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020-10-20吕延超廖道龙陈贻诵云天海胡艳平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0年10期
关键词:瓜菜海南省海南

●吕延超 廖道龙 陈贻诵 云天海 胡艳平

(1.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2.海南润达现代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陵水571100)

光温条件良好是海南省的核心气候优势,为冬季瓜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条件[1]。根据2018年有关统计可知,海南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5.77万公顷,总产量达到56.677亿千克,年产值达到255.99亿元[1],在推动海南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过20余年的持续性探索,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成型,逐步彰显出高成本、高价格的特征,而置身于人口红利的发展环境下,加之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使海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前景受限,竞争压力愈发明显。

1 海南蔬菜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与总产量逐年攀升,亩产量及产值偏低。

通过2011年至2019年《海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见表1)的纵向对比可知,海南省蔬菜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均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减少的趋势,但总体保持稳定走势,年变化幅度维持在5%左右。2016年播种面积和产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26.78万公顷和57.98亿千克,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24.79%和31.04%,平均年增长量为3.76%。近几年播种面积逐年略有减少,年减少率为1.44%。

海南省蔬菜产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走势,在2019年达到最高值263.44亿元,较2010年增加了134.42%。其中在2011年、2012年和2016年年增长幅度较大,分别较前一年增加23.73%、40.43%和18.07%。蔬菜产值大幅度增加,主要是由于生产农资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导致的。

从单位产量来看,海南省蔬菜产量处于波动略有升高趋势,但增幅不大,整体产量偏低。海南省蔬菜产量从2010年的1 374.40kg/667m2上升至2019年的1 474.67kg/667m2,年增长率仅为0.79%,显然低于播种面积和产值的增加幅度。根据农业农村部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蔬菜产量基本稳定,维持在2 200~2 300kg。由此表明,海南省蔬菜单位产量依然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甚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幅度的差距,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

表1 2010~2019年海南省蔬菜生产情况

从蔬菜价格和亩产值来看,海南省蔬菜亩产值和单价仍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2010年667m2平均产值为3 392.36元,2019平均产值达到最高值6 842.47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8.72%。蔬菜平均单价蔬菜从2010的2.47元/kg上升至2019年的4.64元/kg;年平均增长率为7.76%,大体上与全国蔬菜平均价格增长趋势相当,且蔬菜价格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由于海南岛屿经济引起生产成本升高而形成的。海南蔬菜种植利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蔬菜生产布局东、西部多,中部偏少

海南省各市县蔬菜生产不平衡,总体表现为西部、东部地区多,中部地区少。这与各市县地形、灌溉条件以及种植习惯有很大关系。西部地区(澄迈、昌江、东方、临高、儋州、乐东)供应量最多,产量合计为26.196亿千克,占全省总产量的46.22%;东部市县(海口、琼海、三亚、文昌、万宁陵水)次之,总供应量为23.957亿千克,约占全省总产量的42.27%;中部地区(保亭县、白沙县、琼中县、五指山市、屯昌、定安)总供应量为4.653亿千克,约占全省总量的8.21%。其中澄迈县省以7.481亿千克的产量位列榜首,占比全省蔬菜供给量13.20%;其次为乐东县、海口、琼海市,产量分别为5.346亿千克、5.171亿千克、4.981亿千克,分别占全省蔬菜供给总量的9.43%、9.12%和8.79%。

2 海南冬季瓜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市场竞争压力剧增,蔬菜经济效益不稳定

一方面,随着全国蔬菜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北方设施大棚以及广东、广西、福建等南部省市地区等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海南省蔬菜供应时间,挤占蔬菜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自贸港的建设,海南农业也必将越来越全球化,近年来,与海南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东盟国家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海南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海南冬季北运瓜菜生产优势逐渐减弱,蔬菜产业已基本告别了“高收益”的时代,而且海南蔬菜价格波动较大,难以形成极具稳定性的产业效益,随时间的推移,生产风险表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在海南冬季瓜菜的效益影响因素中,以全国冬季气候状况最为典型,通过对冬季全国蔬菜批发指数的分析可知,若遇到冷冬等极端天气时,则会彰显出海南冬种瓜菜的市场价值,使其具有更高的价格,可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若全国以暖冬气候为主,将威胁到海南瓜菜的市场份额,经济效益有所降低,而其他具有交通运输优势的省份即可抢占先机,在蔬菜配送时效、运输成本方面都更具优势,鲜有客商愿意跨越琼州海峡进行收购,导致蔬菜产业时常出现利润低甚至亏本的现象。例如2011年儋州冬瓜、2014年乐东茄子、2015年东方的豇豆均暖冬等原因导致滞销;2018年豇豆、辣椒均出现价格低迷的情况,甚至低于采收成本,截至本文完成时,辣椒价格依然在0.5元/kg左右。

