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视域:《浮生六记》养生观解读

2020-10-19张晓丹李吴蔚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

张晓丹 李吴蔚

摘要:健康是民族长生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养生文化就成为一个新命题。因此,发扬传统养生文化的优势,引导人民健康认识,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意义重大。

关键词:传播视域:《浮生六记》:养生观:价值展现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养生文化底蕴,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养生文化体系。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发掘到养生文化的记叙与研究。《浮生六记》以沈复与芸娘夫妇生活为主线,叙述二人平凡而充满情趣的生活轶事。其后,随着该书广泛流传,

《浮生六记》中对于中国古老的养生文化多有涉及,那种相偕相随、布衣蔬食的健康生活对很多人产生了影响。

一、《浮生六记》养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源远流长,至清代已臻化境。作为养生理论趋于成熟的一个阶段,清代养生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与发展,这与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重视养生密切相关。统治阶级如此,普通民众自然也会效仿上层,养生风气风靡全社会。

养生理念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形成全民养生氛围,大量养生文献资料与养生专著层出不穷,例如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曹庭栋《老老恒言》、袁长玲《养生三要》等。同时,在其他类文献中涉及养生内容的文字屡见不鲜,如李渔《闲情偶寄》、沈复的《浮生六记》等等,这些文字内容作为清代养生的理论基础,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浮生六记》养生观的传播

1.养心观念的传播,契合了封建时代儒学组织传播的需求

追求长生是清代养生的一个主要诉求,因此他们在追求身强体健时,更加强调对于心理的内在调养,即“修身养性”。所谓“修身”就是养身,保持身体各部分机能正常;所谓“养性”就是养心,即调养心性,实现个人的心理健康。

人大言,我小语。人多烦,我少记。人悖怖,我不怒。澹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浮生六记》这一段文字揭示出对养生必养心的解读:要达到“清净明了”的境界,需要形成一种凡事淡然处之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作者继承前人旷达、乐观的思想,将“清净明了”理念融入面对困境的态度中。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必愁闷,需要在“郁郁”之中,找寻到希望,将人生中的诸多苦楚视为历练。上述种种都表明,《浮生六记》将养心作为其养生观的大前提:

乐即是苦,苦即是乐,带些不足,安知非福?举家事事如意,一身件件自在,热光景即是冷消息。圣贤不能免厄,仙佛不能免劫。厄以铸圣贤,劫以炼仙佛也。

《浮生六记》文献中多次引用并體现儒学养生观,如宋代邵雍《林下五吟》、孔子的“乐在其中”等,可见其养心观深受儒学影响。清代是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阶段,也是儒学传播的繁荣时期。

在清王朝文化政策的影响下,清代儒学与书院的发展走向成熟并呈现“制度化”“官学化”趋势。学者通过书院这种组织传播的方式宣扬儒学思想,其传播效果几乎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儒学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儒学的演变和发展,对当时民风民俗也产生重要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兴盛。

从传播目的来看,其旨在宣扬正向、健康的养生理念;就传播效果而言,其传播丰富清代养身文化的发展,同时对人们养生观的转变产生深刻影响。由此可见,儒学的传播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浮生六记》养心观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学的传播殊途同归。

1.养身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彰显人际传播特征

《浮生六记》将养身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养身对养生的重要意义:

菜根粗粝,但食之甘美,即胜于珍错也。

首先,《浮生六记》重视饮食均衡,批判暴殄天物的浪费行为,提倡养成“宁节毋多”的良好饮食习惯。将“甘脆肥脓”视作“腐肠之药”,以“素不贪屠门之嚼,食物素从省俭”为追求,并提出合理的营养观:只要每日摄取食物的种类齐全,配比均衡得当,即使是粗茶淡饭,只要“食之甘美”,也会对人体起到相当大的调养作用,使人保持活力,形成健康的体魄。

睡眠也是其养生观的重要体现。睡眠养生关键不在于睡眠的时长,而在于睡眠质量,即使是片刻高质量的睡眠,也能够使人精神焕发,起到养生的作用。

眠亦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片刻,亦足摄生也。

文中引用蔡元定“先睡心,后睡眼”的睡眠之法、“病龙眠”“寒猿眠”“龟鹤眠”三种睡姿,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提高睡眠质量应注重睡姿、心理状态等要素,以此来强调睡眠的重要性。

然睡亦有诀,孙真人云:“能息心,自瞑目。”蔡西山云:“先睡心,后睡眼。”

病龙眠,屈其膝也;寒猿眠,抱其膝也;龟鹤眠,踵其膝也

除饮食与睡眠外,《浮生六记》还提出通过读书、太极拳、日常起居等方面关注养生,真正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中。

其养生观形成过程中,充分彰显了人际传播的特征。“嗣以淡安、揖山两昆季之劝”“益州老人曾言”等表述表明,《浮生六记》养生观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人际传播获取的。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作为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的过程。在交往中,作者与他人建立起有效会协作关系,借助和谐人际关系,既满足芸娘逝世后寻求心理压抑释放的精神需求,又获取了“静坐数息”调息之法、“心如明镜”养心之法等养生方式,并与自己的感悟融会贯通,形成个人独到的理解,对后人的养生行为具有借鉴意义。

3.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推行身心并重养生观

媒介是文学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传输文学语言的物质通道,读者必须要通过一定物质载体来接受文学作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浮生六记》以内容真实、文风典雅受读者青睐,其身心并重的养生理念也经由这一传播载体,得到了广泛流传。大众传播媒介虽在清代未被定义,但借助书本这一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也对现代养生理论的传播带来启示。

在清代,疾病对人们的影响巨大,常被冠以灾祸、妖魔的称号,因此人们常将祛除疾病的过程同宗教、鬼怪、巫术等神秘力量联系。《浮生六记》提出较为完整的养生理念,强调身心并重对养生的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推动了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

养身之道,一在慎嗜欲,一在慎饮食,一在慎忿怒,一在慎寒暑,一在慎思索,一在慎烦劳。有一于此,足以致病。安得不时时谨慎耶!

