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复设伏:八路军用奇兵大败日军

2020-10-16

文史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徐海东刘伯承八路军

自古以来,“重复用兵”为兵家之大忌,这也成了历史上诸多将帅的定式用兵原则,鲜有打破。但是,万事皆有例外。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两支部队就曾分别违反军事惯例,重复设伏,并取得了辉煌胜利,打得日本侵略军狼狈不堪。

刘伯承的妙算:七亘村重复伏击

1937年10月,为支援国民党军在娘子关抗日前线作战,刘伯承师长率领八路军129师先头部队进抵山西省平定地区,准备侧击西进迂回的日军,以缓解娘子关前线的压力。当时,位于娘子关一线右翼的石门由于地处山西和河北交界处,是国民党军防守的一处薄弱环节,为此,刘伯承曾多次提醒国民党军有关部队,但他的预警还是被忽略了,最终日军果然轻松占领了石门。

作为补救措施,刘伯承派出陈赓386旅的771团抢占七亘村,准备在此阻击从石门方向开来的日军。我军虽然料到了可能与日军遭遇,但在执行中还是出了纰漏。22日,771团到达该村后,由于预先指定的阵地石质坚硬,难以构筑工事,因此该团直接利用了国民党军原先在此构筑的遗留工事。由于情报渠道不畅,该团未能及时掌握日军已占领石门的情况,但日军却通过地面和空中侦察获得了771团的位置。入夜,日军第20师团1个联队和200多名骑兵抄小路奔袭而来,其中一部偷袭了驻扎在七亘村的771团,该团伤亡30余人,一度与师部失去联络。

隔两日,刘伯承亲自带着参谋、政工人员及警卫班共30余人到七亘村南三郎庙一带察看地形,寻找失联部队,却被七亘村的地形吸引住了:七亘村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峡谷陡峭,道路崎岖。而且该村正位于石门到平定的必经之路上,此路在七亘村东被断崖所阻,只能从山腰绕过,而山腰上的路则是在陡壁上开凿而成,十分险峻,正是打伏击的理想之地。于是,刘伯承决定在这里打上一仗,一报前日之仇。

10月25日,刘伯承获悉日军第20师团迂回部队正向平定前进,其辎重及警戒部队千余人在距七亘村约10公里的测鱼镇宿营,预计第二天将经过七亘村前往平定。战机突至,刘伯承将伏击的任务交给了386旅,旅长陈赓派出了772团副团长王近山率该团刚赶到的3营及特务连一个排进行设伏。来到七亘村后,王近山根据地形,决定将部队埋伏在甲南峪附近,这里南北均是高山耸立,而东西方向地形复杂,大路都掩没在10米上下的土坎下面或深沟之内,道路两旁杂草丛生,灌木葱郁。我军将主阵地设在距道路四五十米的土坎上,这里长满杂草,便于部队隐蔽,机枪阵地则设置在了距道路300米的一处制高点上,居高控制地形。

抗战时期,正在行军的八路军队伍

26日一大早,772团的伏击部队便全部进入了阵地,约9时许,从测鱼镇开来的日军300余人的辎重部队和200余人的护卫部队陆续进入伏击圈。待其先头掩护部队通过后,八路军伏击部队突然向其后续的辎重部队发起攻击,一时枪林弹雨,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一片慌乱。由于地形得当,八路军火力得到极大发挥,甚至手榴弹直接垂直丢下去都有战果。在一片慌乱中,部分慌不择路的日军甚至被直接挤下了悬崖,而日军前后掩护部队,也受火力所阻,未能发挥作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残余日军彻底绝望,丢下300多具尸体、300多匹骡马和全部物资逃回了测鱼镇,772团则仅以伤亡10余人的较小代价获得了大量战利品,还缴获两份宝贵的华北、山西军用地图。战斗结束后,我军400多名战士和闻讯赶来的周边群众,用了整整一天一夜的功夫才把战利品搬完。

取得这次伏击战的胜利后,刘伯承仔细分析了日军下一步企图,认为日军侵占华北以来,作战一直比较顺利,目空一切,不会在意小的损失;而且当前日军正向平定进犯,急需军用物资,必会再次设法前送,否则前方进攻之敌将会断供,地形险要的七亘村依然是其无法绕过的必经之路。此外,狂妄的日军绝对不会想到八路军敢于在相同的地点再打一次相同的伏击战,因此决定再次在七亘村设伏。

27日,测鱼镇之敌一面派出部队在七亘村附近收敛尸体,一面调整力量准备继续西进。为了使日军放松警惕,刘伯承专门命令772团佯装败退,给敌人造成了八路军已被驱离的错觉,其实当天晚上772团趁夜又返回原地设伏。

