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史骋天下

2020-10-21李奕阳

神州·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气节后人传统节日

人们常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可见一段历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断代、拥有连续历史记录的国家,她既拥有唐朝长安、元朝大都等国际都市的鼎盛王朝,也有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与反抗。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有重大的借鉴作用。虽然,从历史长度来看,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过,中国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几千年的坎坷与荣光呢?

首先,谈到历史,与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应该是保留下来的各种传统节日。中国原本有十多个传统节日(除24节气),但是现在,人们依旧认真对待的,还有几个呢?其中,像中秋节、端午节,虽说有家庭活动,但也不外乎买买月饼和粽子,连自己动手做吃食的步骤都省略了,更别说品茶赏月、佩香悬艾了。这些活动早已成为了商业的噱头,月饼、粽子本应是具象的文化符号,但现在它们早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历史意味,包装却一年更胜一年华丽,活像一堆没有任何内含的绣花枕头。就像不是基督徒却凑热闹庆祝圣诞节的小年轻一样,他们根本不在乎耶稣是谁。所以,在所谓的信息时代,包含着深刻历史印记的传统节日并没有很好地将优秀的内涵传承下来。

其次,文化作品也是人们了解历史的常见载体。的确,比起传统节日,说书、戏曲等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文化形式曾经是人们的日常娱乐项目。而说书或戏曲演绎的内容也多是历史典故或文学名著。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网络原住民”的诞生,以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外来思想、新兴潮流必定与本土的、古老的文化发生碰撞,但令人擔忧的是,以前百姓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文化作品对现在的青年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它们在时代前进的大潮中日渐式微。

难道,“千禧一代”没能从璀璨夺目的华夏历史中继承优秀的沉淀吗?当然不是,在我看来,中华儿女从千年历史汲取的最宝贵的营养便是铮铮的气节!

中国的邻国印度,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二战后,其国内状况同中国一样不容乐观,但是,再看如今,高下立现。我们从他们的历史中找找原因。印度人民十分安于现状,很少因为仇富或者压迫引发变革,而印度最著名的一次反抗,可能就是甘地领导的对抗英国殖民者的革命,不过,悲哀的是,其导火线竟然是宗教信仰的问题。但在中国,有一句俗话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打土豪,分田地”,各个时代的更替便是最好的证明,只要出现暴政与压迫,则必然有反抗与之回应!而就在历史的打磨中,在岁月的历练中,中国人民炼成了不服输、不甘于贫穷和压迫的宝贵的品质。正是这样的骨气,使中国不断自我革新,也使中国人民度过了昏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正是这样的气节,一直流传至今,所以才造就了今天的中国。

黑格尔曾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而我国早在唐朝便有大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叹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历史带给我们的丰厚回馈,早已化作养分,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因此,我们要珍视历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了解历史,就把握了世间规律,而未来的发展也必将沿历史的轨道发展,中华民族也将在历史的点拨下驰骋天下,屹立于东方!

作者简介:李奕阳,男,籍贯:湖北省荆州市,学历:高中,学校:北京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气节后人传统节日
气节,一个人的精神脊梁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竹外疏花
论后人和陶“归去来”辞之缘由
霍家的败亡带给后人的警示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中国人的气节
身残创基地 呕心育后人
金晖关爱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