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株血红栓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漆酶发酵条件与脱色研究

2020-10-23叶婷婷张建芬

食品工业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诱导剂血红脱色

叶婷婷,张建芬,陈 虹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白腐真菌(White rot fungi)是一类高等担子菌,主要包括栓菌属(Trametes)、层孔菌属(Phellinus)、木耳属(Auricularia)、纤孔菌属(Inonotus)、革盖菌属(Coriolus)、侧耳属(Pleurotus)和密孔菌属(Pycnoporus)等[1]。白腐真菌是自然界中木质素降解的主力军,主要通过分泌胞外木质素降解酶来实现[1]。其木质素降解酶主要包括漆酶(Laccase)、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peroxidase,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等三种[2]。漆酶是木质素降解酶中研究最深入的一种,它是蓝色多铜氧化酶家族中一类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3-5]。漆酶最早发现于漆树中,后来发现其广泛存在于植物、微生物中,而白腐真菌是漆酶的主要产生菌[3-5]。漆酶的底物作用范围广,在造纸、染料脱色、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6-8]。

近年来,染料在制革业、纺织业、造纸业和食品加工业中广泛应用[9]。染料如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健康[10]。白腐真菌及其漆酶处理是染料降解最为有效方式之一[9,11-15]。血红栓菌(Trametessanguinea)又名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sanguineus),属于多孔菌科、密孔菌属[16]。一般生长于杨、柳、桂花等阔叶树的枯木上,被害木材在初期为橘红色,后期为白色腐朽[17]。该菌能够产生包括漆酶在内的多种木质素降解酶[18-21]。

本研究从自然界中采集血红栓菌的子实体,分离菌丝后,利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优化漆酶的发酵条件,利用其所产漆酶降解染料,为白腐真菌在染料废水脱色的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真菌子实体 于2019年6月采自杭州西溪湿地,装入无菌袋内带回实验室,4 ℃冷藏保存;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刚果红、孔雀石绿和亚甲基蓝 购于美国Sigma 公司;酒石酸铵、葡萄糖、KNO3、MgSO4、NaH2PO4、CuSO4、CaCl2、KCl、ZnSO4等 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 市售产品。

LDZX-50KBS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YAMATO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Eppendorf离心机、Xmark连续波长酶标仪 美国伯乐公司;MA100光学显微镜 尼康仪器(上海)有限公司、ZWY-1112D立式摇床 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LRH-1500F生化培养箱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基的配制 PDA培养基(g/L):马铃薯200、葡萄糖20、琼脂20。基础产酶培养基(g/L):玉米粉20、酵母粉5、MgSO40.5。

1.2.2 菌丝体的分离 菌株子实体采自杭州西溪湿地树桩上。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真菌子实体的菌丝体。将新鲜菌株子实体表面消毒后,切成小块后植入PDA平板上,于28 ℃培养。待长出菌丝后转移至新鲜的PDA平板纯化,多次纯化直至获得纯菌株。

1.2.3 分离菌株的鉴定 形态鉴定:菌丝纯培养经PDA平板活化后转接到新鲜的PDA平板中央,28 ℃培养5~7 d,观察平板菌落形态。采用插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菌丝形态和孢子形态。

分子鉴定:采用CTAB法提取菌株的基因组DNA。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进行PCR扩增。PCR反应为总体积25 μL体系,包括2×Taq Mastermix 12.5 μL,引物各1 μL,模板DNA1 μL。ITS区扩增程序:95 ℃预变性5 min;95 ℃变性40 min,54 ℃退火30 min,72 ℃延伸45 min,30个循环;72 ℃延伸10 min。扩增产物经电泳分析后,委托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将测序的DNA序列提交GenBank进行BLAST比对,利用MEGA 7.0进行Clustal X多序列比对、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同源关系,确立分类学地位。

1.2.4 菌株的发酵培养酶活性测定 以新鲜菌饼接种于PDA平皿上,28 ℃培养5 d。将菌饼接种到基础产酶培养基中,28 ℃、150 r/min振荡培养。在接种的第6 d开始,每隔1 d取发酵液1 mL,10000 r/min离心5 min,上清液经适当稀释后测定其漆酶活性,以监测其产酶峰值。

