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诊断

2020-10-22刘磊磊姚涵文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实性肾脏结节

刘磊磊 曹 斌 游 涛 许 荣 林 晴 肖 凡 姚涵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福建福州 350003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是一种少见的肾良性肿瘤,发病率低,约占肾脏原发实性肿瘤的3%~7%[1],起病隐匿,常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各类影像学检查容易误诊为肾癌。超声检查因无辐射污染、操作简便、实时动态、可反复多次检查等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8年8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24例RO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资料,旨在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术前超声诊断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8年8月在我院外科手术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RO 24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32~75岁,平均(56.0±10.9)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例患者因腰部酸胀感、1例因尿路感染就诊发现,其余均为例行体检时偶然发现。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百胜DU8、Philips EPIQ 5、Philips EPIQ 7等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对肾脏行纵、横多切面扫查。二维超声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肿块对周围组织有无挤压、有无侵犯累及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分布情况,并观察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栓子,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采用Adler半定量法[2]评价病灶的血流分布: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可见1~2处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Ⅱ级可见3~4处点状、短棒状血流或1条管壁清晰的血管; Ⅲ级可见4处以上点状、短棒状血流或2条以上管壁清晰的血管。收集所有患者资料,并将病理检查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24例肿瘤病理均诊断为RO,所有患者肾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内均未见瘤栓,腹膜后均未见肿大淋巴结。

2.2 超声检查结果

24例RO均为单侧肾脏单发病例,位于右侧肾脏者14例(58.33%),位于左侧肾脏者10例(41.67%)。术前超声检查发现病灶24个,其中位于上部6个(25.00%),中部3个(12.50%),下部10个(41.67%),中上部4个(16.67%),中下部1个(4.16%);病灶最大径范围为1.8~11.1cm,平 均 (4.69±2.14)cm;最 小 径/最 大 径 平 均(0.86±0.09)cm。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晰,2个(2/24,8.33%)病灶形态不规则,余为形态规则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14个(14/24,58.33%)表现为高或稍高回声结节,7个(7/24,29.17%)为低回声,3个(3/24,12.50%)为近等回声结节;16个(16/24,66.67%)结节内部回声均匀,8个(8/24,33.33%)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其中5个(5/24,20.83%)结节内见不规则低回声区(见图1),3个(3/24,12.50%)结节内可见液性区;7个(7/24,29.17%)结节为I级血流信号,12个(12/24,50.00%)结节为Ⅱ~Ⅲ级血流信号(见图2),余5个(5/24,20.83%)结节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所有病例均未发现周围淋巴结肿大,亦未见肾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内瘤栓。

图1 右肾中上部实质内高回声不均结节,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见不规则低回声区,周边见丰富血流信号

图2 左肾中部实质内低回声结节,结节向肾外突起,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周边见丰富血流信号

24例RO中,1例术前超声诊断为错构瘤,余23例超声均提示为肾癌。

3 讨论

嗜酸细胞腺瘤可发生于多种器官,常见于唾液腺,亦可见于胸腺、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组织器官内[3-4],较少见于肾脏,有文献报道,RO约占肾脏原发实性肿瘤的3%~7%,多数患者无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于健康体检时偶然发现[5]。文献报道[6],RO多发于中老年,男女比例约为2:1,本组平均年龄56岁,女性略多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1.67,与文献报道不一致,可能与本组样本量较少存在统计误差有关。RO多为单侧单发病灶,左右侧肾脏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双侧发病率占4%~5%,13%为多发病灶[7],本组所有病例均为单侧肾脏单发病灶,两侧肾脏发病例数相当,58.33%(14/24)位于右肾,41.67%(10/24)位于左肾。

RO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的实性结节,内部多为高回声,亦可为等或低回声,液化少见。RO由具有单一组织成分的嗜酸性上皮细胞组成,因此声像图大多表现为均匀的实性结节,本组66.67%(16/24)结节内部回声均匀。肿瘤细胞通常排列成巢状、实性、腺泡、管状或微囊状,具有较少的细胞较多的间质成分,声学界面较多,因此,RO通常表现为等或稍高回声结节,本组58.33%(14/24)结节呈高或稍高回声。在一部分RO中心可见星形瘢痕,其病理基础是肿瘤中心的白色致密纤维带,向周边放射状延伸[8]。早期文献报道,约54%~63%的RO中央可见星状瘢痕[9],中央星状瘢痕曾被认为是RO的特征,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逐渐发现少数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也可以具有这一特征。有报道称RO病变的大小与瘢痕的存在与否有一定的相关性,病变越大,组织成分越复杂,瘢痕形成的概率就越大[10-11]。在刘绍玲等[12]报告的14例RO患者中,2个病灶中心有放射状低回声区,占14.29%,本组20.83%(5/24)结节内见不规则低回声区,其中12.50%(3/24)呈放射状,与报道相似。RO很少出现液化坏死和钙化,本组12.50%(3/24)见少量液化,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灶。既往文献报道,RO病灶内部血流有随病灶增大而增多的趋势,在本组24例RO病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到血流信号者占79.17%(19/24),其中50.00%(12/24)血流较丰富,本研究未涉及病灶大小的问题,血流情况是否与病灶大小有关,有待于将来累积更多病例进一步分析探讨。

RO发病率低,人们对其认识不足,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误诊率高。本组术前行超声检查的24例RO中,1例诊断为错构瘤,余23例均误诊为MT,从而行单侧肾脏切除手术,由此可见,如何与肾癌进行鉴别,是本病术前准确诊断的关键。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脏肿瘤,文献报道,90%肾脏肿瘤为恶性。肾细胞癌常见于中老年,男性稍多于女性,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三联征”。肾细胞癌内部出血、坏死及囊变多见,因此,声像图多表现为囊实性或囊性肿块,此外,晚期病灶发生转移,可有肾静脉或(和)下腔静脉瘤栓、周围淋巴结肿大、腹水、远处脏器转移等征象。此外,RO仍需与肾错构瘤鉴别。肾错构瘤,又称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二维图像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瘤体大者可因内部出血坏死而致回声欠均匀,彩色多普勒一般检测不到明显血流信号。一般对于中老年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均质实性肿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伴有中央放射状低回声区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必要时可借助超声造影或CT、MR增强等技术[13-17]与肾脏其他肿瘤鉴别。

综上所述,RO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其声像图表现虽有一定特征性,但极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超声显示肾脏单发实性结节,中央见放射状低回声区,应高度怀疑本病的可能;检查者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详细检查,综合分析,以期提高本病的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若临床工作中高度怀疑RO,定性诊断困难,可行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协助诊断,以避免不必要的肾脏切除手术。

猜你喜欢

实性肾脏结节
保护肾脏从体检开始
人人享有肾脏健康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3种冠状病毒感染后的肾脏损伤研究概述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CT引导下实性和部分实性肺结节空心针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