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力量训练对青少年羽毛球女运动员移动速度的影响

2020-10-21许馨元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年3期
关键词:功能性羽毛球实验组

许馨元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在2017年羽毛球世锦赛上,身高1.55 m的日本运动员奥原希望击败身高1.80 m的辛杜,获得女单冠军,这是日本40年来第1次获得女子羽毛球世锦赛冠军。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女子羽毛球1/8决赛中,奥原希望击败中国女子单打选手何冰娇;陈雨菲作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国女子羽毛球单打项目领军人物,与奥原希望交手竟“三连败”。何冰娇身高1.68 m,陈雨菲身高1.71 m,辛杜身高1.80 m,相比之下,奥原希望身高劣势明显,然而比赛中其移动速度却占绝对优势。奥原希望凭借快速的移动成为最具防守能力的女子羽毛球单打选手。

移动速度是决定羽毛球运动员能否在比赛中占据有利位置的主要条件。移动速度快的运动员进攻和防守时能占据更好的击球位置;反之,则很难占据有利的击球位置,导致回球质量差甚至直接回球下网。因此,羽毛球运动员的移动速度至关重要[1-2]。本文探究功能性力量训练对提高青少年羽毛球女运动员移动速度的影响,为丰富羽毛球运动员移动速度训练方法提供参考。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功能性力量

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中提出:传统力量训练是人体神经肌肉对抗和克服阻力的能力。功能性力量训练重点突出从事运动的专项属性,体现运动项目的核心要素,通过力量训练手段对专项能力进行影响[3]。功能性力量训练突出多关节动态力量训练,通过神经系统控制肢体及躯干进行训练。王卫星在《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和方法》中提出,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是功能性力量训练的主要内容,功能性力量训练突出多关节核心稳定性训练,针对身体躯干等部位的深层肌肉进行训练,强化小肌肉群的募集能力及身体控制能力,促进下肢→上体→上肢→手指的力量传递。陈小平在《核心稳定力量训练》中指出,功能性力量训练是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链”,突破传统力量训练中单关节力量训练的弊端,提高力量训练的功效。

1.2 移动速度

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影响移动速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步长、步频、体能储备、反应时间等[4]。羽毛球运动员移动速度快,更有利于选择合理的位置进行击球,为进攻、防守奠定基础[5]。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丹东市第十九中学羽毛球队12名女运动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以“羽毛球移动速度”“功能性力量训练”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10余篇,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

2.2.2 访谈法

对丹东市第十九中学羽毛球女队教练员,就移动速度对羽毛球运动员的影响、功能性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训练计划中的安排、实验对象的选取、移动速度和羽毛球技术测试指标的选取等进行访谈。

2.2.3 实验法

(1) 实验时间

2019年3月1日—6月1日,共12周。

丹东市第十九中学女子羽毛球队周一到周五下午16∶30—17∶40进行训练,1周训练5次,每次训练时间为70 min,每次力量训练40 min左右。

(2) 实验条件控制

力量训练计划由笔者负责设计和执行。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期间无特殊情况均参加训练。实验组在40 min力量训练期间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照组采取传统力量训练,实验对象均不知道身处实验之中,本次实验采取单盲实验法。

(3) 实验设计

对照组力量训练计划如表1所示,1~6周进行立卧撑和仰卧起坐练习,7~12周进行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练习。上肢力量弱的女生尝试进行立卧撑练习,逐步过渡到俯卧撑练习。

表1 对照组力量训练计划

实验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如表2所示,每个动作练习15~20 s,一个动作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练习,动作之间休息20 s。1~6周训练按照最低要求完成,7~12周训练按照最高要求进行。

表2 实验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

测试方案:移动速度测试指标为30 m跑、左右移动、前后移动、十字移动、半场米字移动;羽毛球技术测试指标为反手后场高远球。各指标测试方法见表3。

表3 运动员移动速度测试方法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进行移动速度和羽毛球技术测试。运动员的30 m跑、左右移动、前后移动、十字移动、半场米字移动、反手后场高远球测试成绩经t检验发现,2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在移动速度和羽毛球技术上处于同一水平,同质性较好,有利于实验的正常实施。

2.2.4 数理统计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类数据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 果

3.1.1 对照组运动员实验前后移动速度

由表4可知,对照组运动员30 m跑、左右移动、前后移动、十字移动、半场米字移动速度测试结果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传统的羽毛球移动速度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移动速度的提升有一定效果。

表4 对照组运动员实验前后移动速度测试结果对比

3.1.2 实验组运动员实验前后移动速度

由表5可知,实验组实验前后30 m跑、左右移动、前后移动、十字移动、半场米字移动速度测试结果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移动速度的提升效果显著,运动员较之前更加灵活,移动速度更快。

表5 实验组运动员实验前后移动速度测试结果对比

3.1.3 2组运动员实验后移动速度对比

比较2组运动员实验后移动速度测试结果可知,实验组运动员的30 m跑、左右移动、前后移动、十字移动、半场米字移动速度均提高较多。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实验后移动速度各项数据经t检验发现,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功能性力量训练比传统羽毛球力量训练在提高羽毛球运动员各项移动速度方面效果更明显,各方向移动速度更快。

3.2 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丹东市第十九中学女子羽毛球队平时训练计划内容调查发现,教练员并未对运动员采取功能性力量训练,而是采取传统的力量训练。实验结果表明,传统力量训练法和功能性力量训练法对青少年羽毛球女运动员移动速度的提升均有效,但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法对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移动速度的效果更显著。实验组运动员在12周内分别进行非稳定条件下动态动作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使髋关节、腰部、躯干等部位的肌肉力量得到增强。依据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可知,核心区域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人体上下肢力量的传递,提高运动链的力量[6]。通过瑞士球卷腹等训练手段,实验组运动员腰腹部、髋关节、臀部等得到有效强化,上下肢配合处于动态平衡中,增强躯干的稳定性和前倾角度,为步长和频率的增加奠定基础,移动速度自然得到提升。

4 小 结

传统力量训练和功能性力量训练均能提升青少年羽毛球女运动员的移动速度,但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效果更显著。

羽毛球教练员对训练方法、训练理念的创新至关重要。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时可根据训练目的选择不同的训练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逐步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

猜你喜欢

功能性羽毛球实验组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羽毛球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打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打羽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