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南宁市城区老年人养老现状调查研究

2020-10-13黄益民徐明江邓菲林陈沁鸿黄苏红覃凤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老龄化慢性病养老

黄益民,徐明江,邓菲林,陈沁鸿,黄苏红,覃凤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1990 年,WHO 提出了“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的倡议,认为应最大程度地提高老年人“健康、参与、保障”水平,确保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照料与保障,不断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健康”是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少其因衰老带来的疾病,使其慢性疾病得到治疗和康复,以延长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时间。“参与”是指老年人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喜好,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活动。“保障”是指老年人在不能照顾自己的情况下,支持家庭和社区通过各种途径和努力照料他们[1]。积极老龄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于,人口老龄化不再是阻碍社会前进的障碍,它要求每个人都重新调整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2]。然而,积极老龄化从理念的接受到行动的转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老年人共同参与完成,而老年人自身的观念、意愿和诉求至关重要,若有自下而上的个体参与和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相结合,一个地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水平势必能够有效提升。基于此,本研究在积极老龄化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南宁市城区老年人养老现状,了解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水平,为进一步建立完善老年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9 年7 月至12 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南宁市青秀区、西乡塘区、兴宁区等6 个城区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 周岁;精神及认知功能正常,能用语言正常交流;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调查。

1.2研究工具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框架,从“健康、参与、保障”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①老年人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②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包括自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视力、听力、就诊意愿、社区医疗服务等。③老年人社区参与情况:包括日常活动、社区活动参与情况、再就业意愿、社区服务情况等。④老年人社会保障情况:包括月收入、收入来源、子女数、居住情况、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持有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问卷采用双人录入,采用EpiData 3.0 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数据录入准确无误。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老年人人口学特征 共发放问卷270 份,回收有效问卷252份,有效回收率为93.3%。受访的老年人中,男性占58.7%,汉族占73.8%,79 岁以下者占73.9%,高中/中专以下者占83.7%,已婚老人占73.0%,丧偶老人占18.3%,94.4%长期居住在城市。见表1。

表1 老年人人口学特征

2.2老年人健康状况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是学术界常用的测量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指标,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组成[3]。躯体生活自理量表中有6 项指标,分别是自己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次调查的老年人自理能力较好,除3 人不能独立完成洗澡外,其余均能独立完成吃饭、穿衣、上厕所、上下床、在室内走动、洗澡。调查结果显示,70.0%的老年人患有1 种以上疾病,且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主。所患疾病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高血压、骨关节炎、糖尿病、风湿病、心脏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分别占38.5%、22.2%、11.5%、11.1%、8.7%、6%。此外,患肠胃疾病、腰椎疾病、白内障及听力障碍也占一定的比例。

2.3老年人社区参与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69.7%的老年人从未参与过社区活动,仅4.4%的老年人每周参加社区活动。大部分老年人日常生活以散步、做家务、打棋牌和闲聊等为主,少数人除此之外还会通过读书看报、玩电脑或手机来打发时间。当问及“您为什么不参加社区活动”时,一部分老年人表示对所在的社区了解少,社区内朋友少;一部分表示社区举办的活动较少,缺乏参与机会;还有一部分表示社区老年活动设施陈旧,公共活动空间不足。调查中大多数老人安于现状,觉得参不参与社区活动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69.8%的受访老年人对“再就业”持反对意见,认为老年人退休了就应该放弃工作,也有部分老年人对再就业感到力不从心。

2.4老年人保障状况 收入水平和经济来源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基本保障。54.8%的受访者月平均收入在3 000 元以上,79.0%的受访者收入来源以养老金为主。老年人每月的消费水平接近收入水平,略有结余。虽然被调查的老年人中,90.9%购买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农合,但由于绝大部分老人患有慢性病,长期服药产生的费用占据收入水平相当大的比例,即使在医保报销后仍需要个人或子女支付一部分费用,对老年人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95.6%的老人有一个以上子女,但46.4%是空巢老人(独居或仅与配偶住一起),反映出子女提供家庭照料不足。老年人的保障情况见表2。

表2 老年人的保障情况

3 现状分析

基于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现状,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既有助于发挥我国庞大的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又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使所有进入老年的人,包括虚弱、残疾和需要照料的老年人,都能提高健康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4]。“积极老龄化”内涵广泛,既包括了基础的社会保障和服务,又提出了高水平的心理保健及医疗需求;既强调了保障过程中的公平性,又涵盖了对弱势群体的特殊照护;既提倡了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又呼吁了对文化等软环境的改善[5]。可以说,“积极老龄化”涵盖了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研究将从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健康、参与、保障”水平逐一分析。

