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新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思考

2020-10-13王碧艳林艳芝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特色院校

王碧艳,林艳芝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当前,我国的卫生发展模式已经从重视医疗向医疗与预防并重改变。基于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等基本国情,发展健康服务与管理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据此,2016 年教育部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20410T),全国各地高校纷纷申办与探索实践。然而,该专业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鉴和复制,专业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医学院校开办“健康服务与管理”的特色学科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存在一定的困境,不利于人才培养发展。本文重点梳理我国医学院校新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现状,并探究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从而为高等院校专业建设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医学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1开办院校及招生规模 截至2019年,全国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共86 所,其中大部分为医学(包括医药、中医药)背景院校,其他学校类型多为理工类、体育类及综合类;在学生规模上,有学者统计发现,截至2018 年底全国共培养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生5 388 人,其中医学院校约占70%,详见表1。调查发现,尽管部分医学院校已获得开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资格,但仍有部分学校尚未进行招生,仍处于一定的准备阶段。事实上,医学院校具有开办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先天优势,他们具有丰富的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设施,若能对其特色优势充分加以利用,其培养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质量将显著提高。

1.2培养目标设定 大部分医学院校对于该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主要依托国家或省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基本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或复合型专业人才,对人才培养重点突出健康管理方向,需要综合掌握医药卫生专业知识,以及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和技能[2]。在人才类别方面,各类医学院校较为一致,均是管理学学科门类,学制为4 年,最终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主要是培养具备医学、管理学与健康管理学理论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因此学生毕业后可对口在医疗卫生等企事业单位工作。除此之外,不同的院校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使得人才的就业方向还包括:对口健康管理机构型人才、对口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型人才、对口旅游健康管理机构型人才等。

表1 2016—2019年开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院校及其学生规模与结构一览表[1]

1.3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包含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方面。理论课程上,在必修课方面多以公共管理学与现代医学为主干学科,主要包括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医院管理学、健康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论、流行病学等。在选修课方面,各院校差别较大,但不乏特色。如,上海健康医学院除了开设一般选修课程外,另设置包括健康保险、健康企业和社区慢性病管理3 大模块的专业拓展选修课,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学习兴趣增强专业性及优势性学习。实践课程上,多数医学院校课程课时、内容设置较为薄弱,主要以课内实验、课内见习、暑期见习、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以及第二课堂为主。

1.4师资力量配备 研究发现,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对“健康服务与管理”这一新专业进行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多是通过整合现有的师资去组建相应的课程教师队伍。在教师结构方面,在学科背景结构上涵盖多学科背景教师,绝大部分教师为管理学、医学、药学、经济学背景,但具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微乎其微。在学历结构上,该专业教学老师学历均为本科以上,其中具备硕、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比较大;在职称结构上,教授、副教授比重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现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学科教师知识层次较高、专业素养较好。良好的师资队伍规模与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高质量教学水平与效果的实现。

2 医学院校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存在的困境

2.1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尚未出台 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对高校办学起重要的规范与引导作用。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587 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等提出统一要求或教学建议。然而,在该标准中,并未涵盖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或者课程体系的建议。因此,医学院校进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时缺少国家层面指导。这对于正处在“健康服务与管理”这一新的专业建设探索中的医学院校来讲,难以获得国家指导下的建设思路。同时,国家层面上也将难以保证高等院校对输出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的人才或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与教育部新增该专业的初心存在差距。

2.2培养目标定位仍待明确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确定位,是医学院校高效、有序开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的关键。对国内率先开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梳理总结,不难发现大部分医学院校并未对培养的健康服务与管理型人才进行精确的目标定位。一方面,多院校对人才就业方向表述过于笼统,且与现有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区分不明显;另一方面,多院校并未结合自身院校特色优势及行业特点,对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特色定位,培养目标同质化且具体可操作性不强[3]。

