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递员杨敬山 用心守护我的“家”

2020-10-26陈晰

中华儿女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物资口罩

陈晰

算下来,他在社区待的时间比在家里待的时间都长,但他“愿意在社区待着,因为这里的人们需要我”

6月18日,负责北京海淀区希格玛社区片区的顺丰快递员杨敬山忙得脚不沾地。这是6·18电商大促第一天,快递件特别多,全部派送完毕之后,已经晚上8点了。他又开始了作为社区志愿者的工作:帮社区的独居老人、医护人员和在家隔离人员去超市采购物资,挨家挨户地送到家;把生活垃圾带下楼,分好类扔掉,给门口区域做消杀……这天赶上了大雨,杨敬山把堆放在每个小区门口的快递又仔细查看了一遍。还没睡的,给一一送到家;已经睡了的,他就把快递整理好放在保安室,防止被雨淋湿,再发个信息通知到顾客。

等几个小区都跑完一遍,回到住的地方,已经过了凌晨。第二天6点半,他又准时出现在公司,开始新一天的分拣工作。

这段时间,这就是快递员志愿者杨敬山的日常。

志愿工作不放假

80后杨敬山是河北邯郸人,入职顺丰近10年,一直负责希格玛社区片区的快递收派工作。

6月初,北京疫情出现反弹,很快全市社区统一进行封闭管理,快递、外卖只能送到大门口。杨敬山负责的这个片区大多是老旧小区,居民楼没有电梯。下楼取一趟快递、外卖这样看上去轻松的平常事,对一些老人来说则很困难。

幸运的是,希格玛社区有快递小哥社区志愿者队伍。杨敬山和几个同事拿到了社区的特殊通行证,负责为社区里的老人、社区医护人员和去过新发地的居家隔离人员挨家挨户送快递到家,采买生活物资,把桶装水扛上楼……家里缺什么,只要在微信群里说一声,他们就会买好送过来。这段时间,小分队每天都要为100多户居民送菜上门。

因为此次疫情反弹的集中暴发地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很多人担心菜市场买到的菜不安全。这个问题也难不倒杨敬山:“这两天,给老人买的一箱黄瓜刚到。这是我同事家里大棚种的,直接快递过来,绝对安全。”

其实,不只是疫情期间,杨敬山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多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志愿工作开始于大概6年前。有一天早上8点,杨敬山拉着当天第一批货从分拣点到了社区,看到一位老太太拉着一个能上下楼梯的小车,出门去超市买菜。等他把这一批快件挨家挨户派送完,回公司去拉第二批货的时候,在路上又看到这位老太太,她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还没走到超市,那时候已经快上午10点了。“两公里的路,老人不知道休息了多少次。”

那一天,送完第二批快件后,杨敬山去超市把这位老人接上,送回了家。他把电话号码留给老人,“阿姨,您以后需要买什么东西,就打个电话,我路过超市,给您捎回来”。

就这样,杨敬山开始帮这位阿姨买菜送菜。后来,这位阿姨跟小区里其他老人说了这件事,找他帮忙的老人越来越多,他们需要什么,就在微信群里说一声。

“杨子,晚上给带个西瓜来。”

“杨子,看看哪有新鲜的芹菜?”

就这样,在派件的工作之余,杨敬山还要多爬好多趟楼。但他觉得没什么,“做的就是送快递的工作,每天就是要跑,现在无非就是多跑几趟的事儿”。

久而久之,杨敬山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买菜了。家里管道坏了,发个信息,他来帮忙修一修;家里花洒漏水了,老人不会网购,他就买一个新的给换上。独居老人们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杨敬山说,看到这些老人的情况,不帮忙都不忍心。有时候看到他们,就想到了自己父母。“做了快递员这份工作,难得回家看爸妈。因为别人放假的时候,我们恰恰是最忙的时候。还好,家里有大哥照顾,但是这些老人,子女在外地工作,或者远在国外,不能在身边照料他们。自己能帮他们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我给想办法”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社区封闭管理,之前小区里的买菜点也取消了,居民采买物资更加困难。