3.1老年人健康状况欠佳,慢性病成最大困扰 健康是积极老龄化的基础,是社会参与和保障的奠基石。老年人生活自理情况越好,其积极老龄化水平越高[6]。本次调查中,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高,但超过七成老年人罹患一种以上疾病,多数老年人身体健康欠佳,患慢性病比例较高,使患者基本的日常活动受到限制,客观上需要子女或社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在与老年人交谈中得知,虽然他们主观上还是希望得到外界和他人的帮助,但是由于自身观念的影响(希望能靠自己,怕麻烦别人或子女)以及外界援助的渠道过于狭窄,老年人只能靠自己。由于老年人对于疾病的预防意识较弱,部分老年人对于体检、患小病时不愿意去医院就诊,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发展为大病,甚至造成老年人失能失智。总之,没有健康的体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3.2老年人社区参与度低,生活半径以家庭为主 受年龄、健康、文化水平、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普遍不高。魏佳玉[7]认为,健康不仅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对于所有人都十分重要,它是人们进行所有社会活动的基础。高畅畅[8]认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老年人个人幸福和老年生活的质量,同时也涉及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一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上的缺陷易使人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我封闭,避免或拒绝社会交往,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局外人”[9]。另一方面,目前政府和社区层面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还不到位,如社区老年活动基础设施配备不足,社区宣传力度不够,老年人对社区缺乏归属感,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社区参与的积极性。本次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半径以家庭和所在小区为主,社会参与度低,参与渠道不畅,社会氛围还未形成。近七成受访老人对“再就业”持反对意见,认为老年人退休了就应该放弃工作,也有部分老年人对再就业感到力不从,这反映出老年人对自我价值认知的偏差。造成这种偏差一方面反映出老年人自身观念的问题,即对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等新的养老理念还不够了解,或者还没认同;另一方面,也与目前中国的大环境有关,社会上普遍的看法是认为老年人“再就业”势必会挤占部分工作岗位,并与年轻人形成就业竞争,因此,年轻人不希望老年人来和他们抢占工作岗位,老人由于身体或外界影响,自身也很难再融入社会工作岗位。

3.3老年人保障水平不高,家庭照料能力堪忧 虽然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包括老年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率较高,但对于低收入老年人和患慢性病的老人而言,因疾病给老年人自身和子女造成的经济负担仍然不可忽视。调查发现,仍有部分老年人在遇到小病小痛时不愿意去就诊,能忍就忍。由于对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不信任,绝大多数老人即使选择就诊也不会优先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是直接到大医院就诊。但在大医院就诊产生较高的费用后,进一步让老年人对看病产生畏惧(基于经济上的考量),无形中形成恶性循环。家庭是老年人支持体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系统[10]。目前受访老年人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子女因为工作忙,且陪伴时间少,老年人日常生活内容单调,社交活动较少,精神生活匮乏。家庭照料的不足催生出老年人对社区和外界照料的需求。本次受访的部分老年人表达了社区居家养老或抱团养老的想法,希望社区或外界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如解决老年人就餐、就医等问题。有学者认为,各种形式的“抱团养老”虽然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但都有利于老年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除老年人内心孤独和寂寞的作用[11]。

4 建 议

4.1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改善老年人健康水平 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减退,患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风险大,要切实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干预措施,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服务。针对患慢性病等重点老年人群,应分类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尤其是在目前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针对导致老人失能的主要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及骨关节疾病等,应将公共资源下沉、公共服务前移,加强对慢性病的预防和康复[12]。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群体,只有科学防治慢性病,提高生存质量,老年人才能健康快乐安享晚年[13]。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家庭方面:子女不仅要为父母养老提供经济支持,还应通过常回家看看、多打电话叮嘱和提醒、多陪老年人聊天解闷等方式,增加与父母的交流沟通,这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4]。子女应积极配合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向老年人普及疾病预防知识,督促老年人定期体检和筛查,提高老年人自身健康意识。(2)社区方面:针对特殊老年群体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疼、腰腿痛、风湿病等常见疾病的宣传教育,以及增加防跌倒、健康生活方式、中医中药养生保健等内容。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落实,慢性病筛查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积极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与社区养老资源的整合,实现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为老年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照护指导和医疗服务。

4.2促进社会融合,提升老年人价值感 针对调查发现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低的现状,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基层老龄协会、老年大学等,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自觉主动维护身心健康。如举办面向老年人的社区活动,促进社区内老年人的交流,增强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通过在社区内不断为老年人创造场景和搭建平台的方式,吸引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15]。社区居委会也应打造老年人意见反馈体系,吸取老年人的有效看法,以此进一步完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养老体系[16]。逐步培养老年人积极的社区养老观,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减轻和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无疑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7]。要促进老年人改变和更新自身养老观念,使老年人从低估自身价值向“老有所为”改变,在积极老龄化的理念下,切实落实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权利,促进老年人与社会融合。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老年人“再就业”等相关政策,鼓励老年人回到原岗位或者其他适合他们身体状况又能够发挥自身资源的岗位上[18]。社区应制订明确的行动方案,保障老年人的公共事物参与机会和权利,通过社会参与提升老年人晚年价值感和幸福感。

4.3强化兜底保障,提高老年人保障水平 积极老龄化概念中的“保障”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生活、医疗、精神、安全等内容的保障,也包括家庭、社会和政府提供的各项保障服务。(1)家庭方面:要重新重视家庭在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重要性;子女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履行养老义务,形成社会新风尚;子女要挤出时间多陪伴老人,即使不能与父母同住,也尽量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既不会因生活习惯等产生矛盾和不适,又能够有效照顾老人。(2)政府方面:按照“保基本”的兜底原则,探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并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衔接;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推动形成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实现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加强制度顶层设计,让老年人养老与医疗保险实现跨地区有效衔接,打破互助养老地域上的局限[19]。(3)社区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要么是为经济服务,要么是供年轻人娱乐而建,很少有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20]。政府要加紧完善老年人基础活动设施,保障老年人的日常休闲娱乐生活。面向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如老年公共食堂、家政服务、修建老年健身场所,吸引老年人参加室外活动,最大限度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依托护理院(站)、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加强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大社区保障信息化建设力度,形成覆盖各街道、社区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平台[21]。

猜你喜欢

老龄化慢性病养老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