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对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临床价值

2020-10-15沈阳市第二中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11010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7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微创

沈阳市第二中医院神经外科 (辽宁 沈阳 110101)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7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被归类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组(观察组):44例患者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方案治疗;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组(对照组):43例患者采取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方案治疗。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NFDS评分及预后效果。结果: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方案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优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方案,具有明显优势,P<0.05。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方案患者手术1周及1个月后的NFDS评分小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方案,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方案治疗患者的效果确切,对比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NFDS评分及预后效果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神经科多发性疾病有很多,高血压性脑出血属较为普遍的一种。高血压性脑出血在脑血管疾病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在各类的脑卒中疾病中致残率、致死率都居高不下,手术后存活的患者也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后遗症[1]。临床上通常采取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清除患者的占位效应及血肿,使患者的颅内压下降,对受损的神经元进行有效修复,进而预防病理性损伤,为了患者更好的预后[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回顾性的分析了其中的87例患者资料。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被归类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组(对照组):43例患者采取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方案治疗,男22例,女21例,年龄21~69岁,平均(49.12±1.91)岁,病程1~9d,平均(4.6±1.61)d,体重61~79kg,平均(71.06±1.54)kg;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组(观察组):44例患者采取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方案治疗,男22例,女22例,年龄20~70岁,平均(49.84±2.07)岁,病程3~11d,平均(4.89±2.13)d,体重60~80kg,平均(70.46±1.62)kg。在组间数据中未观察到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组(对照组):对该组患者进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切口,切口处为头部靠近血肿,并呈现马蹄状,手术中注意避开患者的脑功能区以及大血管,置入穿刺针,取出患者血肿,在切开患者的脑皮质,清除患者各方向的血肿并止血在显微镜下,最终置入引流管并进行手术收尾。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组(观察组):对该组患者进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手术中患者取仰卧位,将其头颅固定利用CT,清除脑内血肿在神经内镜下,检查后导出CT片数据并计算血肿量,并测量患者的穿刺具体位置、角度及深度等。在非功能区切口长度为2.5cm处穿刺,铣下患者的骨瓣,在整个过程中避免损伤皮质血管。根据之前计算好的方向与角度将神经内镜插入患者颅内,抽吸血肿,建立手术通道,清除干净患者的脑血血肿,止血,完成手术。手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设置引流管,缝合硬膜在透明套筒取出后,手术后使用CT来检查患者的颅脑。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记录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以及重症(ICU)监护时间。并对患者手术1周以及1个月后的NFDS评分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最新版SPSS19.0软件临床研究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相关指标、NFDS评分及预后效果的对比。用于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s),用于组间比较的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后比较,总结并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以及重症(ICU)监护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研究结果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images/BZ_103_178_2623_2268_2780.png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h) 血肿清除率(%) 术中出血量(mL) 重症(ICU)监护时间(d)观察组 44 1.35±0.67 92.45±5.37 41.56±14.87 6.12±1.49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1周及手术1个月后NFDS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1周及手术1个月后的NFDS评分分别为(26.33±4.42)分,(19.15±3.33)分均低于对照组(31.34±3.97)分和(28.90±4.31)分,且观察组患者手术一个月后的NFDS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该研究的数据有差异(P<0.05)。

3.讨论

患者一旦患有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容易出现较多的生理病理变化,使患者的脑细胞受到继发性或原发性损伤[3]。对患者产生的原发性损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患者的血肿出现在占位效应上;②患者的颅内压升高;③患者脑组织受到压迫;④患者还会引发脑疝,严重者死亡。临床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能够缓解患者的占位效应,清除血肿,使患者的颅内压下降,达到缓解患者的继发性损伤,但是患者的预后却没有任何的保障[4]。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具有很多优点,能够将穿刺血肿的引流术穿刺血肿的引流术与骨瓣开颅的血肿清除术联合应用,主要患者为脑出血患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微侵袭神外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神经内镜技术在第三脑室的造瘘、清除患者脑内的血肿、切除粘连部分以及放置导管在脑室等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神经内镜的特点是手术视野广,患者的病灶、血肿死角以及深部结构能完全呈现在神经内镜中,对于临床医师更快、更准确的手术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着较深的影响,但是关于手术后的长期效果该研究未进行深入探讨,存在一些不足,在此处有待改进。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