2.2 耕地质量下降,产品品质安全难以保证

对于优良的蔬菜用地,其利用率比较高,但没有做到用地和养地的有机结合,掠夺性经营的现象普遍发生。种植理念存在明显的偏差,高度局限在提升产量的层面,种植户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度较高,重施化肥,轻施甚至不施有机肥;再加上施肥和用药管理技术粗放(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可知,有高达80%的种植户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发展层面,以经验施肥的问题普遍存在,并未考虑到各肥料的作用机理,从而出现盲目施肥的行为,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药剂,用药的方式不当、频率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海南省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相较于全国蔬菜种植每亩化肥用量的平均水平而言,海南省在此方面的投入量明显更高,以2014年为例,则达到平均值的1.5倍,而农药用量甚至高达2倍。在如此极端的生产模式下,菜地发生明显的退化趋势,例如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幅可达到1.0%,沙化逐年严重;土壤pH值偏低(4.0~5.5),存在极为明显的酸化现象;土壤结构缺乏合理性,大范围的土壤板结现象相继出现;从而导致蔬菜稳产、增产难度大,尤其蔬菜品质安全难以保证,严重制约我省瓜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3 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费用占比高

蔬菜种植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在所有生产成本中,约有60%为劳动力成本。而在城镇化进程的浪潮下,农村青壮年逐步向城市迁移,其工作性质不再局限于务农,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愈发明显,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缺口扩大,用工成本逐步提高,导致蔬菜种植事业的发展严重受阻。海南省蔬菜种植依然以手工为主要方式,农业机械设备仅在小范围内取得应用,总体来看生产效率偏低。以耕整地环节为例,所用设备中以小型旋耕机的占比较大,仅有少部分生产基地使用到具有高强工作能力的大中型旋耕机。除此之外的播种、植保等多数工作都采取手工劳作方式。受劳动力紧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蔬菜市场价格易处于失控的状态,不利于生产端相关工作的开展。

2.4 运销信息网络不健全,产业生产风险大

冬季瓜菜种植成为海南省多数农村家庭的首选创收途径,但依然停留在分散种植的局面,农户对外界市场信息的感知较为迟钝,信息收集途径也相对较窄。往年蔬菜价格成为其判断市场需求的依据,由于未得到市场供求信息的支持,农户预测的蔬菜产销趋势难以准确贴合于实际情况,反馈至生产中则表现出盲目性的特点,“追涨杀跌”的现象普遍存在。蔬菜的销售模式过于传统,商贩上门收购的被动模式占据较大比重,农户的主动议价能力明显偏低,难以创造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此现象在暖冬年份更为明显,此时全国其他产区的同类瓜菜产量提高,海南省的瓜菜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被削弱,伴有运销亏本的问题,极大缩短了我省冬季北运瓜菜市场供应期。

2.5 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创新水平偏低

农业科技创新力量相对薄弱。一是蔬菜科技人员总量偏少,据统计,全省从事蔬菜研发的科技人员仅60余人,其中有30%科技人员同时兼顾其他作物研究,各个市县蔬菜推广人员不足5人,而且兼职其他业务,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服务三农对科技的需求;二是力量分散,农业科研、教学与推广队伍各行其是,各显其通,缺少联合攻关,协同作战能力,在同一部门中,各专业学科亦是如此。因此,海南省自主研发蔬菜品种和技术比率不高,受人员数量少、成本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基层蔬菜技术的推广进程迟缓,技术难以有效落实到基层农户群体。蔬菜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偏弱,农机农艺彼此独立发展的局面未得到扭转,针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不够成熟。

2.6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

海南蔬菜产业规模化程度低,知名龙头企业和品牌很少,驰名与强势的蔬菜品牌更为缺乏。现有的蔬菜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效应不足,不能跟周边的蔬菜企业、合作社及农户产生良好的互动,带动能力不足。

2.7 缺乏懂管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擅长种植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是目前海南蔬菜企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在很多蔬菜企业中,管理人员大多欠缺种植方面的技术,而从事技术的人员又不熟悉管理。蔬菜基地雇佣的工人多为当地土地流转的农户或附近村庄的农户,普遍缺乏专业化的企业综合素养,又普遍老龄化,且会因兼职造成其劳作时间不固定。虽然蔬菜企业最近几年硬件设施水平有所提升,但其管理水平还是相对薄弱,造成整个企业管理效能普遍低下,生产效益不是很稳定。

3 提升海南省瓜菜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3.1 优化蔬菜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精品蔬菜品种