采用ABTS法测定漆酶酶活,反应体系为1 mL,含HAc-NaAc(pH4.5)缓冲溶液0.78 mL,稀释后的酶液20 μL和1 mmol/L的ABTS 100 μL,每30 s在酶标仪上读取一次420 nm下的吸光值。酶活力单位(U)定义:每分钟内催化1 μmol ABTS生成产物所需的酶量。漆酶酶活按文献[22]公式计算,其中420 nm波长处ABTS摩尔消光系数ε420=3.6×104L/(mol·cm)。

1.2.5 漆酶发酵条件优化 最适碳源:基础产酶培养基中分别添加20 g/L的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作为碳源,培养基其它成分不变,28 ℃、150 r/min摇床培养6、7 d,测定发酵液漆酶酶活。

最适氮源:在确定最适碳源的基础上,基础产酶培养基中分别以5 g/L酵母粉、蛋白胨、硫酸铵、酒石酸铵、硝酸钠为氮源,28 ℃、150 r/min摇床培养6、7 d,测定发酵液漆酶酶活。

诱导剂选择:在确定碳、氮源种类的基础上,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 mmol/L的维生素B、愈创木酚、CuSO4和硫酸镁作为诱导剂,以培养基不加诱导剂作为对照,28 ℃、150 r/min摇床培养7~9 d,测定发酵液漆酶酶活。

250 mL摇瓶装液量:在确定培养基组成的基础上,调节摇瓶装液量分别为25、50、100、125、150 mL,28 ℃、150 r/min摇床培养7~9 d,测定发酵液漆酶酶活。

1.2.6 菌株的漆酶同工酶谱分析 采用10%的活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分析漆酶同工酶。分别取7.5和15 μL发酵液进行电泳分析,电泳后蛋白胶在1 mmol/L ABTS(HAc-NaAc,pH4.5缓冲液)溶液中染色20 min,分析其同工酶谱组分。

1.2.7 漆酶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初始反应体系10 mL,由染料溶液(100 mg/L)、粗酶液(200 U/L)和0.1 mol/L的醋酸钠缓冲液(pH4.5)组成。反应液在30 ℃恒温振荡水浴锅中反应,每隔1 h取0.3 mL反应液分析,直至48 h。以加入等量灭活漆酶酶液的反应体系为对照,计算脱色率,脱色率按文献[23]方法计算,即脱色率(%)=[(A0-At)/A0]×100(其中A0和At分别为反应0 h和t h的吸光度)。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的pH(2.8、3.2、3.6、4.0、4.4、4.8、5.2、5.6、6.0)和温度(25、30、35、40、45、50、55、60 ℃),考察不同条件对脱色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

每组实验平行3次,采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采用Origin 8.0软件进行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真菌的分离鉴定

2.1.1 真菌的分离和形态鉴定 白腐真菌的采集:2019年6月16日上午,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的日本晚樱树上,采集到野生真菌子实体(命名为Strain H-1),用无菌信封装好,于冰箱冷藏保存备用。从子实体形态上可以初步判断它是一种白腐真菌。

参照《中国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图鉴》[24]进行白腐真菌种类初步鉴定。采集到的白腐真菌如图1A和图1B所示,其菌盖为扇形,菌盖直径达2~5 cm,厚2~4 mm,表面平滑,正面呈浅的暗橘红色,反面呈鲜艳橘红色。Strain H-1无菌柄,菌管为圆形且管口较为细小。根据Strain H-1子实体形态特征,初步鉴定其可能为红栓菌。平板菌落形态如图1C所示,Strain H-1在PDA平板上生长良好,长速较快,菌丝初期为白色绒毛状,生长2~3 d后,菌丝呈现橘红色。显微镜观察如图1D所示,Strain H-1的菌丝发达,透明且光滑,孢子卵圆形,透明。