2.3专业课程设置优势未显 专业课程的设置,不仅是院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直接表现,同时也是保证学生未来适应社会需求的根本。但目前来看,大部分医学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方案碎片化、割裂化以及混杂化。一方面,表现在交叉学科课程设置重点难突出,导致学生重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深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跨学科的特点与学制的限制,且大部分医学院校进行课程设置时未能充分考虑院校的背景与特色优势,导致课程千篇一律、包罗万象,学生不求甚解、走马观花现象频发。再者,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如实践实训课程开课门类和学时数偏低。专业课程设置尚未优化,将不仅导致学生学业压力增加甚至是教学质量下降,还会使学生因缺少特色优势而致就业核心竞争力下降。

2.4理论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 当前,社会需要的健康服务与管理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健康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更要具备一定的健康检测、评估、干预等服务技能[4]。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开设一定的理论教育课程,也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中,一方面大多数院校存在教学过程较为单一且教学方法滞后,使得理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实习基地建设不足,使得相关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而缺乏实践指导与练习。甚至,尽管有的医学院校开展了实践教学,但由于基地等硬件设施限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且创新性与指导性不强的困境。以上将会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能力缺乏而与行业发展脱节,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5师资队伍结构急需优化 拥有一支具有一定规模、高质量、优结构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前提之一。然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进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时,教师队伍薄弱且结构仍待优化。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开展该专业的多数医学院校是通过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而设置相应的教研室,其中专职教师较少,且大部分专职教师并不具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背景,而只是从事过相关研究的人员;同时,具有国内健康服务专业背景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较少,化解专职教师极度匮乏的困境较为困难。另一方面,现有教师多为理论性指导老师,实践型教师较为缺乏,是全面开展专业教学的又一瓶颈。

3 建设思路

3.1建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相关专业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是对专业建设加强引导、监管、问责的基础,也是保证院校高质量、有效率建设相关专业的基础。这也将会成为高校进行新办专业建设的关键依据以及重要参考。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尽快建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育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要求或建议。基于此,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以及专业发展现状,有依据、有秩序、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有利于其培养出大批更加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健康服务与管理型人才。

3.2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只有进行精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实现培养一批批高质量的专业型人才。医学院校进行健康服务与管理这一新专业的建设更是如此。因此,建议医学院校按照相关标准与要求,以国家基本国情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自身学科背景、优势及特色为依据,形成明确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医学院校也必须要考虑与其他相似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方向)等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区分度以及针对性。如,江西中医药大学依托学校的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等培养中医养生与健康保险特色专业人才等。

3.3凸显课程设置特色与亮点 专业课程设置是保证学生获得完整知识结构的根本,是决定人才综合素质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是院校培养优质人才的基础,更是保证人才拥有较强竞争力的前提。因此,本文建议医学院校在开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院校特色优势开设特色课程,凸显课程亮点与优势。如浙江中医药大学凸显中医院校特色,开设中医特色课程;海南医学院以旅游医学为特色,开设旅游医学等特色课程等。同时,医学院校可在选修课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如上海健康医学院,除开设一般选修课程外,创新性开设包括健康保险、健康企业和社区慢性病管理3 大模块的专业拓展选修课,方便学生进行专业拓展,就业方向与优势明显。

3.4开发优势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开展实践教学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对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服务与管理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实践技能。因此,本文建议:一方面医学院校应不断开发并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如通过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一批与专业发展方向一致的专业性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应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如可借鉴湖北医药学院“两个结合、三个环节、四年不断线”的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实践教学模式,保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中断。

3.5整合资源化解师资困境 教师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然而,目前医学院校进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教师队伍薄弱且结构仍待优化等难题。本文建议:对于师资规模不足,一方面医学院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队伍,相互间加强合作共建教学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可聘请国内外高水平健康服务与管理方向教师作为本院校专业兼职或客座教授等。对于教师结构优化问题,一方面可鼓励现有教师到健康服务与管理实践中加强锻炼,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可化解实践型教师较少的难题;另一方面,可借助教育部相关项目或平台,加强现有师资知识更新,同时可政策性鼓励教师攻读高层次学历学位,综合提升知识水平与专业素质[5]。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特色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特色种植促增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