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宠溺吞噬孩子的心灵

2020-10-15嵇振颉

杂文选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提款机女儿母亲

嵇振颉

和妻子离婚后,十多年来一位父亲独自抚养女儿,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原以为含辛茹苦会换来女儿孝顺懂事,没想到迎接他的是被拉黑和背弃。为女儿留学存下的三百万元,却被女儿在加拿大肆意挥霍。这位寒心的父亲,希望通过微博、微信规劝孩子回头。结果女儿不但不知悔改,还将全家亲友拉黑。无奈之下,他只能在网上公开曝光。

曝光,除了引来路人围观,引来正反双方观点较量,对于这个被伤透心的父亲,于事无补。这是一场双输的较量,即便女儿回来也无法缝合内心创伤。

天下的父母终究是爱孩子的,哪怕刀子往自己胸口插进去,也愿意选择妥协和宽容。就像这位父亲,最终心灰意冷地删除所有微博,承认自己对女儿太溺爱,承认自己是个失败的父亲,表示“就当没生过这个女儿,事情到此为止”。微博的简介最让人触目惊心:“把她寵大了,就把我甩开了,这样的女儿太让我寒心了。”

这就是中国式的父母,宁愿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宠溺换来这样的结果,发人深省。

一位邻居母亲的女儿,就是这种“丫头命、公主心”的人。这位母亲身体一向不好,四十五岁时办理了内退手续,她的老公做小区保安。一家人收入微薄,供养一个读高中的女儿,很不易。就是这个女儿,偏偏不愿意过寒门生活,买东西只选贵的。每周要吃一次西餐,衣服、鞋子至少是近千元的档次。为了女儿,这位母亲不得不拖着随时会晕倒的身体,去赶最早一班的地铁。那趟车,开往离家几十公里远的郊区某大学城。

终于有一天,这位母亲晕倒在上班的途中。被人送到医院,女儿过来探视几分钟就离开了。她还宽慰家人,女儿学习忙,不值得在医院过多耽搁时间。就是变成这副模样,她还是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可是如此不计回报的付出,女儿并没有记在心里。

女儿读大学后很少回家,和父母的交流很少。后来才知道,她交了一个男朋友,那个男孩条件不好,两人交往的开销都是女儿承担的。等到东窗事发,这位母亲才知道女儿背着她透支信用卡五十万元。面对这个无底洞般的天文数字,她再次晕了过去。

“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这句话似乎大行其道。情况真是如此吗?尤其是前半句,女孩该不该富养?很多人就把富养理解歪了。富养,不等于娇惯、溺爱。娇惯和溺爱,只会滋生败家女或拜金女。

人的一生,难免会经历各种磕磕绊绊。过惯丰裕生活的女孩,如同高速运行的列车,遇到障碍时难以刹车,会很难适应需要艰苦打拼的生活。这样的富养,反倒害了她们。

爱孩子本身没错,错在如何表达爱的方式上。方式错了,你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就是毒药。

就像那位父亲,以为满足女儿全部要求,就是尽到自己做父亲的责任。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做幼儿教育的创业者,他给这类父亲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提款机父亲”。这些父亲的头脑中,爱孩子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至于孩子其他的需求则置之不理。于是,他们变身一台二十四小时提款机,不间断地吐钞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娇惯、宠溺的结果,会让儿女变得迷茫,在人格上存在缺失。因为父母已经包办一切、创造丰厚的物质条件,他们会心安理得地享用,丧失奋斗的斗志。于是就出现吊诡的情形:一边是父母辛苦赚钱,对自己过分苛刻,连买一瓶饮料解渴都要犹豫很久。而在另一边,孩子花钱如流水,手拿“苹果”、全身名牌、出入高档消费场所,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

有人会同情这样的父母,送上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叹息。更有人会指责这样的子女没良心,不懂得感恩,不能体谅父母赚钱谋生的艰辛。然而造成这样的局面,责任还是在父母身上。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抚育一个孩子,除了物质上的抚养,精神层面的呵护更为重要。“提款机父亲”,还有很多以为只要给孩子良好物质条件的父母,往往就忽视精神层面的呵护和富养。要做到这一点,精神层面的陪伴和沟通是最重要的。不要以为满足了物质需求,就是孩子需求的全部。一旦某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必然会在某个时刻、以某种极端的方式释放出来。那位父亲和母亲,就遇到这种极端的释放。

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可以不成为极少数最优秀的人,但可以成为一个能够幸福生活、懂得感恩的人。相较于成为精英,后面那种人才是家庭教育应该指向的目标。

正如二十岁的广西女孩陈春林到华中师范大学报到时,还带着行动不便的父亲。父亲曾经提出留在家乡的福利院,陈春林却坚定地说,不管自己走到哪里都会带上爸爸,尤其是那句“爸爸在,家就在”,让我心中的涟漪久久不能平静。这位行动不便的父亲,肯定不能给予女儿最好的物质条件。但他在精神上给予女儿的关心,让他在女儿成年后收获这份孝心。

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就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的家庭氛围,或许就如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概念:“足够好的养育。”对一个孩子来说,“足够好的养育”就是养育者给予孩子的爱和规则,不会过度,也不会缺失。在对孩子付出爱的同时,培养他的责任心,不让索取成为一种心安理得思维。要做到这点,需要父母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在陪伴的过程中与子女充分地沟通。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小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三观。

总而言之,宠溺绝非爱的正确表达,不要等到子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对待你,才意识到当初教育方式的缺陷。

【原载《做人与处世》】

插图 / 宠溺孩子 / 佚 名

猜你喜欢

提款机女儿母亲
和女儿的日常
给母亲的信
健身器械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