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时空观念”角度确立教学立意的探讨

2020-10-20陈连月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初中历史

【摘要】本文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论述初中历史课堂确立教学立意的策略,提出从时间联系立意、空间联系立意和阶段特征立意的教学建议,助推课程目标的达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 时空观念 教学立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112-03

立意是文学创作的关键环节,同样的,在历史教学中立意就是一节课之魂。初中历史课堂主要存在“无立意、无主线”“有立意、无灵魂”两个问题,有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或者把课本内容进行肢解,找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启示,然后带领学生背诵,这样的课堂被割裂开来,无主题、无重点。另一些教师的历史课堂虽然确立了教学立意,却不能给学生带来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没有帮助。那么,如何确立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立意呢?笔者尝试从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角度确立教学立意,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本真魅力,从而探究历史之源,体味历史之趣,感受历史之厚重,并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立教学立意提供借鉴。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教学立意?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於以传认为:“教学立意系指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历史教研员夏辉辉认为:“每节历史课应该有起引领作用的核心目标,核心目标统摄三维目标,是教学的主线。”依据专家论述,笔者把“教学立意”定义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理解,对历史事件的感悟、思考获得的核心概念。同时,基于中学生对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解读——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时间联系、空间联系、阶段特征等维度,确立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立意,加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研究内容

一方面,要分析教学内容的时间联系,确立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立意。时间联系包括同一时段中外历史的联系、同一人物或事件前后的时间联系,教师可以从这些时间联系中提炼核心概念,从而确立教学立意。另一方面,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空间联系,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立意。空间联系包括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这涉及一定的历史地理学内容,以及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教师要思考历史事件的空间联系,从而确立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立意。最后,要分析、归纳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特征,以阶段特征立意,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从“时空观念”角度树立教学立意的策略

(一)时间联系立意

对于历史的时间联系,我们可以解读为同一时段中外历史的联系、同一人物或者事件前后的时间联系,其中同一时段中外历史的联系是最常见的时空观念,对于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分别以《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课例教学,探讨如何以同一时段中外历史的不同进行立意;以《中国共产党诞生》课例教学,探究同一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

案例一: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立意思路】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册书从第三单元开始介绍中世纪欧洲的历史。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代,开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呈现出几个特点:政治上确立封君封臣制;经济上庄园经济盛行;在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是中世纪欧洲的精神支柱,不仅影响政局的变化,还在教育和文化打上深深的烙印。中世纪的欧洲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时期,从黑暗走向曙光,从以上角度分析,虽然同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欧洲社会呈现出与古代中国不同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基督教的传播,了解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笔者设置一个思考问题:法兰克王国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期,请你结合第7课的内容,找出西欧封建国家与中国的封建国家在管理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两点不同:一是统治者利用宗教扩大自己的统治;二是土地分封制度的不同,并从这个角度将这节课串联起来。

【教学设计】

同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欧洲社会呈现出与古代中国不一样的特点:一是基督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以封君封臣制进行层层管理。为此,笔者设计课堂教学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中世纪的欧洲是怎么样的世界?为什么法国的香水闻名世界?(用法国香水的相关故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中世纪的欧洲是怎么样的世界”的思考)

第一环节: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与发展

1.法兰克王国建立的时间。

2.克罗维巩固法兰克王国的措施。

(介绍法兰克建立的基础知识,为下一步探讨中世纪欧洲的特点作铺垫)

过渡语:法兰克王国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期,请你结合课本第7课的内容,找出西欧封建国家与中国的封建国家在管理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概括两点不同:一是利用宗教扩大自己的统治;二是土地分封制度的不同。

第二环节:利用宗教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1.基督教的兴起。

2.基督教的傳播。(查理大帝对基督教的传播)

第三环节:封君与封臣

1.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

2.封君封臣制与分封制、郡县制的比较。

【立意反思】

教学以同一时期欧洲与中国历史的对比,突出中世纪欧洲的特点。但在实践过程中,“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中国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学生难以抽象比较,笔者在后续教学还要以史料加以铺垫,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出有效的历史信息。

案例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共产党诞生》

【立意思路】

笔者在设计这一课的教案时,恰逢中共中央组织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什么是“初心”?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管是1921年的出发,还是行走至今,中国共产党人都怀着这样的初心一路前行。笔者设计教学是将历史和现实相互呼应,以时事切入,将历史照进现实,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坚守。

【教学设计】

课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导入,展示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初心”的论述,点清本课主旨,引入新课。

