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的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逻辑省察与教育引领

2020-10-26刘莲香王延隆王晶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文化自信

刘莲香 王延隆 王晶

[摘 要]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从深层次反映了其文化自信的缺失,具体表现为青年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疏离、对外来文化的盲崇,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迷惘。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其作为一种肯定的态度,一种深刻持久的力量,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是文化消费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引领方向;在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时,还要遵循大学生文化消费发生及实现的内在逻辑;从教育、传媒和机制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引领,促进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同时具有相应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消费;青年大学生;教育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5-001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然而,高度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其如何体现和衡量?从根本上而言,自信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内心的肯定与满足,而且应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客观实际基础之上,与文化自信相对应的客观实际是现实中的文化生产、消费、传播及交流。所以,文化消费状况的体现影响着文化自信的实现。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是全社会文化消费的重要方面。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不仅表现出他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而且传递着他们对多元文化的选择和态度。同时,青年人思想的活跃性、知识的丰富性引领着未来社会文化消费的发展方向。关注并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是提升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基点,对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文化自信視角下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 目前,学界对文化自信主要有两种解读。两种解读的区别在于产生文化自信的主体具有宏观性与微观性;相同之处在于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文化价值的坚定认同。文化自信通过文化消费状况予以体现和衡量,在当今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传统与现代消费理念相互碰撞的形势下,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对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审视,其呈现出对“本来”的疏离、对“外来”的盲目崇拜及对“将来”的迷惘等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的疏离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不忘本来。本来,意即根本、来源,也就是不忘民族文化之根本与来源。其根本和来源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们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2]。但是,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青年大学生主动购买并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并不是很多,主动购买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献和作品、主动选择去红色旅游景点参观学习及主动观看红色经典影视、爱国影片的更是少之又少。如果青年大学生不主动了解国家文化发展的来时路,缺乏对本民族文化根基的了解,甚至呈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陌生疏离、肤浅之态,那么其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能立稳当下也终将失去未来。

(二)对外来文化的盲崇

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上。越自信,越应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的态度,进而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做到海纳百川、提升自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多元又争锋的西方文化面前,青年大学生缺乏甄选能力,极易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诱惑和侵蚀。调研中,部分大学生言必称西方如何,对美国大片、韩剧、日漫等侃侃而谈,把听西方音乐、看西方电影视为时尚、高品位的体现,进而弱化、淡化甚至虚化本民族文化,呈现出“浮慕西化而不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的状况。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青年大学生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的胸怀,但缺乏辩证取舍的态度。开放包容不是无所不包、盲崇外来,也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因此,应加强甄辨能力,在外来文化消费中择善者而从之,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转化与提升。

(三)对未来文化发展的迷惘

文化自信也体现在着眼于将来,既要知道本民族文化从哪里来,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予以肯定,还要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付出持续的努力。自20世纪9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一词,“文化自觉”已成为谈论、研究文化问题时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渗透力的概念。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对文化的自我认知,以及文化在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作用。在调研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不少青年大学生持不乐观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守旧而过时,因繁文缛节而与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不相适应;有些青年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他们感受不到其价值导向,常困惑于“究竟学了有什么用”,因而缺乏基本的文化自觉,做不到文化的自信与自强。未来世界的发展将以文化论输赢,21世纪的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还体现在融合高新科技、传媒等方式和途径,实现对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

二、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逻辑

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是“通过主体见之于客体的实践来确证自身的主体意识,最终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3]。在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中,主体是青年大学生,客体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消费是青年大学生的主观需要。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实践活动,其内在的发生、发展机理可分解为何以发生——何以可能——何以实现3个阶段。

(一)何以发生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理解关于人的问题的关键,这一理论从根本上阐明了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何以发生。在论证人的需要理论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现实的人作为起点,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其避免了在宏大叙事中只见物不见人,只见社会不见个体的缺陷。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求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其他一切动物”[5],并基于需要的不同把人和动物做了区分,进一步把人的需要视为人的本质,认为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而且,“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6]。现实的人具有自然的、思维的和社会的属性,从而产生多种需要,如肉体需要、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交往需要和文明需要。恩格斯也深表赞同,并把人所需要的对象区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7]。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青年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强烈,有着较高的物质追求。同时,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知识群体正处于渴求文化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丰富。

