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体育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2020-10-21磊,夷,谦,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年3期
关键词:消极教练员调节

徐 磊, 张 夷, 刘 谦, 范 乔

(1.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2.江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39; 3.湖北师范大学,湖北 黄石 435002)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1]。目前,对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较零散,且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需对中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考察和验证[2]。研究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之间受哪些变量影响,可以使我们在压力管理时避免因工作压力引发工作倦怠,使其产生积极作用,为工作倦怠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Dunham认为,工作倦怠是工作压力的极端形式,实际上是一种压力反应[3]。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4-7]表明,个体在面对工作压力时都会表现出身心紧张。在体育领域,研究[8-9]表明教练员的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有正向影响。

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保存、保护及建立其认为重要的资源的基本动机。国内外相关研究[10-14]也证实了组织支持感在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中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组织支持感在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Folkman等[15]的交互作用评价理论认为:当拥有较多的来自组织方面的资源时,教练员会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当较少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支持时,教练员很可能会选择消极的应对策略,从而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由此提出假设H3:应对策略是工作压力和组织支持感交互影响工作倦怠的中介变量(图1)。

图1 拟检验假设模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各省专业体育教练员,有效样本数605个。其中:男、女教练员分别占71%和29%;工作5年以下的占20%,5~14年的占36%,15年以上的占44%;初级、中级和高级教练员分别占36%、39%和25%。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2.1.1 教练员工作压力问卷

采用的教练员工作压力问卷是自编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8,组成信度为0.870。

1.2.1.2 工作倦怠问卷

对教练员工作倦怠的测量,使用我国学者李超平根据Maslach的问卷修订的中文版工作倦怠问卷。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8,组成信度为0.871。

1.2.1.3 组织支持感量表

采用的组织支持感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埃森博格教授所编制的问卷。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5,组成信度为0.621。

1.2.1.4 应对策略量表

采用的应付方式问卷是解亚宁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1,组成信度为0.866。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20.0和AMO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CMV)

本研究采用哈门氏单因素分析检测CMV[16-17]。因素分析的结果得到13个因子,总解释能力达到70.139%,没有发生一个因子解释大部分方差的情况,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变异。

2.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700,P<0.01);组织支持感与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417,P<0.01;r=-0.449,P<0.01);组织支持感与积极应对策略呈显著正相关(r=0.240,P<0.01),与消极应对策略呈显著负相关(r=-0.284,P<0.01);积极应对策略、消极应对策略和工作倦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494(P<0.01)、r=0.511(P<0.01)。这表明:组织支持感越高,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就会越低;组织支持感越高,积极应对策略就越高,工作倦怠就越低。这为本研究的相关假设提供了初步支持。

表1 教练员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应对策略和组织支持感相关分析

2.3 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

根据叶宝娟和温忠麟提出的有中介调节的检验程序[18](表2),如果同时满足3个条件,表明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方程1中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作用,对工作倦怠的效应显著。方程2中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作用,分别对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的效应显著;方程3中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的效应显著。其次,为了避免自变量共线性的问题,将方程中所有自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19]。方程1中,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62,t=19.96,P<0.001),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项对工作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6,t=-5.98,P<0.001)。方程2中,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项对积极应对策略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43,t=-13.49,P<0.001),对消极应对策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4,t=14.29,P<0.001)。方程3中,积极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3,t=-5.88,P<0.001),消极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7,t=6.82,P<0.001)。因此,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表2 教练员工作倦怠的模型检验

为了揭示组织支持感如何调节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参考Aiken等[20]的做法进行绘图,分别取组织支持感为正负1的Z分数绘制成交互作用图,假设2进一步得到验证。

方程2中,教练员工作压力对积极应对策略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40,t=-11.38,P<0.001),教练员工作压力对消极应对策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9,t=11.53,P<0.001);方程3中,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效应仍然显著(β=0.43,t=14.76,P<0.001)。因此,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9]。方程1中,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9,t=-6.10,P<0.001),说明组织支持感会降低工作倦怠;方程2中,组织支持感对消极应对策略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0,t=-2.97,P<0.001);方程3中,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倦怠效应显著(β=-0.15,t=-11.70,P<0.001)。因此,消极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方程3中,教练员工作压力×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倦怠的交互效应仍然显著(β=-0.38,t=-13.71,P<0.001)。因此,消极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交互影响工作倦怠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3 讨 论

3.1 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直接关系

本研究发现,教练员工作压力是工作倦怠的风险因素,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根据资源保存理论,当个体没有更多资源付出而工作要求又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长期处于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时,就有可能产生衰竭状态。随着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教练员需掌握大量与本项目相关的学科知识,利用这些交叉学科的知识去解决训练中的问题,长期的投入和付出会使其极度疲劳。其次,教练员在工作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众多,需要处理的关系也较多,长此以往会导致教练员情绪耗竭、身心疲惫,进而导致对工作无所适从。

3.2 组织支持感的调节效应

虽然教练员的工作压力可以解释教练员工作倦怠的部分变异,但相同水平压力下的教练员所产生的倦怠感并不相同。资源保存理论认为,当个体失去特定的资源,工作要求无法充分满足,或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21]。

依据资源保存理论探讨组织支持感与教练员工作压力交互作用对工作倦怠发挥作用的条件,发现组织支持感是影响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支持了前人[22-23]的研究结论。更重要的是,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组织支持感较少时,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当组织支持感较多时,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正相关关系减弱。

3.3 应对策略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还探讨了教练员工作压力和组织支持感交互影响工作倦怠的内部机制,考察了应对策略是否中介了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项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发现,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产生重要影响,与以往研究[24-27]结果相同。更进一步发现,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效应有一部分是通过应对策略这一中介实现的。本研究发现,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Folkman等的交互作用评价理论,个体面对压力性事件时会考察自己所拥有的压力应对资源,而来自组织的精神或物质等方面的支持是员工选择应对策略的依据。积极的应对策略可减少压力的感知和形成,缓解压力带来的倦怠感;消极的应对策略会加大压力的感知,加重工作压力所带来的不适感。

4 小 结

教练员工作压力是引起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应对策略是组织支持感调节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的中介变量。

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工作压力影响工作倦怠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论,而且对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个人层面上,教练员准确认识自我,提高应激控制技能。组织层面上,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保障,完善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和管理制度,适当为教练员“减压”,避免其工作倦怠的产生。此外,注重对教练员工作压力的识别和干预。应对策略可直接影响教练员的工作倦怠,因此,当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时,教练员应正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猜你喜欢

消极教练员调节
消极的后果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让自己发光
平均税率、标准税率与收入分布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
调节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