这段时间,杨敬山看到,民警常常在社区坚守到深夜,社区工作人员不仅要在门口站岗执勤,做大量摸排工作,还要解决社区居民各种生活需求,常常晚上10点多还在忙碌。

他主动和社区沟通,看看有什么自己能做的。他和牟耀朋、刘峰、周生栋几个快递员同事组成的快递小哥社区志愿者队伍成立了。他们每天要帮社区100多户居民采买物资,把放在小区门口的快递送到家……还帮助社区上门为居家隔离人员测体温,每天要跑9栋楼统计40多户。

疫情发生以来,他们几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回过家。

国内疫情刚开始时,医疗防护物资非常缺乏。社区里独居老人,子女从国外寄来很多N95口罩,老人不出门,用不了那么多,每次杨敬山到家里给他们送菜送水,他们总是一箱一箱地塞给他口罩,跟他说,你用得着,一定要做好防护。这些口罩,杨敬山又大多送给社区急需口罩又买不到的人。那段时间,对很多买不到口罩的人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他利用原来在酒厂工作的资源,联系到一批酒精。谁家买不到酒精,他第一时间送去。

社区里住着一些医护人员。疫情初期,这些医护人员的邻居有些担心、害怕,到社区里提意见。杨敬山上门耐心地做工作:“其实咱们最不应该担心的就是医护人员,他们最专业,知道怎么消毒,如何做好防护。如果您需要什么消毒、防護物资,就告诉我,我给想办法。”在他协调下,这些邻居再也没有闹过意见。

“我去说,比社区出面更有效,认识这么多年了,他们都很信任我。”杨敬山说。

疫情期间,社区里来了一些下沉干部,挨家挨户做摸排。杨敬山对社区情况太了解了。哪户住着谁,有几口人,他都一清二楚。用他自己的话说,社区新搬来一户人家,都能说出来是哪天搬进来的。他把这些情况详细提供给工作人员,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方便。

一天一天,寒来暑往,杨敬山在一趟趟往返中,一声声敲门声中,和社区居民建立了深厚感情。社区里一些老人家冰箱里总是留着冰棍,每次杨敬山去送件,总要塞给他一支。“老人怕凉,吃不了冰棍。我知道,他们这是看天气太热,特意给我买的。”

“即使家里什么也不缺,有时候我也过去看看,陪他们聊聊天。老人家都特别高兴。”他说,“那种感觉,就和家人一样”。

一位曾经在社区居住多年的老人,和杨敬山感情很深。后来子女从国外回来,他随着子女搬到顺义区居住。后来,老人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孩子给杨敬山打电话,告知他这个消息。杨敬山拿着电话,沉默很久没有说话。“他说,和老人家太熟悉了,这么多年相处,他家里的很多事情我都知道。虽然已经搬走了,但在我心里,他还是像家人一样。”

对快递员这份平凡的工作,杨敬山倾注了深深的感情,用心守护着自己服务的这片社区。他说,算下来,他在社区待的时间比在家里待的时间都长,但他“愿意在社区待着,因为这里的人们需要我”。社区的居民们,也很庆幸有这样一个像家人一样的快递员。

杨敬山和志愿服务队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上榜了“北京榜样”,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开始他觉得很意外:我做这点事,还值得被报道吗?但是随着他的事迹被传开,很多年轻的快递员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有了不同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小哥找到杨敬山说,“以后有做好事的机会,也叫上我”。这让他觉得很欣慰。

四年时间,杨敬山培养了15名徒弟,他不仅教徒弟做事,更是把10年的经验传授给徒弟们。他说,快递员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是要做好,也需要用心。比如谁家的快件着急,就尽快送过去。客户发件的时候,尽量用最小的纸箱包装,这样不但环保,也可以为客户省钱。他常对徒弟说,“既然做了这份工作,为什么不想办法做好呢?”

十年“在路上”,杨敬山忙碌着,充实着,也幸福着。他说,与其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还不如把一件普通的事做好,“对别人有帮助,对社会有价值,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物资口罩
医护人员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现状分析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意大利 帕帕乔瓦尼第二十二医院 向勇敢的医护人员们致敬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雾霾口罩
救援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