(二)何以可能

“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消费则把需求再生产出来”[8]。对于文化消费来说,满足人文化需要的对象性的、自觉的活动就是各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造。文化生产的兴起和发展决定着人的潜在需要,从而使文化消费成为可能。否则,缺乏可以消费的对象,没有相应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即使有着极为清晰而强烈的消费愿望,也无法消费。“需求本身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9]。不同于经济领域,商品受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制约,文化产品或服务更偏重于供求的内容与质量的统一。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文化精品体现的是正能量,蕴含着真善美。文化消费乱象涉及社会核心价值观被解构的风险和危机。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借势全球化,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我国输送文化产品,抢占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致使一些青年大学生被大量低俗、奢侈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蛊惑,不知不觉陷入西方渗透的意识形态深渊和陷阱,造成大学生思想的困惑和迷茫、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的偏差和混乱。“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将不再是危言耸听。因此,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更是健康规范的文化产业。

(三)何以实现

人的需要具有关系性。这个关系首先表现为物对人的关系,即某个物对人是否有用,是否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其次是人对物的关系,即人根据自身情况、需要、喜好及购买能力等去选择物。文化消费是人在面对不同文化时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及价值选择。在文化消费中,这种需要的关系性体现为人对一定文化的认同。“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都是消费者自我认同的表现形式,消费者藉此与所处的世界产生密切联系,获得认同感”[10]。 青年大學生往往把自我认同、价值建构和文化消费联系在一起,有着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判断、评价与取舍。他们把自我的价值观念投射在所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上,在消费中确证自身的存在并且实现自我。“我的占有物反映着我存在的整体,我就是我有的东西”。人与社会互构而共生,在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我们不能陷入结构主义的框架而忽略了具体的人,同样也不能囿于个人主义的狭隘而忽略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价值判断与取舍的标准终究不应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要有积极的价值导向,这样的文化消费才是有益于个体、有利于社会的消费。

三、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价值逻辑

价值逻辑是指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积极关注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的价值意义。“文化消费既是硬消费,也是软投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方面,有别于其他消费”。

(一)实现主体需求与客体文化价值的统一,促进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构和形成

文化消费的前提是主体有愿望与需求,能够进行有选择性的消费,从而实现主体需求和客体文化价值的统一。满足需求必须有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对文化消费质量提出相应的期待和要求。文化自信导向下的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青年大学生对客体文化进行选择与消费,这一过程也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建构的过程,其使主体需求与客体文化价值趋向一致,从而实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二)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的社会价值体现为促进人精神境界、道德品质的发展。要提升文化的以文化人、温润心灵的力量与价值;文化的经济价值体现为文化消费的增长、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文化自信必然体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否则文化市场将是一潭死水,自信则是一片假象。繁荣的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并不一定带来文化的自信。但是,如果片面追求经济价值的满足,使文化市场充斥低俗内容,呈道德失范、价值扭曲之乱象,那么不仅不会带来文化的自信,还会伤及文化之根本。根据规范经济学的原则,效率标准和道德标准是互补的,只有效率标准而没有道德标准,经济发展的目标就会被限制在以效率增长为“是”和“善”的框架内。同样的道理,效率下降就是“非”,就是“恶” [11]。基于对GDP的崇拜,物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忽视人的价值,忽视人的道德品质。文化消费不能过分关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文化消费的最终目标应是真正实现消费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发挥其以文化人的力量。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导引规约着文化消费,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三)实现社会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文化消费是一种高层次消费,是价值观形成、道德品质塑造、科学文化水平提升及文艺修养陶冶的过程。文化消费的实质是内蕴于文化的价值观消费、认同及传播的过程。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消费是体现一定的认知、价值、情感等精神活动和价值意义的编码、传递和解读的过程[12]。文化消费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精神价值的提升;同时,文化消费也促进了社会物质价值的提升。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生产关系构成角度而言,消费是社会生产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的期待与日俱增,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文化消费也是社会物质价值的重要体现。

四、理性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实践逻辑

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应观照当前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疏离、盲崇与迷惘,切实发挥文化引领、教育引领、传媒引领和机制引领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度、理性、优质地进行文化消费。

(一)文化自信引领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其作为一种肯定的态度,一种深刻持久的力量,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是文化消费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引领方向。文化自信是一种肯定的态度,建立在主体对本民族文化充分认知、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只有积极、主动地认知本民族文化,才会做出正确判断、选择和建构,进而升华为一种自信。在文化消费中,消费者愿意消费某种文化产品或服务也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引领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一种深刻的、持久的力量。时至今日,我国唐诗宋词依然散发着悠远深长的魅力,温润着国人的内心,升华着国人的情操,这既是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文化力量的见证。文化自信作为积极的价值取向,既能激发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渴望,也能推动青年大学生的创新与创造。