鉴于全国农产品总量逐步增加的市场特点,海南必须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充分发挥冬春季充足光温条件优势;减少对光温条件适应强,竞争优势不明显的蔬菜品种,大力发展光温条件要求高,区位优势明显的蔬菜品种,适当减少辣椒、茄子、黄瓜品种,大力推广圣女果、豇豆、苦瓜、甜瓜等瓜菜品种。面对消费者对蔬菜高端市场需求扩大的趋势,海南蔬菜科技人员应利用海南作为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政策优势,充分发掘世界热区种质资源,加强对高端品种和特色蔬菜品种的选育,积极引导具有高品质特性的蔬菜品种,打造出独特蔬菜品种的市场竞争优势,精准锁定客户群体,为之提供营养类蔬菜等高品质产品。此外,蔬菜种植业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因此可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产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3.2 构建瓜菜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台,增强瓜菜竞争力

价格不是优势,海南唯一的优势在于质量。因此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在蔬菜质量安全方面下真功夫,向高品质、高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积极推陈出新,向市场提供高端农产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以现阶段的生产状况为立足点,制定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规程,使各项工作都能够依据规范高效开展。创建瓜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大范围推动瓜菜质量认证工作,开辟出品牌化经营的发展新思路,兼并实行优惠政策、行政措施等相应手段,打造一批具有标杆作用的龙头企业,引导行业内其他小规模种植活动的开展,最终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3.3 推动机械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经济适用的机械装备是实现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基础[2]。政府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高度注重蔬菜机械化的发展模式,推出相适应的策略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创建专项生产经费,为蔬菜生产机械化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逐步突破人才短缺、设备配套不到位的局限性。强化人才战略,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扩宽蔬菜机械化发展的覆盖面,使其具有常态化发展的特征。以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科研单位为代表的多方主体应创建高效的沟通策略,以便信息的高效传输,形成工作合力,为农机装备的研发助力。贯彻“逐个突破、稳中求进”的发展策略,应集中多方面的资源以便优先开展大宗蔬菜机械的研发工作,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尽早达成生产全流程机械化的目标,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蔬菜种植的标准化水平。建立基本蔬菜品种生产者价格补偿机制为抓手,稳定菜园子、保障“菜篮子”,提升基本蔬菜品种均衡供应水平。

3.4 加强瓜菜产销信息对接,拓宽销售渠道

加强以逆向统筹全产业链经营为主要途径的产销信息服务,扭转目前广大菜农由于信息不对称而盲目跟着市场价格跑的被动局面。通过大数据的引入,帮助农户扩宽市场信息获取途径,以便更为全面地掌握全国的瓜菜产销信息,创建以海南地区为主体的农产品经济信息系统,逐步发展产地交易市场,以便产销活动可紧密衔接。依据所得的信息创建蔬菜产量预测模型,获取产地销量信息,将其与市场需求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合理组织种植工作,保证种植品种可满足市场需求,并合理规划种植面积,以免出现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扩大生产的行为,更为可行的是采取市场生产型的发展模式。持续推动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的发展,落实“农校对接”等多方面的流通工作,以地区为单位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尤为关键的是发挥出农产品种植大户的带动性作用,引导其参与到农产品展销活动中,扩宽农产品促销渠道。此外,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应改变以往农户独立发展的模式,积极向“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向发展。

3.5 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发展规模化经济

一是合理运行土地流转制度,充分发挥出农村土地的生产作用,加大扶持培育蔬菜生产经营的大型龙头企业的力度,从政策、资金两个层面切入,做到“双管齐下”,确保蔬菜产业具有高度的集约化水平。二是发挥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此,需给予此类企业足够的支持,帮助其创建成熟的发展模式,例如配套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提高其硬件能力。三是提升其带动能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中小型企业协同发展,从管理、机制、薪酬与股份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充分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比如可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

3.6 增加专业培训力度,注重管理标准化建设

在现代化的蔬菜生产模式下,蔬菜生产单位应严格把关产品质量要求,并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化培训,尤为关键的是做好员工职业素养的培训工作。一是强化准入资质,参与蔬菜产业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鼓励蔬菜企业和蔬菜专业合作社定期开展蔬菜生产的专业化培训教育。二是积极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对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均加强技术规范与质量监控。三是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培育出农村蔬菜种植领头人为地方蔬菜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3.7 积极与农业院校对接,订单培养人才

蔬菜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但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与企业需求相脱节,“订单培育”模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3]。海南农业高校应根据蔬菜企业的人才需要来培育人才。一是应鼓励海南农业高校积极吸收退伍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等进入校园或定期进行农技培训课程,教授他们蔬菜相关的种植栽培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商物流和品牌维护等相关知识与技能[4]。二是蔬菜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向与之对接的农业院校下订单定向的培养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双赢的。

猜你喜欢

瓜菜海南省海南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海南省北门江中下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应用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怀念海南
菜农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在禀赋优势与扬长避短上“合围”——海南热带瓜菜产业赢取市场竞争力的建议
保障产销一条龙才不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