图1 白腐真菌Strain H-1的形态

2.1.2 白腐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以Strain H-1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以ITS1和ITS4为引物,成功扩增了它的ITS区序列。如图2所示,扩增产物电泳后呈现明亮整齐的单一条带,片段大小为609 bp,基本符合ITS区序列大小,可以进一步用于测序。将它交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将测得序列提交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Strain H-1与TrametessanguineaMH142019.1(血红栓菌/血红色陀螺孔菌)同源性为99%以上。以GanodermalucidumKX358403.1(灵芝)为外群种构建的进化树见图3,可知Strain H-1与菌株Trametessanguinea聚为一支,且亲缘关系最近。前期形态鉴定实验表明此野生白腐真菌可能为红栓菌,分子鉴定、进化树分析与形态鉴定结果相吻合。因此,Strain H-1鉴定为血红栓菌TrametessanguineaH-1。

图3 菌株H-1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

图2 ITS1区PCR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图

2.2 血红栓菌产漆酶的培养条件优化

2.2.1 碳源优化 研究碳源对血红栓菌H-1产漆酶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在培养至第6 d和第7 d时,以小麦淀粉为碳源,产漆酶的酶活力均最高,其次以马铃薯淀粉为碳源,而以木薯淀粉为碳源,产漆酶的酶活力最低。因此,选择小麦淀粉为血红栓菌H-1产漆酶的碳源。

图4 碳源对血红栓菌H-1发酵产漆酶的影响

2.2.2 氮源优化 考察氮源对血红栓菌H-1产漆酶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以酒石酸铵为氮源,血红栓菌H-1产漆酶的酶活力最高,其次为硫酸铵。据文献报道,以酒石酸铵为氮源,有利于白腐真菌产漆酶[23],本文的实验结果与文献一致。以硝酸钠为氮源,血红栓菌H-1产漆酶的酶活力最低,说明血红栓菌H-1对铵态氮的利用较好,而对硝态氮的利用较差。此外,以酵母粉和蛋白胨为氮源时,其漆酶酶活力都不高,说明血红栓菌H-1对无机氮源的利用要优于有机氮源。因此,选择酒石酸铵为血红栓菌H-1产漆酶的氮源。

图5 氮源对血红栓菌H-1发酵产漆酶的影响

2.2.3 诱导剂选择 研究诱导剂对血红栓菌H-1产漆酶的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以硫酸铜为诱导剂,产漆酶的酶活力最高,远远高于其它诱导剂,其次为愈创木酚。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铜离子位于其酶活中心,因此铜离子能诱导漆酶基因表达,从而调控漆酶的合成[23]。此外,愈创木酚等小分子酚类化合物对漆酶具有较好的诱导作用,也常用作诱导剂。刘文华等研究发现香兰素和愈创木酚对Trameteshirsuta漆酶的分泌有促进作用[25],本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的一致。因此,选择硫酸铜为血红栓菌H-1产漆酶的诱导剂。

图6 诱导剂对血红栓菌H-1发酵产漆酶的影响

2.2.4 摇瓶装液量优化 研究摇瓶装液量对血红栓菌H-1产漆酶的影响,结果如图7所示,当250 mL摇瓶的装液量分别为25 mL和100 mL时,漆酶酶活都比较高,考虑到培养量,选择装液量为100 mL发酵产漆酶。

图7 摇瓶装液量对血红栓菌H-1发酵产漆酶的影响

经优化后,血红栓菌H-1以小麦淀粉为碳源,酒石酸铵为氮源,以硫酸铜为诱导剂,250 mL摇瓶装液量为100 mL,28 ℃、150 r/min摇床培养7 d,漆酶酶活力达到3527.8 U/L,比优化前提高了约30倍。血红栓菌H-1漆酶酶活力比文献报道的略低[26],今后,还需进一步优化其培养基配方和发酵培养条件。

2.3 血红栓菌产漆酶的酶谱分析

采用10%的活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分析血红栓菌H-1漆酶的同工酶,发酵上清液经电泳后ABTS染色分析。结果如图8所示,在大约45 kDa处,可见一清晰的绿色色带,表明血红栓菌H-1所产漆酶可能为单一蛋白,且分子量约为45 kDa。据报道[10],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sanguineusMX5)3个漆酶同工酶Lacl、Lac2、Lac3均为单体蛋白,分子量分别为61.8、61.8和60.6 kDa。因此,不能排除本实验血红栓菌 H-1所产漆酶为多个分子量相近蛋白的可能。

