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工匠精神主题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0-10-26梁全德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工匠精神中职

梁全德

摘要:针对中职工匠精神主题阅读教学中容易存在的目标与内容着“文道分离”、资源零散且针对性不强、教学过程偏离阅读教学规律等问题,采取教学内容与资源呈现工匠精神、教学方法与过程渗透工匠精神、教学评价与改進内化工匠精神等改进策略,用语文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职;工匠精神;主题阅读教学;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067-04

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在职业模块专门加入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这一专题,体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职教特色,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是否有意识地渗透工匠精神,如何渗透工匠精神,是否因注重了职教特色而出现重说教轻语文特性呢?本文具体探究了中职工匠精神主题阅读教学容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

一、中职工匠精神主题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人文性,偏离阅读教学本质,造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分离

在语文教学中,谈到工匠精神的培养,多是偏重人文性,容易不自觉地造成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出现二者的不统一。比如,动辄就是“从某某工匠的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工匠精神”“他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你会怎样做”等套路。这就脱离了阅读教学本身的人文。

另外,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易在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但在阅读教学中难以实施。不少老师反映,阅读教学不易融入工匠精神的渗透,尤其是没有直接反映工匠精神的文学作品,比如散文、小说等。相关的研究也只是集中于部分单篇文本的分析。在中国知网上,以工匠精神、中职语文教学为主题搜索近5年的研究论文,有关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论文20篇,其中仅有2篇专门探讨阅读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课例论文,至于在阅读教学整体层面的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则很少。因此,如何运用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用、过程的推进、评价的实施等阅读教学本身的规律来培养工匠精神,在阅读分析中实现对工匠精神的审美评析,实现阅读能力与工匠精神的双提升,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二)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文道分离”

目前,有关工匠精神主题阅读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也有了“培养工匠精神”的体现,但工匠精神与阅读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阅读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不是一体的,而是分开的。有些实践甚至是牵强附会,多是欣赏阅读材料后,再点到工匠精神。比如,学习《景泰蓝的制作》之后,才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工匠精神?请以《景泰蓝的制作》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就脱离了阅读文本的根。应该结合文本探讨作者是怎样写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现出工匠精神的,而非脱离文本内容及语言。

(三)阅读资源多零散见于教材之中

有关工匠精神的阅读文本多是零散见于教材之中,虽然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这一专题,但其中的资源多是具有普适性,少有针对具体专业展开的。即使部分一线老师有意针对具体专业创新教学,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案例,但也存在阅读资源断断续续、没有梯度的问题。陈鹏老师曾在《工匠精神融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分析与路径探究》做了详细的论述。[1]

部分学校也非常重视有关工匠精神的校本阅读教材的开发,提出增加相关内容。比如,增加人物传记单元、专业知识阅读单元、专业文化阅读单元等,但内容是外在的,增加数量容易,但增加的资源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学生参与相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能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与行动,进而内化到学生内心,则是工匠精神主题阅读资源的重要考核方面,应该重点关注。

(四)阅读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运用研究偏少

选用哪些教学过程与方法来渗透工匠精神,实践中有不少研究成果。有关模式方面的研究,如赵晖的《工匠精神融入语文教学的路径和模式探索》中说到“模拟教学模式、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究的教学模式”[2];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如通过读写议评来教学;有教学过程方面的研究,如从课文讲解、回答问题、作业布置等环节优化渗透工匠精神;还有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研究,如杨劲平在《高职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与思考》中阐述了“阅读工匠传记、聆听工匠讲座、采写工匠故事”的实践活动。[3]以上多是针对中高职语文教学这一大范畴来谈运用何种方法与过程渗透工匠精神,可以给工匠精神主题阅读教学一定的启示,但直接聚焦于阅读教学来谈教学过程与方法运用的偏少。实际上应按照阅读教学本身的规律去探究如何渗透工匠精神,即以阅读为基础,运用读评议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而不是仅仅追求模式的创新。

如上所述,有关工匠精神渗透的实践研究多涉及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研究多散见单篇文本,缺乏连续性、阶梯性,且阅读资源的时代性与专业性欠缺,在教学过程、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也多是聚焦于语文教学,很少专门针对阅读教学,也没有从适合工匠精神培养、阅读教学本身的角度来思考运用何种过程、方法与评价,造成内容上静态显示工匠精神,过程中人为强加工匠精神,方法上不能体现工匠精神,评价上空谈工匠精神等问题。

