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端消费信贷模式探讨

2020-10-21崔粲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1期
关键词:资金流移动端运营模式

摘要:网络信贷作为一种个人融资渠道逐渐被市场接受,伴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旺盛,网络信贷打破传统金融机构只能满足小部分群体的资金需求,主要为低收入或信用等级较低的用户解决资金问题。移动端网贷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伴随着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本文结合作者从业经验,力求探索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同时总结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后续展望。

关键词:移动端;网络信贷;运营模式;资金流;业务流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01-0148-02

近年来网络小额贷款(以下简称“小贷”)市场火热,伴随网络科技发展,移動端产品在应用市场上更是层出不穷。这也要归因于个人消费金融需求的旺盛。据统计我国的消费信贷占消费总支出的20%,仅是美国的1/3,在信贷规模上还有足够大的提升空间。同时附加的互联网人口红利,更是让网络小贷迅速发展。

与信用卡或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凭借金融技术的应用,更快地实现贷款审批流程、渗透到实际消费场景、便利快捷地完成借贷业务,使得移动端消费信贷快速发展。

一、网络小贷模式概述

1 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是最直观的消费场景纵深模式,通过用户行为数据以及大数据模型分析,评估用户信用价值,为用户提供更流畅、更快捷的借贷服务,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从用户角度的操作流程:用户在电商平台购物时,根据自己的信用评分获得相应借款额度,通过电子合同方式约定借款金额、借款期限以及利率。用户一般以分期还款方式,向电商平台支付借款本金、借款利息、借款手续费等。从平台风控角度流程:平台通过用户日常消费行为数据、用户特征、征信认证信息、信用评分模型等网络技术,在线上完成借款审核以及放款流程。

2 消费分期垂直类模式

消费分期平台和电商类似,但消费分期平台的金融属性更强,从用户角度流程:用户在电商平台无法通过分期获得所需消费品时,会考虑通过率较高、借款利率更高的分期平台来满足消费需求,如分期乐、玖富万卡等。同时不仅限于商品类消费,近年来关于医美分期、旅游分期、教育分期等也火热起来。其运营模式也基本相同,但这种模式下一般场景较为单一,其风控模型多依赖于第三方数据源以及用户提供的信息,由于数据的有限性也存在逾期风险高的情况,伴随而来会诱发老赖、暴力催收等问题。

3 P2P平台合作模式

P2P模式是将借款端和理财端相互撮合的模式,平台作为中间撮合的服务角色为借款人提供借贷服务。从业务流角度流程:借款用户向借款平台发起借款,借款平台通过策略审核将满足放贷需求的借款用户推至P2P的理财端平台,理财端平台结合自有风控再次审核,选择满足平台资产规格的借款用户,理财端平台通过线上募集出借人资金进行放款。

从资金流角度流程:出借人通过支付系统进行出借,通过平台侧放款至借款用户,借款用户通过支付系统进行还款,支付前期约定的本金和利息,同时向撮合平台支付手续费和服务费。在P2P合作的运营模式中,大多公司会有融资性担保公司作提供资金担保,主要提供担保金和回购逾期债权的服务。P2P平台合作模下的平台风控体系往往是自建的,存在策略技术层次不齐的情况。

4 信托类机构合作模式

信托类机构合作模式区分为集合信托类和单一信托类,以单一信托类为例,从业务角度流程:借款用户向借款平台发起借款申请,平台通过风控审核向信托机构推荐优质借款用户。从资金流角度:信托机构向借款用户进行放款,与P2P模式不同的是,该模式下无需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资金流转。借款用户通过借款平台进行约定还款,由借款平台代收代付。

信托机构的资金来自于信托投资人购买信托产品,信托机构进行收益分配。融资担保公司向信托投资人提供担保服务并支付保证金,向信托机构进行逾期债权回购。信托类机构的资金流相对稳定,不同于P2P平台存在诸多问题。

5 金融机构类合作模式

消费金融公司经银保监会批准,由持牌的机构为借款用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其本身没有场景下探。从业务流角度,借款用户向借款平台发起借款申请,由借款平台进行风控测评,并将优质用户推向消费金融机构,同时消费金融机构向借款平台反馈放款回执。从资金流角度,消费金融公司直接放款给借款用户,借款用户按约定还款至消费金融机构。其中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并支付保证金,同时进行逾期债权回购。

二、网络小贷运营模式受限因素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小贷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门槛低、参与主体众多,层次不一的趋势,甚至有些平台一味追求用户数量,忽略风控甚至用户数据泄露等问题。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 资金来源限制