图8 漆酶的活性PAGE电泳分析

2.4 漆酶对染料的脱色研究

2.4.1 pH对漆酶脱色的影响 研究不同pH缓冲体系下,反应温度30 ℃,血红栓菌H-1漆酶对工业染料脱色的影响,结果如图9所示,血红栓菌漆酶对试验三种染料均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在pH3.2(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和pH5.2(醋酸-醋酸钠缓冲液)附近,脱色效果均达到峰值。其中脱色效果最好的是刚果红和孔雀石绿,在pH3.2和pH5.2时,刚果红脱色率分别达到54.2%和65.4%,孔雀石绿脱色率分别达到61.1%和47.5%。在pH3.2和pH4.8时,血红栓菌H-1漆酶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分别达到24.1%和31.3%。此外,在pH2.8~6.0之间,血红栓菌H-1漆酶对试验三种染料的脱色率有两个峰值,其可能原因血红栓菌H-1漆酶有2个或者多个同工酶,它们有不同的最适反应pH。据报道[10],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sanguineus),毛栓菌(Trameteshirsuta)等白腐菌有多个漆酶同工酶。

图9 不同pH下漆酶对染料的降解

2.4.2 温度对漆酶脱色的影响 研究不同温度下,pH5.0,血红栓菌H-1漆酶对工业染料脱色的影响,结果如图10所示,血红栓菌漆酶对亚甲基蓝、刚果红和孔雀石绿均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在30和50 ℃时,脱色效果均达到峰值,可能原因血红栓菌H-1漆酶有多个同工酶,它们有不同的最适反应温度。

图10 不同温度下漆酶对染料的降解

刚果红是典型的双偶氮染料[20],孔雀石绿是典型的三苯甲烷染料[14],亚甲基蓝是典型的噻嗪染料[27],它们的化学性质都比较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中被降解,且具有高毒性、高残留性和“三致”作用,它们能在环境中积累,并且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7]。本研究中,血红栓菌H-1胞外漆酶对试验的三种典型染料均有明显的脱色作用,表明该漆酶在染料降解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后续为进一步提高漆酶对染料的脱色效果,可考察在介体存在下,血红栓菌H-1漆酶对染料的脱色作用。

3 结论

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采集的白腐真菌子实体中分离菌丝体,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法鉴定该白腐真菌为血红栓菌(TrametessanguineaH-1)。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血红栓菌H-1产漆酶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得到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小麦淀粉20 g、玉米粉20 g、酒石酸铵5 g、MgSO40.5 g,CuS042 mmol/L。优化的培养条件为:250 mL的摇瓶装液量为100 mL,28 ℃条件下培养7 d,发酵液漆酶酶活为3527.8 U/L,比优化前提高了约30倍。然后通过Native-PAGE分析血红栓菌H-1漆酶的同工酶,结果显示其漆酶可能为大小约45 kDa的单一蛋白。染料脱色实验表明血红栓菌H-1漆酶对三种染料均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在没有介体存在下,在pH3.2和pH5.2附近,温度为30和50 ℃时,脱色效果均达到峰值。刚果红、孔雀石绿和亚甲基蓝脱色率分别达到65.4%、47.5%和31.3%。从自然界分离到的血红栓菌H-1能产生较高活性的漆酶,在染料废水脱色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诱导剂血红脱色
漆树籽油与蜡脱色工艺条件初探
间歇浸没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栀子愈伤组织及产藏红花素条件研究
高酸值米糠油的活性白土与硅胶联合脱色工艺研究
响应面优化冷榨胡萝卜籽油吸附脱色工艺
不同杀菌剂和诱导剂对草莓病害及产量的影响
山桐子油脱色工艺优化及其品质效应分析
金属离子诱导实木复合地板柞木表板变色工艺
涛声是谁丢弃的空铠甲
香港近况
英国警示含左炔诺孕酮的紧急避孕药与肝酶诱导剂联合使用可能降低紧急避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