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卢氏激活乡村生产力

2020-10-23杨秋意王河涛李苏张海军马粉翠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卢氏新庄香菇

杨秋意 王河涛 李苏 张海军 马粉翠

清清卢氏,山深如海,方圆几千平方公里内有4000多座山峰、2400多条河流,历史上一直经济贫困、发展缓慢,苍茫的伏牛山遮挡了人们的视线和眼界。“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是山区群众的真实写照,也是很多贫困户的致贫根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卢氏县历经风雨、凤凰涅槃,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占全省任务1/8的33695人的易地扶贫搬迁提前一年完成入住,创造搬迁扶贫的“卢氏速度”;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打造产业扶贫的“卢氏标本”;金融扶贫的“卢氏模式”在全国推广,引来无数考察团的观摩、学习……

9月8日,记者一行走进伏牛山下的河南省卢氏县,一探究竟。

做大做强香菇带贫产业

“今收到涧北大棚23号杜部龙存货1号大菇特8.41千克。”在涧北香菇产业扶贫基地里,河南信念集团林海兴华公司(以下简称林海兴华)的机器人“小青”正在称量农户提交的香菇。一旁的管理员顺手把打好的标签贴到称好的菇筐上,然后再去搬另外一筐香菇。

这个机器人“小青”与电脑大数据平台连接,除了自动称量农户产品,还可以追溯产品流向、查看大棚状态、查询农户收益等。比如对账功能,你询问“小青”某农户的交货量和收益,它会问你农户的名字、所查询的时间段等问题,你答对了,“小青”会自动帮你找出所需的信息。调度科科长牛晓伟说:“我们的科技化还表现在调度上,运用钉钉软件能查询查看所有的生产信息,并且大多数产品在入库、出库上已实现了自动化,基本实现了无纸办公。”

林海兴华最具创新的是,除了使用机器人等高科技,还能按照质色给香菇分为大花菇、大黑菇、大菇特、中菇特等18个品级,每一个品级价格各不同。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装料、拌料、灭菌、装袋、接种等工序一条龙下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工人干起来有条不紊。该公司带贫模式分设施租赁、合作经营、劳务增收、订单农业四种,贫困户随便承包两三个大棚种香菇,一年就能收入三五万元。而在这里务工,每人每月也能收入2000多元。

目前,该县像林海兴华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已增加到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长了8倍,产业基地发展到近400个,产业增收大棚更是发展到4500余座。仅食用菌一项就带动3.5万户群众(其中贫困户8500户)户均增收2万元。今年全县共生产2.5亿个菌棒,规模与创新管理都很好地保障了卢氏香菇品质,在日前举办的全国菌博会上受到广大客商的追捧。卢氏香菇产业的崛起也成为该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卢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军文说,“卢氏模式”的成功,核心在于构建出了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共担、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

做实做深金融扶贫杠杆

“金融扶贫政策就是及时雨,给我这样的贫困户带来了致富的动力和希望,下一步我准备再多承包几个大棚,扩大生产规模,这样才能赚大钱。”从上官坡镇神庙村搬下山的村民朱红伟雄心勃勃地说。

扶贫小额信贷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的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其政策要点是“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在金海公司旗下营子村食用菌扶贫基地,尝到金融扶贫甜头的朱红伟深有感触,他直夸党的政策好,不然还得在深山沟里挨穷受苦。县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朱红伟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还通过金融扶贫贷了5万元用于发展种植业。他承包的5个大棚,去年生产香菇6万棒,纯收入5万多元,还带动了10多个贫困户在此就业。

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认为,服务体系是保障,信用体系是基础,防控体系是关键,产业体系是支撑,四大体系有机链接、协调联动,这就是卢氏金融扶贫的整体架构,也是有效破解“利率差额小,成本怎么降低”难题的关键。到8月31日,该县累计投放金融扶贫贷款1.95万笔20.4亿元,金融扶贫呈现出强劲的撬动、放大、外溢、聚合效应,淳朴了文明风尚,激发了内生动力,带动了产业发展。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已复制推广到全省,截至今年8月底,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投放已达554.6亿元,惠及贫困群众124.46万户。

做稳做细搬迁社区生产生活

9月9日,当记者一行来到河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贤里社区时,三门峡市道德模范暨抗疫先进典型故事汇巡演活动将在这里的职工之家举行,卢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军文匆匆赶来出席现场演出。