由于合规企业的资金来源有限,为了良性发展小贷产品需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下,如何找到足够的资金?目前主流的方式通过资产证券化、信托、银行资金等方式获得,也有部分小贷公司拥有自由资金,但这些资金量级都很难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2 风控能力限制

一方面,部分平台重视流量、轻视风控,盲目扩张造成风险不可控。另一方面,我国的征信体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用户信息的覆盖面积有限,无法对一个用户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而且针对用户征信数据也没有建立跨机构的信息共享。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客群下沉,风控模型的有效性、时效性还未经历市场的长期考验。

3 运营获客限制

小贷市场的爆发增长带来的问题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单一产品下如何获得优质用户成为每个公司都面临的问题。由于征信系统的不完善,越来越多的多头借贷现象频出,单个用户同时向2家或者多家消费金融平台申请借款,由此产生的逾期坏账风险也越来越高。业内大量公司依赖于贷款超市模式导流进行获客,由于门槛低,行业涌现大批企业,用户重合度高,企业难以依靠技术建立壁垒,竞争激烈,良莠不齐。为了累积用户,存在靠购买拥有大批关注者的微信公众号包装贷款超市的乱象;用户个人信息的售卖和使用是否合法合规仍处于灰色地带。由此引发出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移动端获客乱象不断。

4 行业政策限制

目前针对网络小贷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也相对落后,很多业务都处于灰色地带,基于现有的政策主要是以建设性意见和管理办法为主,没有明确性的指导和约束,很多小贷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三、对网络小贷平台的发展建议

1 深挖用户场景

随着消费金融的客群下沉,网络小贷用户呈现出年轻化、大众化的趋势,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业务方向,做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切实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消费平台,纵深用户体验,精细化用户运营,深入挖掘用户喜爱的场景,在消费场景中对用户推行直接有效的营销措施。鼓励消费金融产品及场景创新,营销模式鼓励丰富化和创新意识的加强,对产品利率灵活监管,打造各消费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竞争的健康环境。

2 完善数据体系

建立数据驱动决策,看清数据带来的价值。更注重自身数据沉淀,而非依赖于第三方数据产品,深挖数据价值。未来风控是小贷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加强风控体系建设,完善风控模型,才能实现平台的可持续性发展,严格控制多头放贷以及骗贷行为的产生,建设有效的识别模型,加强大数据信息共享合作模式,加强贷后管理,最大化控制逾期风险,有效进行逾期资产追回,控制坏账率的发生。应从客群角度、营销角度、信贷流程角度等重视数据的长期效益,思考如何将数据有效的应用,识别行之有效的数据进行基础建设。

3 加强技术研究

金融科技的发展未来会是打破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因素。行业洗牌促使企业加大科技能力的建设,企业要更加注重自身风控模型的优化和差异化服务的定制,加强建设金融科技能力,实现对外输出金融科技产品及服务。将用户征信的静态数据以及用户行为的动态数据相结合,将科技的应用能力放大,基于目前的业务模式进行创新,挖掘小贷业务的优化空间,扩大金融科技对移动端小贷的促进作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磨风控模型以及反欺诈模型,同时利用技术对产品的营销、销售、获客等环节助力。真正实现科技为本,服务于用户的金融服务。

四、总结

本文以笔者实际从业平台现行模式出发,对目前移动端网络小贷平台的模式与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移动端网络小贷存在的问题,从资金流、风控模型、营销获客、行业规范角度阐述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其原因,并相应提出从用户场景角度、数据角度、科技角度为出发点,打造移动端网络小贷的良性发展环境。本文通过现有模式的探索,从电商、垂直分期、金融机构、信托、银行等合作模式出发,分析优缺点以及业务流程,期望探索出适合小贷平台长远发展的运营模式。笔者在撰写过程中发现我国的小贷模式仍处于发展阶段,针对产品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借鉴外国成熟的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后期的研究中,笔者会重点分析外国信贷模式中的参考价值点,以及如何应用于本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耿聪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2019,(7)

[2]马信聪 我国网络小贷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8,(5)

[3]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经济结构升级中的消费金融:2019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创新与规范[R].2019,(5)

[4]肖立強 互联网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市场论坛,2017,(11)

作者简介:

崔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猜你喜欢

资金流移动端运营模式
浅析移动端视频的发展
谈谈PC端流量转移至移动端趋势下广告投放的模式创新
企业ERP系统的构建
移动端医疗维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社群企业运营模式及核心要素简析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
管理中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
电力物资计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与方法分析
贸易项下货物流与资金流相背离的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