28日上午,日军果然再次从测鱼镇出动,这回他们明显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掩护部队成倍增加,达400多人,其中100余名骑兵,辎重部队则略少于第一次。11时进入七亘村前,日军先头部队进行了严密的搜索,并以炮火猛轰村内外可疑地点,而772团设伏部队纪律严格,全体官兵趴在阵地上纹丝不动,并未因此暴露。确认“安全”后,日军先头的骑兵部队很快通过了村子,但当后续的辎重部队进入后,却再次遭到了八路军的伏击,被迅速切为两段,队形大乱,又一次重演了被伏击的悲剧。不过,由于雨天路滑,772团另一支增援部队未能及时赶到,这股敌人才未被全歼,使其一部逃至了平定,一部退回了测鱼镇。第二次伏击虽然战果不如首次,但也击毙日军百余名,缴获骡马几十匹,起到了牵制敌人的作用,使困在旧关以南的国民党曾万钟部1000余人得以从敌包围中被解救出来。

徐海东的巧战:町店两打日军

1938年6月底,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经历多次失败后,逐渐转入更加灵活的作战方式。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员卫立煌准备向占领山西侯马的日军发起反击,希望得到八路军的支援。

6月30日,为了配合国民党卫立煌部第14集团军在侯马地区的作战,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接到命令,在阳城一带阻击支援侯马的日军。作为我军优秀指挥员,徐海东与黄克诚将伏击地点选在町店村附近。町店位于晋城至侯马之群山中,村之南北岭靠岭,晋侯公路穿村而过,是日军援军必经之地,而以町店为中心的芦苇河谷,则是日军行军路线的咽喉所在。

7月1日,徐海东与黄克诚带着687团、688团等部队,急行军来到町店,与当地的地方部队汇合。在作战会议上,徐海东等人吸取了平型关战役的经验教训,决定要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让伏击部队靠近日军,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

7月2日下午,徐海东接到情报,日军已经占领阳城县城,屠杀平民600余人,先头部队即将进入义城、町店,前来进犯的是日军第108师团第25旅团的工藤联队。7月3日一大早,搭乘50余辆汽车的日军步兵外加一队骑兵,大摇大摆地由晋城出发西犯。10时许,其先头部队到达上、下黄岩,主力进至町店附近休息。毫无警惕的日军并不知道,就在他们周围100多米的地方,竟埋伏着上千名八路军。由于过于大意,也因为天气炎热,大部分日军走到町店就停下来休息,骑兵也大多下了马,许多日军甚至脱掉衣服跳进村边的芦苇河里洗澡。眼见日军人疲马乏,毫无戒备,徐海东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埋伏已久的八路军官兵猛扑敌人,日军一下子被打蒙了,连枪都来不及拿,顿时混乱,纷纷逃向芦苇河南岸。待八路军尾追到河边,部分缓过神来的日军开始组织反扑,双方就此展开激战。

八路军勇猛冲杀,连续击退日军多次反扑后,撤回进攻出发阵地稍作整顿,然后发起了总攻击,将日军压迫到河对岸。最惨的是在河里洗澡的日军,大多光着身子刚爬上岸就被八路军战士用刺刀、梭镖刺死,往河里跑则成了活靶子被撂倒。日军军官企图收拢部队突围,但徐海东没有给他们机会,早已在其退路上设兵埋伏。15时许,由周店西援的日军向八路军687团3营阵地发起猛攻,3营坚守阵地,连续击退日军数次攻击。18时许,沁水日军一部增援町店,我军予日军以杀伤后,于20时许撤出战斗。此次伏击战,共歼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20余辆,迟滞了日军的增援行动,配合了国民党军在侯马地区的作战。

当晚,久经战阵的徐海东判断,敌人吃了亏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必然要组织疯狂的反扑。于是,他安排部队虚张声势,立即向北撤退,造成八路军打了胜仗后急于撤离战场的态势,用以迷惑敌人。与此同时,部署一个团的兵力继续在町店附近隐蔽待命,准备阻击前来报复的敌人。

抗战时期的徐海东

4日上午9时,日军派出500多名骑兵,渡河向町店猛扑,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八路军会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11时,我军向再次进入伏击圈的日军发起攻击,在机枪与手榴弹的猛攻下,日军骑兵伤亡惨重,活着的拼命往东突围,以求与援军汇合。但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也出现了失误,即过早向日军发起冲锋,导致出现较大伤亡。日军援军赶到后,八路军为避免损失,主动撤出了战斗。敌人也不敢追击,带着伤兵逃回晋城。

町店两次设伏均取得了胜利,前后共击毙日军800余人,打伤200余人,俘虏4人,缴获轻重机枪38挺、步枪900余支、掷弹筒100多具、炮33门、战马130余匹,还有其他一些物资。我军则付出了伤亡300余人的代价。此战成功迟滞了日军增援晋南的作战计划,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振奋民族精神、提振战斗士气、巩固统一战线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华日报》和国民党中央社对此役都予以报道,其军事成就与战略意义被写进后来的《军事大辞典》《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文献。17年后,从这场战斗中走出的14名八路军指挥员均荣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军序列。

猜你喜欢

徐海东刘伯承八路军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徐海东卖羊当路费去武昌
脑壳落了都不怕
脑壳落了都不怕
脑壳落了都不怕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四条腿”将军
八路军风采录
大将徐海东“吹牛皮”引出的故事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