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设计路径探析

2020-10-26张蕾汪宇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张蕾 汪宇

摘要:以“服装缝制工艺”教学内容为抓手,在中职服装专业中应用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拓展课堂实施路径。通过分析中职服装专业课堂教学困境,模拟企业操作规程,实现“校企合作·教材研发·质量控制·岗位需求”的教学操作范式,提高服装人才的培养质量及适应服装企业行业的需要。

关键词: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060-03

一、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服装缝制工艺”教学目标的偏离

当前,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市场对岗位的需求已朝专业化、学科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但中职教育服装专业的教育体系还处于传统的教育体系阶段,学校的教学也停留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源于服装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能力的单一性

“服装缝制工艺”是中职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在授课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完成作业”三段式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思考理解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单一,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制约了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与企业岗位关联度不大

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服装企业生产线也越来越智能化,先进的电脑裁床、智能吊挂服装生产线、全自动电脑制衣设备、柔性化生产管理等已取代传统的服装制造业。而我们的服装专业囿于一些传统观念,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创新,致使培养的行业人才不能完全适应新型竞争环境下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学校输出的毕业生与服装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偏差,所培养的学生无法或者勉强达到服装企业各工种岗位实际应用能力要求。

二、“大课堂”教学模式对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产业链、专业链、市场链三链结合,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四新融合”的专业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束缚,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毕业时基本能够达到企业对人才岗位的需求。“大课堂”教学是校企双方合作共同育人,因此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校教师课堂上主讲的授课内容、教学素材等都要贴合服装企业岗位和服装行业发展实际。

(一)符合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方向

“大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在教学的过程加入了企业联盟,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先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方向和企业对专业的要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来自由选择所喜爱的专项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对服装的设计、结构、工艺等知识有更加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针对性

企业聚集着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新工艺和新技术正是通过他们才转化为新产品。学校要及时掌握服装企业运作、发展情况,就必须始终与服装行业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服装行业企业共同打造适合本地区经济和服装行业企业发展的服装设计教育品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是走“产业链、专业链、市场链三链结合”的道路。

(三)驱动岗位职业能力的实效性

“大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的培养,企业进行职业化技能的培养。学校和服装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服装人才的培养质量及适应服装企业行业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的构建

“大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参照服装企业生产情境,强化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灵活性、体验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主体行为,增强服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竞争性。以中职服装专业“服装缝制工艺”课程为例重构教学目标,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贴合“互联网+服装制造”时代主题,基于企业真实情境,校企合作资源实时共享,教学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性质密切相关,依据产教融合“三同步”(流程指示同步、技术管控同步、效率提升同步)方法,提高教学目标实效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面向未来真实岗位,個性化学习经验能够更好地迭代。

本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突出对应的岗位群在职业道德、意识、态度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面向学生未来真实岗位,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渗透工匠技艺精神。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贯通,共同营造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四、教学目标的实施路径

(一)产教融合优项目

围绕服装行业企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智能发展,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与教材是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联合企业技术骨干、学校组成教师专业团队,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开发和质量控制等工作。通过基于工作任务和真实工作情景来编写教材,使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对接。以“服装缝制工艺”为例,将一线车工、样衣工、质检员、线长、后道包装员等服装企业岗位的工作流程与岗位职责,融入服装典型款式裙装、衬衫、裤装、春秋装、西服、大衣的教学中,设计成产品设计与开发、工艺单编写、产品结构设计、排版与裁剪、工艺缝制流程—缝制工序的编制、产品后整理与质量检测等子任务,优化学习项目,使之成为生产型项目,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获得对专业领域的生成性理解,促进传授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缩短“课堂”到“车间”的距离。

(二)企业流程呈多元

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形成“双导师”岗位育人。我们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合作模式,学生每个生产型项目都会深入到签订协议的合作企业进行阶段性学习,接受技术工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指导,每一个生产部门都成为教学“课堂”,真实地再现职业情境,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我们深入企业第一线跟进生产实践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成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基于信息化的服装工艺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鲜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以“女式西服的缝制工艺”为例,由于工序繁多,我们将教学过程切分成若干个知识点,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在线资源建设,发挥企业生产特长,分知识点制作机器使用规范、部件制作和成品服装制作的视频、微课,全方位展现西服制作的过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服装工艺中的重点以及有选择性地学习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了解、掌握、熟练应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借助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學效率和质量。

(三) 校企合作塑工匠

工匠精神是指不断追求卓越发展的创造精神、积极实现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以及坚持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乃至当今社会中的热点,成为人才培养中一项艰巨又急迫的任务。实践表明,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师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精于技艺,使他们了解工匠精神,注重的不仅仅是制造领域或手艺行当中的“技”和“艺”,更重要的是蕴含、承载和传递一种态度与精神内涵。而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形成专注的专业精神,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各种技能,更能提高质量意识,增强交流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感,促使学生形成工匠精神,使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能够得以更好地实现,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培养需求,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江成 . 服装模板技术在服装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J]. 学术论坛, 2015(7).

[2]董静.学习领域项目教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以五年制高职建设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 2019(11).

[3] ]陈莉 . 中职服装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尝试分析 [J]. 西部皮革, 2018(18).

[4]裘广宇,孙轶婷.有效课堂教学整体设计:促进教师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35).

责任编辑:许洁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