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2020-10-20尹文军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教学反思小学数学

尹文军

【摘要】本文由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道思考题展开,结合三次教学改进,探讨教师落实数学活动的途径,以期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活动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093-03

笔者曾在某区新教师招聘面试中,给参加招聘面试的10位高校应届毕业生出了一道题,题目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11页的思考题:如图1,涂色部分是正方形,你能求出图中最大长方形的周长吗?

10位应聘者需在3分钟之内独立解答。有4人能正确解答出来,其他6人没有解答出来。在交流环节,笔者询问这10位应聘者发现,解答出来的4人中有2人在实习的时候做过这道题,另外2人是当场思考并正确计算出来的。而其他6人中,有4人试着用方程来解答,但找不到假设的未知数和等量关系,有1人猜出结果,但不知道怎样解答,还有1人无从下手,有点尴尬。

小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笔者对我校五(1)班45名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以上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这道题难在哪儿?大学生和小学生在解决这道问题的时候分别遇到什么阻碍?怎样突破这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三次实践研究。

一、第一次实证研究

鉴于前期的检测和思考,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从简单入手,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储备

教师出示两道题。

1.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2.涂色部分是正方形,求大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解答第一题时大多数运用了转化策略,將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顺利求解,正确率达96%。第二题,部分学生联系正方形的特征得出了正确的解答,正确率达85%。

全班汇报交流后,反思小结:在解决这两道题的时候,我们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可以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还可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平移,找到未知的条件进行解答。

(二)积累经验,实现策略的迁移

在学生积累了方法和经验后,教师出示前文提到的教材中的思考题,全班学生独立尝试解答。5分钟后,不少学生找到了解答方法。方法一如图4所示,方法二如图5所示。

教师做好铺垫设计,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有利于突破解决问题中的难点,让学生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思维上有困难的学生顺利解决问题。但课后研讨时笔者又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多数学生思维固化,只是按教师给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没有其他有个性的想法;二是因为思考题的条件和问题相对复杂,还有不少学生在尝试解答思考题时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样子,学生未能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

二、第二次实证研究

依据前面的实践和思考,笔者确定了自主尝试、适时点拨、转化思路的想法,再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尝试解答,寻找问题

教师直接出示思考题。学生读题、读图,弄清题中的显性、隐性条件和问题后尝试解答。教师统计学生汇报的解答情况,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能解答,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困惑的样子。教师询问学生:“你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感觉困难在哪儿?”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困惑:“主要困惑是这道题大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所以求不出周长。”

(二)适时点拨,转化思路

在学生说出了困惑后,教师适时点拨:既然长和宽都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转化一下思路,找一找长和宽的和呢?学生再次尝试寻找长和宽的和,有学生自然想到把27或19分成两部分,或者将图形重合后再进行旋转、平移,从而找到“27+19”就是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

(三)反思总结,推广思路

教师提问学生:“刚才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以前我们用过这种方法吗?”学生自然想到教材中这道思考题:如图,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你能算出剩余部分的面积吗?这道题通过找半径的平方来求圆的面积。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无思路到有思路,有效地分解了解决问题的难点,感悟到可以通过转化思路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效果显著。然而这样的教学又给笔者带来两点思考:一是大部分思路不是学生自己实践探索得到的,而是教师告诉他们的,教师的“引”和“教”的痕迹过重;二是不少学生在找长和宽的和的时候又遇到了阻碍,于是教师再次进行指导,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感觉很累,部分学生还是很迷茫。

三、第三次实证研究

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证性研究以及反思,笔者开展了第三次“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课例寻证之旅。

(一)初探,寻找证据之源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道非常有挑战性的题目,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着,教师出示读题任务。读一读: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指一指:涂色的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大长方形的周长在哪?“明白了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给你两分钟时间试一试。”教师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在巡视中选取学生作品:①27-19=8(cm),19-8=11(cm),(27+8+11)×2=92(cm);②假设正方形边长为某个数,19-3=16(cm),27+16+3=46(cm),46×2=92(cm)。教师统计数据:“做出来的同学请举手。”共有4人做出来了,还有41人没做出来。教师询问不会做的学生:“你们在尝试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学生有的说找不到数量关系,有的不知从哪开始……

(二)再探,寻求证据之道

“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小助手,让它来帮帮你。”教师说罢拿出学具,提出活动要求:同桌两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学具移一移、摆一摆,看看有什么启发;同桌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学生结合学具进行操作,纷纷表达想法。

生1:因为大长方形的周长是指这一周的长度,我就用这两根小棒来测量,把两根连起来后量它的长,发现多出来一部分,我就把它剪下来,放在宽的位置,正好合适。

生2:我把19厘米的小棒平移下来,发现和27厘米的小棒重合了一部分,重合的部分剪下来正好是正方形的边长,也是长方形的宽,所以……

生3:我直接把19厘米的小棒剪成两部分,根据正方形的特点,把这部分旋转、平移放在长方形宽的位置,再把短的小根平移下来。

生4:直接把27厘米的小棒剪成两部分。

结合作品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理解了(27+19)×2的含义。教师再让会做的学生举手,已经有43人会做了。

(三)三探,寻求个性之理

教师展示:①27-19=8(cm),19-8=11(cm),(27+8+11)×2=92(cm),询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有疑问吗?‘27-19是什么呢?‘27-8=11呢?”相機在图中标注8cm和11cm,引发学生质疑。接着,教师借助学具带领学生移一移,追问:“刚才他认为8cm就是正方形的边长,其实这是一种假设。那假设正方形边长是5cm、10cm呢?大长方形的周长还会不会是92cm呢?”先假设正方形的边长,再列式算出大长方形的周长:分别假设正方形边长是3cm,5cm,10cm,15cm,教师展示几幅周长相等但是边长不等作品,追问:“边长不同,为什么周长都是92cm呢?这里有什么秘密呢?”随后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缩小以及图形放大的情形,提问:“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为什么长和宽的和不变呢?”最后演示验证,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边长没有关系。

四、课后反思

(一)大学生和小学生出现解题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式,就这道题来说,因为大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他们第一反应就是设其中一个为x,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但缺少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等量关系,给解题带来阻碍。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因为题目缺少直接的条件,且理解题意比较困难,学生思维比较单一,策略意识不强,所以容易出现凑出结果等情况。

(二)操作实践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结论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的。

在第三次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操作的工具以及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了道理,感悟了方法,积累了活动经验,与前两次教学相比,教师有效地组织操作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尤其是当拼摆有困难的时候,学生主动把小棒剪开,更加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进阶过程

在三次实践研究和反思中,我们不断地寻求学生的学习证据,用证据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思维状态,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改进学生学习的路径,努力让学生与数学从对立走向对接,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思考和学生交流方法的场所,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教学反思小学数学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