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大桥上跨峰福铁路施工期间路基沉降监测分析

2020-10-13

铁道运营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挂篮监测数据大桥

陈 康

(中土集团福州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福建 福州 350011)

1 工程概况

有关临近铁路施工的现场监测有很多工程实例,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1]~[9]。本工程特大桥左右幅均采用(35+60+35)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形式上跨峰福铁路。既有峰福铁路全线为国家Ⅱ级铁路干线、正线单线、电力牵引设计,行车平均速度为60 km/h。桥址跨越铁路及部分河道、被交路,桥下净空预留在满足铁路使用净空条件下,预留了挂篮施工空间,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预留临时通行孔净空不小于7.96 m。交叉处平立面关系图如下所示。

图1 特大桥左幅上跨峰福铁路立面关系图(cm)

图2 特大桥右幅上跨峰福铁路立面关系图(cm)

图3 特大桥上跨峰福铁路局部平面详图(cm)

桥址区属于冲洪积谷地地貌,地形平坦,地形坡度约0~5度,地表主要为水田。局部为乡村道路及铁路堆填而成的填土,沟谷地层为粉质粘土、中粗砂、卵石、其下为第四系残积层;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侵入花岗岩及其风化层。

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确保实现信息化施工;及时发现围护施工中环境变形发展趋势,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及既有铁路影响的目的。

2 特大桥设计及施工特点

2.1设计要点马埠头特大桥左幅起点桩号K36+527.5,终点桩号K37+734.5,中心桩号为K37+131,桥跨布置为(35+60+35)+(25+2×30)+(2×40+35)+29×30 m,左幅全长1 207 m;右幅起点桩号K36+552.5,终点桩号K37+734.5,中心桩号为K37+143.5,桥跨布置为(35+60+35)+(25+2×30)+32×30 m,桥梁全长1 182 m。

大桥左右幅上跨峰福铁路均采用(35+60+35)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其中,马埠头特大桥主跨混凝土箱梁梁段和边跨梁段采用挂篮悬臂浇筑。主跨、边跨分别为7个悬浇段。

2.2施工进度计划主跨7#块和合龙段在接触网设备2 m范围之内,因此所有工序申请封锁施工,在天窗点内进行。左、右幅同时施工,边跨施工与主跨同步进行施工。

2.3施工方案主要风险对称悬臂浇筑过程中,施工风险主要侧重于挂篮施工风险,包括这几个方面:(1)挂篮的设计受力模式的合理性,要求挂篮的刚度一定要和浇筑最重块件重量相匹配;(2)杆件连接间隙的设计合理性,可能会由于安装不匹配造成连接件脱离;(3)挂篮的行走系统可能造成困难,锚固系统有时可靠性不足;(4)一般由于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挂篮坠落事故。

3 监测布控

3.1监测内容见表1。

表1 监测内容

3.2监测报警值

1)监测精度。监测精度见表2。

表2 监测精度要求与仪器精度

2)报警值。据营业线施工相关管理文件要求[10]。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各监测项目的监测报警值确定如下:

表4 控制标准

3.2监测周期频率根据工程施工特点,一般每天观测1次;在雨季、边坡开挖期间和已出现变形破坏时应加密观测,连续3日降雨量大于50 mm/日时,应连续观测3次,间隔时间不大于2天;施工结束后可适当调整为每周1次。当出现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速率加快或临近铁路路基突发较大水平位移、竖直沉降、不均匀沉降等工况应提高监测频率。

3.3监测点布设沉降观测采用相对高差法进行测量,水准路线观测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每10 m布置一个点(上跨段外侧20 m),共设置2排,采用0.7 m长Ф28钢筋打入原地面以下,并开挖地面0.2 m包好砼,使桩位固定,沉降位移监测桩在施工前埋设完毕,并做好现场保护。水平位移测点采用于观测桩顶部埋设棱镜的方式。

4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为达到监测的实时、高效和自动化程度,对工程决策提供可靠、快速的数据服务。本次采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管理,提供实时的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更好进行施工过程监测。有效确保观测成果的真实可靠,每次观测前均观测检查方向以校核基准点的稳定性,观测结果显示在观测期间基准点保持稳定。

4.1监测数据本次监测采集了铁路左右侧路基和边坡沉降数据(略)。

4.2数据分析每次观测后应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和整理;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形情况(累计值和速率值)和发展趋势,结合工程的施工工序和变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绘制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曲线——时态曲线(本文所述工程相关监测曲线见图4、5、6),以便对铁路结构进行分析。在监测过程中,实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报告的形式送达有关各方。工程结束后,提交完整的监测总报告及电子文档。

图4 铁路右侧路基沉降变化曲线图

图5 铁路左侧路基沉降变化曲线图

图6 边坡沉降变化曲线图

由以上曲线图可知,铁路右侧路基沉降累计变化最大的是LJ12(-0.56 mm);铁路左侧路基沉降累计变化最大的是LJ18(-0.51 mm);边坡沉降累计变化最大的是BP7(-0.59 mm)。施工期间路基、边坡沉降变化量介于-0.59~0 mm之间,通过对比前几次施工沉降曲线特征,拟合曲线后发现累计变化趋于平稳,且未达到监测预警值。说明此次施工期间监测数据正常,在安全可控范围内。按铁路局营业线施工监测要求,之后又对施工完成一个月内路基沉降进行监测,收集数据后绘制出曲线变化量均在预警值内,未对铁路路基造成影响。

5 主要结论

1)从监测成果数据分析,该特大桥上跨峰福铁路工程施工期间监测数据正常,在安全可控范围内。未对峰福铁路造成影响。

2)从2017年6月17至2017年6月20日监测数据显示,本工程施工期间路基、边坡沉降变化量介于-0.59~0mm之间,累计变化平稳,未达到监测预警值,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方案具备一定安全性。

猜你喜欢

挂篮监测数据大桥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桥梁工程中连续刚构挂篮悬浇段的施工技术
数鸭子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基于MIDAS的连续梁三主桁挂篮设计及仿真模拟分析
基于MIDAS的连续梁三主桁挂篮设计及仿真模拟分析
探讨挂篮悬臂灌注连梁的施工
浅谈环境监测垂直管理的优势
环保验收监测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探讨
挂篮施工安全控制中的技术要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