第一环节: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1.为了什么出发:展示材料,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怀抱为他人谋幸福,从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初心出发,并且在众多道路中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2.为什么可以出发?介绍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二环节:怎样出发?(中共一大的召开)

生通过视频创设历史情境,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史实。(时间、地点、参会代表、内容、意义)

第三环节:出发在路上。(中共二大的召开和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中共二大的召开。

2.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3.升华:通过林祥谦和施洋被害的情境设计和探究问题,了解无论苦难、曲折、死亡,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百折不挠的精神。

4.过渡: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我们继续来探讨中共诞生的历史意义。

第四环节:新时代,再出发。

结合史料和图片,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牢记使命,让历史照进现实,同时与导入内容前后呼应。

【立意反思】

笔者围绕“出发”这个核心设置四个教学环节,通过分析“怎样出发”了解中共一大的内容;通过分析“出发在路上”,掌握中共二大的内容和工人运动的高涨,同时举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程,对比其他阶级探索失败的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最后设计“新时代,再出发”环节,延伸到现实中。

(二)空间联系立意

空间联系包括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这涉及一定的历史、地理学的内容,以及空间与空间的相互影响等。思考历史事件的空间联系,笔者尝试从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入手,确立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立意。

案例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特点,如长江、黄河以及广袤的中国大陆成就了东方文明中庸、和谐大一统的民族特点;而环海、多山、多岛屿是希腊的地理环境,爱琴海孕育了希腊海洋文明小国寡民的特点。而希腊文明又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人民在与海洋搏击中生存,造就了西方人追求民主精神、敢于冒险进取的传统。

【教学设计】

师导入:用中国作家莫言和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作为实例,探究东方人和西方人在传统精神方面有什么区别。(介绍中华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

第一环节:希腊城邦的概况。

介绍希腊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的概况,理解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造成的影响。

第二环节:雅典的民主政治。(希腊的民主精神)

讲述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展现希腊的民主精神。

第三环节:斯巴达、亚历山大东征。(希腊的开拓精神)

讲述斯巴达人的勇敢和进取,以及亚历山大东征的史实,了解希腊人民的冒险和开拓精神。

【立意反思】

笔者抓住地理环境对文明和民族的影响这个点,提炼出希腊文明的民主精神和开拓精神。这其实也是西方人身上具有的优点,比如资产阶级革命体现了人们追求民主的精神,新航路的开辟体现了西方人的开拓冒险精神。如何在新课讲解中插入这些内容,使历史教学更加有深度,这是笔者在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

(三)阶段特征立意

案例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立意思路】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每个民族在每个时期体现了不同的特点。这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罗马文明经历城邦—共和国—帝国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罗马文明体现了其战斗民族的一面,一次次的战斗、一次次的权力角逐,推动罗马文明向纵深发展。

【教学设计】

师导入:你知道“战斗民族”指的是哪个民族吗?在古代西方也有一个战斗民族——罗马人,罗马人通过不断战斗把文明向前推进。

第一环节:战斗中建城——罗马城邦的建立。(介绍罗马城邦建立的概况)

第二环节:战斗中成长——共和国的权力角斗。(了解罗马共和国的概况)

第三环节:战斗中征服——罗马帝国的发展。(了解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征服)

第四环节:解决战斗中矛盾的依据——《十二铜表法》。

罗马人选择用立法的手段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立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五环节:战斗中的消亡——罗马帝国的分裂与灭亡。(讲述罗马帝国的分裂与灭亡)

【立意反思】

本课围绕罗马是战斗民族,在战斗中不断扩张与征服的特点展开论述,通过“战斗”这个核心把课文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出一条教学主线。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笔者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从“时空观念”角度树立教学立意。教学有了主线,心中有了目标,课堂也就有了灵魂;对学生而言,课堂有了核心和主线,接受到的不再是零散的知识,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系统,学生听课就像观看一部剧情紧凑的电影,一环扣一环,提高了学习兴趣,并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把握本课的时空特点、树立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但本课教学也存在一个问题,即从“时空观念”角度确立教学立意,需要查找和阅读大量的资料,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心思和时间来备课,或是通过教研小组集体备课、磨课的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著.劉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理解与评价——立意、目标、逻辑、方法和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1(7)

[3]夏辉辉.追求历史教学价值,探寻课堂教学本质——关于“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思考[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11)

作者简介:陈连月(1989— ),广西合浦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初中历史
论概念教学对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