言感知能力。创设情境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运用体验、比较、质疑、探究等方法,仔细品味语言,揣摩语境,比较推敲”。如新课标中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传记、新闻、回忆录等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斟酌字句并体会其语言表达效果,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与特点,启发学生或客观报道,或主观感性,可以选择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体现劳模精神,从而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

(三)表达:在活动中进行语用表达实践

从文本感受语言现象,是为了实现由阅读到表达的转化,提高语用能力和素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语用实践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活动可以为写作提供语言素材和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能更直观地感受理解主题,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先言之有物,后言之有趣;另一方面,活动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给学生以话语权和参与感,能改变先前课堂“你问我答、你讲我听”的被动局面。在语用实践活动中,可根据语言情境,进行任务分工、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建构语言,促使学生有感而发。新课标指出,可以通过模拟求职应聘、表演课本剧、举行读书报告会、做社会采访调查、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寻求多种丰富有效的语言资源,增加活动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学表达。教师要开阔语文教学视野,破除“教课文”的狭隘理念,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用活动场景,以微写作的方式,鼓励学生有感即发,尝试个性化表达。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2]曹明海.树立语文教育语用观[J].语文建设,2014(6).

责任编辑:陈向阳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