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融入跨学科知识命制探析

2020-10-20马丽珍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将跨学科知识融入小学数学试题命制的尝试,认为数学学业水平检测要与时俱进,试题命制形式要多样化、取材要多元化,建议在试题中适当融入跨学科元素,将数学知识与各学科中可利用的资源结合起来编制试题,以增强习题的趣味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跨学科 试题编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141-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整合已成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科整合提倡各门学科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加强数学跨学科整合教学是学界专家和一线教师不断深入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当前的研究更多关注课堂教学,成果展示多以各级各类的赛课、观摩课、论文、讲座等形式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效重视不足,学业测评極少体现“整合”的气息。学业评价的主要形式是书面检测,试题编制则是书面检测的重要量尺。传统的数学试题往往过多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关注某一单一技能的熟练程度,试题命制公式化、标准化,卷面设计严肃呆板,学生做起来伤脑、费神,枯燥无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的许多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为学生的‘现实,教材在选择数学学习素材时应当予以关注。”因此,学业评价要跟上课程改革“学科整合”的步伐,客观地检测学生的学科素养,试题命制形式要多样化、取材要跨学科。数学试题中应适当融入跨学科知识,发挥学科间相互渗透、优势互补的作用,以增强试题的趣味性,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深广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1]

一、数学试题融入语文素材,提升解题意境

数学和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两门基础学科,它们之间有比较多的相通之处,在实践中也是紧密联系的。将这两门学科间的知识彼此勾连,可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更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解答数学试题需要以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基础,特别是判断题、选择题、应用题对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这是隐性的关联。显性的关联,则可将语文知识作为数学试题的素材,把语文中的一些知识点、诗词等元素自然妥帖地编入数学试题中。如写数学日记、用《桃花庵歌》编百分数试题等,让学生在语文意境中解决数学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别有一番新意。

值得注意的是,编题时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做到文道结合,以免弄巧成拙。例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近似数三千尺的最大取值是(  ),最小取值是(  )。“三千尺”应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与数学中的近似数天悬地隔,这种牵强附会的相融只会徒增学生测试时的纠结心理,反而是画蛇添足。

二、数学试题融入科学元素,增强探究意识

数学和科学同属于理科,数学的科学性、严密性与科学探究的严谨性、精准性是一致的。小学科学课程与小学数学课程相互渗透,各年级教材中均有相关联的内容,如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关心天气》与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生活中的负数》;科学四年级下册的《实际测量、生活用具》与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统计表》等。[2]如果能够将科学探究融入数学课程学习中,将科学课获得的信息、数据等用于数学试题编制,解题内容为学生亲身实践得来的科学数据,试题更有说服力,而且也体现出数学来源生活、来自实践的理念。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科学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实现教学双赢。

三、数学试题融入艺术文化,增加趣味情境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难免会使数学测试习题模式化,纯粹唯一的数学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形成思维定势,使得学业测评机械化。而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中枢神经,促进脑细胞自主思考、主动探索、追求创新。[3]因此,数学试题要注重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业测试的兴趣。一直以来学生对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感情深厚,将这些文体知识编入数学试题,学生兴味盎然,乐思善解。

(一)数学试题与音乐学科相融

数学测试中,学生往往伴随着复杂的逻辑思考,产生心理压力,烦躁厌写。音乐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可使人亢奋,将感性的音乐元素融入理性的数学试题,不仅可以缓和学生躁动的情绪,更能触发学生的思维,营造轻松愉悦的考试氛围。如利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与音乐简谱(唱成do、re、mi、fa、sol、la、xi)的相通之处编制试题:235+232=(  )(唱fa、la、xi),3(  )4+222=(  )(唱sol、xi、la)。将乐谱与计算相融,比完成枯燥、乏味的计算题有诱惑力,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编制数学试题融入相关知识时要适切、可行。上述题目为“两位数、三位数的加减法”,适合三年级数学口算测试内容,如果作为二年级新知教学后的测试题,学生可能因对音乐简谱记忆不牢而影响作答。

(二)数学试题与美术学科相融

美术中蕴藏着数学,美术作品在设计和创作时要考虑形和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形数和谐才能带来美感;数学中也处处追求美,如对称美、简约美、规律美等。利用美术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系,命制数学试题时可有机融入美学知识,以增强试题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三年级有关“对称”知识的试题:

下面哪些图形具有对称美(  )。

A.   B.   C.   D.

此题用一个“美”将数学的对称知识与审美自然结合,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编题时要让两者融为一体,切不可为了“跨学科整合”而整合。如六年级关于比例的试题: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美隐藏着一个特殊的数字叫黄金比例,你想知道黄金比例的数值吗?请算一算3.14∶5的比值。以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暂时无法完成此画中黄金比例的数值计算,出题者转移话锋,以简单数据替代,试题前后没有直接关联,这种穿凿附会的整合没有实际意义。

(三)数学试题与体育学科相融

用数学方法解决体育问题是常见的,如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進行体育测试数值的分析、误差估算、统计等等。数学中的排列组合问题、概率问题、行程问题等都可以融入相应的体育信息(如球赛场数计算、投球命中率、径赛等)来编写试题。例如利用体育课测试成绩编写试题,统计某班同学1分钟跳绳的成绩,进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结合各分数段的结果对某班级的跳绳训练提出建议。这样以现实的素材为题源,更能激发学生的解题欲望和热情,也实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的理念。

数学试题和艺术学科知识自然有效地融合,不仅让学生对课程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应用感受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数学试题融入德育因素,渗透情感教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德育的渗透点,在学业测评中也要适当考查德育渗透效果。可结合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所蕴含的德育素材和生活实际编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奉献意识、惜时、感恩、环保等教育。

考查德育效果的试题除了呈现特定的数据,还应该设计思想层面的问题,否则学生只会用数据做数学题,情感体验不深。例如:阅读材料并回答。截至2020年4月10日,中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83305例,累计治愈77838例,累计死亡3341例,海外疫情新冠肺炎累计确诊1772900例,累计治愈355654例,累计死亡111002例。

(1)横线上的数读作(  )。

(2)波浪线上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  )万人。

(3)对比双下划线上的数据,你最想对祖国说的一句话是   。

这样的试题紧密联系时事,学生在读数、答题中感受中国人民众志成城、英勇抗疫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升华爱国情感,优化道德品质。

融合多学科的命题设计体现“大数学”的理念,实现跨学科整合的真正目标。[4]教师在进行数学试题命制时,应挖掘各学科中可利用的资源加以整合,使数学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融达到和谐统一。选材必须注意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帖,切忌生搬硬套、喧宾夺主。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数学试题将充满智慧,洋溢情趣,彰显魅力。

基金项目:福建省“十三五”教育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试题多元化命制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编号:FJJKXB19-782)

【参考文献】

[1]徐国裕.一位特级教师的专题式引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

[2]冯发祥.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内容的整合方案[EB/OL].[2020-04-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4b15dd70102xg

50.html

[3]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贾福录,等.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与评价·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马丽珍(1977— ),女,福建福鼎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跨学科小学数学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