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初探

2020-10-20雷艳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学融合初中物理互联网+

【摘要】本文从前置教学、课堂教学、试卷讲评三个方面,论述“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优势与途径,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初中物理教学注入新活力,能够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042-0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为了更准确、高效地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目标,一线教师需持续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初中物理知识多源于生活,强调实验探究、注重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科素养。“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为初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一、优化物理前置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解决教师和学生常反映的物理课课时不多、难度大等问题的根本途径,课前真预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保障。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微课进行前置教学,优化了物理的前置教学模式,能实现学生真预习,让学生通过预习找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教师可根据课题内容,通过互联网选择已有的优质微课或运用信息技术自己制作微课,运用微课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识性知识以及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前置学习。

例如“长度的测量”这一知识点,就可用微课的形式进行前置教学。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该部分内容,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见到长度单位,基于此,教师可通过微课以图片、视频的形式介绍长度单位的由来和确定,以及单位的换算,把物理中原本枯燥的长度单位(从纳米到光年)均变得可视、可感,让学习更有趣。

例如,学生在学习重点章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前,可利用“物理大师”等网络微课随时随地利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导入预习,然后再结合课本进行深度的前置学习。教师可以从战争电影中截取潜水艇上浮下潜的相关片段,让枯燥的物理规律摇身一变成有趣的电影大片,“大兵是如何控制潜水艇的?”一下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找潜水艇上浮、悬浮、下沉的原理,从而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化被动为主动。教师也可以将物体的沉浮条件制作成本节课的第二个微课,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主动观看,此时教师可将物体沉浮的三种情况结合课本的图例,用家庭实验的形式呈现,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更有代入感。

二、优化课堂教学

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影视片段、电脑闯关游戏等引入新课,创新课堂引入的模式,优化情境教学;可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课堂形式变成可能,在课堂上呈现一些不易操作或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实验,将一些微观的、抽象的物理现象变得可视。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现场演示在斜面上自由下滑的木块在表面粗糙的毛巾、在表面较粗糙的棉布和在表面较光滑的木板上滑行的距离,但无法演示木块在光滑无阻力的理想环境中的实验。教师可用电脑软件模拟理想实验,利用数字物理模拟实验室,使得实验可看、可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如在教学分子热运动时,可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分子运动,让课本图片变成动态的实验现象,易于学生观察。还如教学“生活的透镜”一课,教师将利用自制模拟照相机拍的“照片”通过手机投屏上传到电子白板上,让全体学生观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同时展示几个实验现象,让学生直接对比前后几组实验现象,有利于学生获得实验结论。例如在归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时,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将三个现场实验的照片传送到白板上,避免有些学生没有观察到某些实验现象或遗忘某些现象。

“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环节的重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笔者以八年级新授课“生活中的透镜”为例,具体阐述信息技术在物理新授课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实像与虚像及它们的本质区别;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过程,了解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鏡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通过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就感;提高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教学难点是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讨论法、分析法、问答法、实践体验法等。

在新课引入环节,教师首先播放一个由广西六十年变化的新老照片制作成的微视频,让学生感受广西六十年的沧桑巨变,抓住时机进行德育,又为引入照相机铺垫。教师接着播放微视频“照片的发展史”揭秘,引出照相机,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合作制作模型照相机。教师在课前拍摄制作照相机的过程照片并将其制作成教学PPT,向学生介绍制作过程和关键步骤。学生完成制作后用自制模型照相机给物体“拍照”,教师巡堂指导并将学生拍摄的图上传到希沃白板,通过对比实物和照片,学生突破“倒立”这一难点,即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位置互换。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一物两用”的做法,自制模型投影仪,即将模型照相机改造成模型投影仪。教师巡堂指导,将原物和投影放大的像上传到希沃白板让学生对比观察,得出像的正或倒、放大或缩小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呈现一句悄悄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经历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放大镜的过程,体验生活中的多种透镜。教师巡堂指导并拍下学生不同的做法,实时上传到希沃白板,让学生对比不同的设计,描述成像的特点,从而得出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在难点突破上,即探究为什么同是凸透镜所成的像,照相机、投影仪的像可以用光屏承接到,而放大镜成的像却不能用光屏承接到。教师引导学生从它们三者的成像原理图分析成因。教师通过制作或搜集网络上现有的动画,通过三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动态演示三者的成像特点及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在学以致用这一环节,教师可利用希沃白板实现互动和大数据收集,当场即可根据答题情况进行课堂的补充,及时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课堂习题。