上述文字指出养生者需要内外兼修、身心并重。在内能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在外注重饮食健康、预防寒暑,内外结合提升生命的质量,真正实现达生延命,与道为久。

《浮生六记》强调养心与养身二者均不可忽视,养心与养身的结合是实现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同时,其将养生的重点放在生命的质量上,而不是单纯关注寿命的长短,使人们的养生行为更加理性,更加切合实际:只要采取妥当的养生行为,就可以真正发挥养生应有的作用。

三、《浮生六记》养生观传播的价值展现

1.进一步深化公众对养生的认知

我国的养生理念虽一直以来都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但公众普遍认为养生知识隶属于医学领域,且养生理论本身存在晦涩难懂,涵盖范围广泛,难于掌握等特点。因此,公众在接受与运用养生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养生的认知较为范范,仅停留在身体健康层面。五行说提出“生可乘侮、亢害承制”的变化规律,阐明人应当达成与社会、自然以及身心的统一。《浮生六记》养生观则在此基础上推进,不单强调疾病的预防,更注重整体的和谐,使受众对养生知识与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

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健康作为亘古不变的话题,心理健康应纳入其中,这是衡量一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养生的真正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使身心健康兼具。而如今社會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就业压力的激增,大部分人处于亚健康身体状态。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与引发亚健康的外因与内因,二者共同决定人体的健康状况。公众可以充分利用《浮生六记》中的饮食“省俭”、“破诸妄想”、“清净明了”等方法,调整处理好养身与养生之间多方位的关系,使机体保持积极向上状态。加强身体各项机能调养,从而摆脱身体亚健康状态、降低各类疾病发病率。

2.对现代养生理论传播产生启示

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虽使养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由于传播形式相对单一,传播行为的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传播效果与影响力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现代养生理论的传播应以内容为基础,结合现代养生发展趋势及公众需求进行规划。

(1)细化受众群体,进行分众化传播

受众需要与受众满足是大众媒介一切传播的动机和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此观点在新的传播生态下同样受用,媒介划分受众的标准,影响着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处理。城乡地区、教育水平、年龄阶段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公众对养生知识的接受能力。分众化传播依据不同群体的特征,制定不同的传播内容,不能将单一传播方案适用于所有养生者。分众化传播目的不是分级,而是满足受众多元化养生需求,为更好地实现养生的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养生氛围。

(2)借助短视频传播养生理论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视频形式,凭借其制作简单、成本较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与文字相比,短视频能够更直接、快速的唤起受众情感,更能够满足受众“懒”的需求。短视频App占据手机应用市场下载量前列并拥有基数庞大的粉丝群体。借助此优势,传播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巨大传播效果,也能够通过评论、私信功能使获取受众反馈,并作出相应调整,以产出更优质的内容。

在“抖音”App的搜索功能中输入“养生”,屏幕会显示数万项养生内容。规模巨大的信息内容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养生选择,同时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降低了专业养生知识的晦涩感,弥补其传播效果的不足,使知识水平较低的受众也能无障碍地接受养生知识的传播。短视频的观看方式,不占用受众过多的时间,贴合受众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的阅读习惯,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随性地获取养生内容。

(3)媒体联动强化传播效能

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下,受众常处于被动的境地。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逐渐弱化。挑战面前,传统媒体纷纷作出改变,媒体融合传播日益成为变革趋势。如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在播出时,医学专家与主持人通过不同医疗主题传播养生知识,录制现场还会和观众进行互动,节目氛围幽默。除每周四晚与电视播送外,《我是大医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进行传播。以其微信公众号为例,就包含往期视频、内容精编等模块,不仅能够再度收看,还多了其他功能性选项。媒体联动传播的方式,有益补充了传统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让公众能够融入养生知识传播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并及时反馈。此外,新媒体平台的应用,逐步拓展了公众接受养生知识的渠道,使得养生知识传播效果大幅提升,推动我国养生文化向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

(4)拓展养生理论日常潜传播影响力

潜传播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迄今为止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根据字面含义,可将其理解为:通过特定方式进行的非公开信息传播过程。-s-不同于显性传播,潜传播的传播过程隐秘,传播者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输出信息,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逐步接受和认同信息内容。养生文化的缩影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公益广告、公众人物的养生行为,又如文学作品、文化典籍等,都会对公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播者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不断挖掘生活中的养生文化,利用多种方式形成养生的潜传播,积极拓展养生理论影响力。潜传播的方式易于使公众自觉形成养生意识,并将自己的认知应用于生活之中,从而推动社会养生氛围变化。

(5)规范传播者的传播行为

融媒体时代传播准入门槛降低,人人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这种变化丰富了信息内容,也加剧了传播风险。养生内容的数量增多,但其科学性、真伪性都较难得以保证。同时,我国尚未出台与医疗养生理论科普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部分传播者将养生作用夸大。这种“神化”的行为,违背了养生的真正初衷,严重阻碍了养生文化的发展。为避免对养生理论传播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相关职能部门要规范中医养生理论传播,加强养生理论传播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坚决杜绝虚假养生理论传播的现象,为公众搭建高效的养生理论传播平台,不断提升养生理论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浅析《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可爱”之处
略论《浮生六记》中两性关系的现实意义
《浮生六记》中的文人精神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
从刘宓庆的风格标记体系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浮生六记》
烟花易冷,刹那芳华
《红线》与《浮生六记》的互文性解读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浮生六记》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