(二)教育引领

教育是一种感染、熏陶和塑造。引领大学生文化消费,就要培育其文化自信。在高校中构建一种会“说话”的文化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鉴赏水平和文化消费的质量。会说话的环境体现在校园的硬件设施上。校园中的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建筑及校园景观要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要展现与高校特征、青年大学生特征相契合的文化品位。会说话的环境还体现在优良的校风、优美的校貌、严谨的教风、勤勉的学风、认真务实的校园管理工作作风等方面;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理念,以趣味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课题讲授、举办每周读书日等活动,开展与文化消费相关的讲座,让大学生明确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懂得对文化消费品进行选择、使用、评价与鉴赏;高校还应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知,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文化是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的社会产物。青年大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历史观、独立的价值判断和理性的文化认知,不仅不会产生积极的文化消费理念,其文化自信也将失去根基和土壤。

(三)传媒引领

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一环,具有全球视野的大众传媒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大众传媒导向密切相关。青年大学生越来越依赖媒体技术,开始主动成为信息消费者、文化消费者,他们不再被动地面对广告和媒体形象,而是有选择地解释和重新占有它们。然而,青年大学生虽然有了较多的主动选择权,但在现有的传媒环境中做出选择的能力还是有限的。青年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信息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源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一方面建构、传播着新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全面介入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改变着人们对世界、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知,消解着传统的规范和框架。大众传媒既是人们文化消费的建构者,又是文化消费的解构者。因此,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传媒如何引领、引领什么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经济利益的巨大冲击和诱惑下,一些媒介产业追逐资本、调侃崇高、善恶不辨、过度渲染社会的阴暗面,制造大量的文化垃圾,呈现出过度市场化、资本化的倾向。传播学认为传媒可以为文化和社会的融合与团结服务,以增进向心效果。向心效果更多地来自于主流媒体,其拥有更强大的与人民大众交流的能力。在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领域,一方面要大力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以“正导向、讲格调、提品质”来规范和约束其他媒体,发挥大众传媒守门人的角色,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逐步品质化、深度化。

(四)机制引领

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既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塑造,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政府应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正能量导向及文化消费市场的规范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发挥其主导作用,以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消费环境。首先,政府要大力支持、鼓励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重视并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所蕴含的正向价值观。文化产品的生产,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正负之分,社会效益同样有正负之分,负社会效益指的是给社会带来损害和消耗。从社会整体发展目标来看,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角度看,负面社会效益对任何行业的商品来说都是恶,正面经济效益弥补不了负面社会效益造成的损失。因此,我们在开发、发展文化产业和服务时,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而生产创作出好的文化产品。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优秀的文化作品和现象予以肯定和赞扬,坚决抵制不良文化产品、现象、服务及平台。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审查,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对传播恶俗、低俗文化的个人、媒体、平台及企业等进行查封和取缔,净化文化市场;在全社会形成求真、向善、向美的文化舆论导向,传播文化正能量,确保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建立相对合理的、低价的文化消费体系,或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助,释放引导消费的积极信号。再次,政府还要加强对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宣传与传播。采用多种途径挖掘优秀文化的价值观。通过短视频、AR、VR等新技术,以及文旅小镇等形式,采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方式解读优秀文化。丰厚的文化资产是促进青年大学生消费的源动力。只有契合时代主题、契合青年大学生需要的文化传播与转化,才能使这个源动力真正发挥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

[3]牛涛.当代青年文化消费的历史使命与价值复归[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8:4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頁.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4.

[10]吴静寅.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促进机制[J].山东社会科学,2019(6):99.

[11]厉以宁.文化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11.

[12]李辉.论西方文化消费理论研究的范式与主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3.

(責任编辑:付英华)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reflects the lack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a deep level,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alien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blind worship of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confusion of future cultural developmen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a positive attitude, a profound and lasting force, and a positive value orientation, it is the inner spiritual motive force and leading direction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When guiding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follow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occurrence and rea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media and mechanism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sumption, promot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a correct concept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have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consumption;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 lead

猜你喜欢

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文化自信
论青年大学生群体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调查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