二、中职工匠精神主题阅读教学改进策略

要想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用阅读教学的规律来改进。具体就是在阅读教学的内容与资源、方法与过程、评价与改进等方面全程体现工匠精神,以学生的问题为生发点,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评价、运用阅读资源,在各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任务情境中学习有关工匠精神阅读资源的内容、结构、语言等,进而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实现“文道合一”。

(一)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呈现工匠精神

从文体的角度看,能呈现工匠精神的多为传记、新闻、人物通讯、报告文学、解说词,实际上还有经典散文、小说、戏剧、议论文、说明文等。例如,《庖丁解牛》《品质》《龙腾伶仃洋》《景泰蓝的制作》《敬业与乐业》等,这些都可以整合运用。另外,每个篇目的工匠精神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侧重敬业、有的侧重精业、有的侧重创新,有的三者合一,所以要认真梳理选择。内容开发的主体也不一定都是语文老师、专家,也可以是专业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使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图片、视频、文字等,但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做好整合优化工作,不能出现形式化;内容的组织可以是单篇、群文、整本书,也可以是多种资源的整合。从时间与地域的角度看,教学内容与资源要古今中外兼收,重在时代性,尤其注重挖掘身边的工匠典型,本专业的领军工匠,尤其注重毕业生典型的挖掘。如此可以综合以上因素,依据具体的专业,选择专业的阅读教学内容与资源,形成本专业的校本课程内容与资源,从而系统化、有序化、层次化。

(二)选用教学方法与过程,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包含敬业、精业、创新等内容,而要敬业必须有自主意识,要精业必须有探究意识,要创新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因此,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就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徐州市的学讲模式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生成具体的问题,制作有关阅读材料评价、分析视频,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交流与评价。学生的视频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进行运用,实现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同时与职场所需的方案策划、技术创新中所要有的问题意识、策略意识的培养等是相关联的。

特别强调的是,工匠精神主题阅读教学是用语文的方式进行工匠精神教育,而非空洞的政治说教。具体地说,就是考虑到中职生喜欢实践活动的特点,采取可行的教学流程,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尤其运用精读、略读、跳读、猜读等具体的阅读方式,了解文体特点,在学习文本的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中进行情感熏陶、思维训练、美育教育,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职教特色,在品味内容与语言的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教育。

(三)开展教学评价与反思,内化工匠精神

在评价内容方面,要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培育工匠精神,让学生通过阅读,运用适当的语言自主评价,表达“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形成工匠精神”,也就是用语文的形式来学习工匠精神。如此的评价内容就指向了有关工匠精神的言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等。例如,学生学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的精炼语句后,布置作业:仿照苏轼写周瑜的词句,抒写对工匠精神的敬仰与赞叹。这样在学习语言表达与思考中就加深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自信,融于学生心中,引发师生共鸣。有学生以烹饪大师刘波平为例,写了“波平卅载,锦官城中,友锅侣碟,下田打擂,打磨百道渝菜,力援九沟地震,心怀厨艺大情”。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有关专业的大国工匠,整理出来就是系列专业工匠精神资源,而这就是学生自己生成的资源,也是评价中渗透的工匠精神培养方式。

在评价成果方面,尤其是作业、测试的设计要联系阅读资源,紧扣工匠精神,结合具体专业和时代发展,不仅仅采取静态的作业形式,比如纸质、图片,还要采取演讲、解说、辩论、颁奖词、标语制作、表演、新闻展播、报告朗读、专业作品展等动静态的活动形式,最好能够进行视频录制,便于持续评价与反思,也能够丰富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例如,学习工匠精神访谈录或者报告文学的写法,创设真实情境,以一个优秀毕业生为典型撰写报告文学。

在评价方式方面,除了运用自评、互评、第三方评价外,鼓励师生自主设计工匠精神主题阅读评价量表,从而运用到评价实践中。评价量表要紧抓“工匠精神”这一主题,紧扣工匠精神阅读材料的内容与语言,从“阅读方式掌握,学到了工匠精神的哪些内容,学会作者从内容、语言、结构是如何表达工匠精神的,能够在专业发展中运用语言表达来阐述工匠作品、工匠人才”等方面展开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完善,在评价中进行元认知,在评价中进一步内化工匠精神于学生心中。

综上所述,在中職工匠精神主题阅读教学中,师生都要时刻具有问题意识,针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教学内容与资源呈现工匠精神、教学方法与过程渗透工匠精神、教学评价与改进内化工匠精神等改进策略,用语文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鹏.工匠精神融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分析与路径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9(6).

[2]赵晖.工匠精神融入语文教学的路径和模式探索[J].职业, 2019(6).

[3]杨劲平.高职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2017(5C).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工匠精神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