“像这样的文艺活动,我们这里每月都有一两场,因为社区有自己的合唱团、秧歌队、戏迷协会等组织,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兴贤里办事处副主任马海明边说边领着我们参观党群服務中心,四楼是职工之家,三楼是党员之家,党建阵地搞得有声有色;二楼是爱心之家,居民有事忙不过来时,老人和孩子可以送到这里照料;一楼是便民超市,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百宝箱”。对面大楼是扶贫车间,以生产毛绒玩具为主。针线女工宋玉梅是从柴家沟村搬迁来的,记者看她正在用缝纫机做小狐狸。她边做边说:“国内的玩具没有出口的玩具利润大,像韩国订单,做一只玩具一两元。现在受疫情影响只能做类似小狐狸这些国内玩具,做一只才两毛钱,不过努努力一月也能收入2000元左右,住着楼房,有吃有喝的,我已很幸福了。”

马海明说,除了扶贫车间以及保洁、保安等公益岗位就地安置,还有两个途径解决群众生活问题。一是组织县内外企业开展“就业进社区”招聘活动,积极为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找门路;同时受郑州市政府定点帮扶,建立了中部就业网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招聘信息,已累计向外输出劳动力400多人。二是建成两个食用菌生产基地,至少转移1000人就地就业。

30岁的贫困户刘娟对于搬迁的喜悦体会最深,她说:“能住到这么好的房子多亏了党和政府,之前我们5口人都住在山沟里,公公、婆婆残疾,丈夫出不了门,一家人过得苦兮兮的。搬迁后,按每人25平方米,我们分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现在孩子上学方便了,照顾老人也方便了,我也能当个就业联络员打份工,月薪1500元,加上丈夫在外挣的,一家开销足够了。闲暇时间就做做志愿服务,我要感恩,要回报社会。”

陪同我们的社区讲解员王舒平也是从深山里搬出来的移民,她说:“如今的兴贤里,社会大局平稳,治安环境良好,邻里和睦相处,居民安居乐业,处处洋溢着和谐幸福的景象。”

做精做巧强村富民项目

“之前,你们的新庄不咋地呀!现在,你们的新庄弄美了!”范里镇新庄村党支部书记于东魁笑着告诉记者,外面人前后对村里的评价可谓天壤之别。前一句“不咋地”是嘲讽,后一句“弄美了”是羡慕。

白墙黛瓦、花香四溢,一座座小庭院、一处处种植园成为洛河边最美的风景。这是卢氏第一批从山里搬出来的移民新区,整齐的两层小楼似是城里的联排别墅。

近年来,新庄村抢抓机遇,围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香菇、连翘、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乡村美食等特色旅游业,成功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昔日穷困的水库移民村,现如今村美民富,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村里空置的民宅被改造为民宿,走进民宿1号院,现代与古朴相融合,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等全部是现代装修风格,洁净卫生温馨,家电配备齐全,还能在院中烧烤,住一家人綽绰有余。“一天只需200元,真的很划算。像这样的小院我们有10个,算是旧屋翻新利用吧,一年也能为村里创收不少。”于东魁兴奋地说,加上70个食用菌大棚、光伏发电及其他方面的收入,每年为新庄带来40多万元的收益,成为村集体经济的强大后盾。

村民付铁国深有感触地说:“我原在田玉沟里住,打个零工赚不住什么钱,日子苦极了,搬下来后,分了一座小洋楼,去年承包大棚赚了钱,如今女儿工作了,儿子上学还有补贴,日子过得美滋滋的。”他自豪地带着记者参观,两层楼房间多得住不完,还带个小院,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小家有两间厨房。一间用的新式燃气炉具,一间用的旧式砖垒土灶。记者问其原因,他脸上乐开花地说,土灶烧锅比较方便,主要用来煮饺子、炸油馍。

如今,新庄村的村民大多已转变为产业工人,每天在村头的香菇扶贫基地大棚里忙活。西子村的村民则三五成群地在景色怡人的西子庄园里采摘小辣椒,每斤0.8元,77岁的留守老太太一天也能收入几十元。西子庄园的负责人赵丰浩介绍,除了辣椒、石榴、迷迭香等特色产业,村里还开发有古窑洞、乡村院落等项目。他说,这里有山、有岭、有坡,还有水,很适合游玩,一定得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

范里镇党委副书记吴静超说:“我们建立的范蠡西施主题公园雏形已成,拟将‘范蠡故里打造成一张响亮的名片和金字招牌,带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正是这种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卢氏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工作全局,狠抓产业扶贫重点,做实金融扶贫亮点,突出易地搬迁着力点,激活强村富民兴奋点,短短5年时间,干了20年的工作,唤醒了沉睡的伏牛山,唤起了几十万苦干实干的群众,使穷山变宝,走向振兴。

猜你喜欢

卢氏新庄香菇
卢氏连翘生产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
纳兰性德为卢氏与沈宛作词比较辨析
纳兰容若与卢氏:人生若只如初见
卢氏生态县建设的探索及对策
老庄尾盘拔高股价的确认技巧
香菇何首乌降血脂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