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0-10-20陈琦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本文以《商鞅变法》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初中历史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提出以历史事件为引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典型事例为引导,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历史人物为引导,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关键词】历史课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商鞅变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11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全民价值导向的最高准则和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阶段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践行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倡导文明强国、和谐社会,提倡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重视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以具体历史事件为桥梁,让学生真实体验核心价值观,进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以下,笔者就以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商鞅变法》一课教学为例,探索在初中历史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经验。

一、以历史事件为引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在国家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一个国家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走向繁荣和富强。笔者在教学《商鞅变法》一课时,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思考秦国的图强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在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和完善,开启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强兵的目的,极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至此,秦国为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统一全国打下基础,由此变法是成功的。同时,任何变法都是曲折的,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变法,社会才能进步。笔者趁机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综合国力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了改革是强国之路,青少年必须努力学习、勇于改革创新,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强大,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此外,笔者在讲解三元里抗英、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时,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追求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认识到,在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有建造富强、民主、文明中国的理想,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树立起高尚的国家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追求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艰难历程,从而为建设强大的中国而发奋学习。

二、以典型事例引导,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凝魂聚气,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教学《商鞅变法》一课时,笔者精心设计相关环节和问题,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商鞅变法在政治、军事、经济进行一系列具体改革的内容。这一系列改革内容是以法令的形式呈现,改革中的奖惩条例具有法律效力。为了讲明商鞅推行改革的力度,笔者精选加以证明的材料:“商鞅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处罚不回避有权势……论功行赏……”指导学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公平无私”“处罚不回避有权势”“论功行赏”等,理解商鞅推行改革依靠的是严格执法、公平公正,凡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能列举出国法、校规、家规等就是我们身边的“规矩”。学校的校规、班级的班规,是衡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为准则,不管是谁违反了校规、班规,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学校的处罚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及时改正;学校的处罚力度虽然小,但同样体现了法规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由此,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关于“平等”“公正”“法治”等相关内容的教育。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追求,内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外化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行动力。

三、以历史人物为引导,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是衡量一个新时代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初中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要求,能造就他们高尚的人格。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无不对国家饱含深厚的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这与家国情怀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即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依旧是个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初中历史教材有很多历史人物和体现爱国思想的内容,如古代历史人物屈原、岳飞、文天祥,近代历史人物林则徐、邓世昌,现代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大量革命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关注民族命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大义凛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吉鸿昌的铮铮誓言“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名言名句,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成长为有志青年。

敬业是指一个社会公民在劳动、学习之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已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如史学家司马迁、地理学家徐霞客、药物学家李時珍等,为了成就事业而付出艰苦努力的事迹、精神观念、意志毅力,塑造学生的敬业灵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诚信是指做人诚实守信,这是立德树人的基本标准。商鞅“立木为信”就是一个诚信的典型事例。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10两。围观的人不相信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商鞅的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来。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中国。通过这个故事,学生知晓“诚信”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有效开展了诚信教育。

友善是社会的润滑剂,能够让人如沐春风,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有助于社会团结、进步。教师要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对家人、邻居、同事友善,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事,一起为家庭、社会和国家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凝聚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灵魂。历史教师应该运用历史课堂教育教学这一平台,承载国家、社会、个人永不忘却的记忆,改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让广大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输者、践行者,帮助学生成才、成人、成事,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史实为依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课堂的有力渗透,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陈琦,女,壮族,广西上林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生自主管理、思想品德教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