关于生活中的透镜,下列描述合理的是(  )。

A.放映幻灯片时,在屏幕上得到的是幻灯片上景物的正立放大的实像

B.看电影时,屏幕上的像相对于胶片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必须小于一倍焦距

D.生活中的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教师通过大数据及时得到该题错误率最高的选项为A,此时教师就可及时分析原因。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幻灯机在屏幕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学生有的分不清“正立”和“倒立”,有的忽略了幻灯机上平面镜的作用。通過与学生的现场互动可知,幻灯机上的平面镜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让学生误以为幻灯机在屏幕上成的是正立的像。此时,教师可再次用动画演示幻灯机成像的原理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实现对课堂薄弱环节的精准加强。

三、提高物理试卷讲评课效率

在“互联网+”环境下物理试卷讲评课包含以下三个教学要素,一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研究试卷、考试情况以及学生答题情况,二是通过大数据生成班级差异化的试卷讲评报告,三是根据不同班级个性化的试卷讲评报告分析设置三级讲评指标,根据“一级指标—班级得分率”“二级指标—班级与年级得分率差”“三级指标—学生作答情况”进行联动分析,确定讲评方案。利用大数据的讲评报告讲评试卷,可以避免按题号顺序、无针对性的讲评,同一份试题根据不同班级的考情重点讲评部分题目,实现有错误归类、有针对性训练的个性化讲评,真正提高讲评课的效率。以下是某校某教师在五个班级采用不同的讲评方法得到的考试前后对比数据。

数据说明了在“互联网+”环境下物理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

下面,笔者以九年级某班月考数据为例,对个性化的试卷讲评报告三级指标进行解读。

一级指标—班级得分率,即班级在此题的得分率,班级得分率高于80%的表现为绿灯,此类题目公布答案即可,不用讲评;班级得分率在60%至80%的表现为黄灯,此类题目为需要讲评的题目;班级得分率低于60%的表现为红灯,此类题目为需要重点讲评的题目。如某班:1、2、3、4、5、6、7、8、9、10、12、13、15、23.1、25.2、25.3、25.4、26.2、26.3为绿灯,这些题公布答案即可,不用讲评;11、14、17、18、19、20、21、25.1、26.1、27.1、27.2、27.3、28题为黄灯,这些题为需要讲评的题目;16、22、23.2、24、26.4、27.4、29、30题为红灯,这些题为需要重点讲评的题目。

二级指标—班级与年级得分率差,即本班在该题的得分率与年级得分率的百分比之差,班级得分率低于年级得分率的题目为需要讲评的题目,如1、9、11、14、18、23.2、25.1、25.2、26.4、27.1、27.3题,班级得分率低于年级得分率,此时教师要分析原因,剖析教学的得失,结合一级指标进行讲解,这类题目即使在一级指标中显示为绿灯也要进行讲解。

三级指标—学生作答情况,即学生每道题目的作答情况。根据一、二级讲评指标确定了需要讲评的题目和需要重点讲评的题目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确定需要重点讲解哪一个选项、哪一部分,哪些地方无需费时讲解。例如选择题11题,一级指标—班级得分率为69.40%,二级指标—班级与年级得分率差为-6.60%,三级指标—答题情况是选A1人,选B34人,选C9人,选D5人,正确答案是B,该题只需讲解C、D选项。教师综合三级的指标进行错题分类剖析和变式训练,巩固和提高讲评课的效率。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中学课堂教学均衡化探索”(课题编号:2016JD05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雷艳(1982— ),女,苗族,广西资源人,大学本科学历,工程硕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物理课堂教学研究、大数据管理。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教学融合初中物理互联网+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