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储运过程损失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0-10-12杨晓鑫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0年5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杨晓鑫

摘要:粮食储运过程损失覆盖粮食收获、收购、运输、存储、加工等全过程产业链。结合生产实践,分析粮食储运各环节产生损失的原因及途径,提出降低粮食储运各环节损失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降低粮食产后损失、促进农民减损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储运;过程损失;原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0)05-0074-02

我国粮食供求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近年来粮食进口量持续增加,每年进口的谷物和大豆在5万t以上。据统计,我国粮食从生产到餐桌的过程中,每年损耗相当于0.13亿hm2耕地的粮食产量,约占总产量的1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和世界平均5%的损耗水平。我国粮食储运过程损失的原因繁杂,覆盖粮食收获、收购、运输、存储、加工等全过程产业链,降低粮食储运过程损失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这项工程应用较广、水平较高,可实现在粮食收获、收购、运输、存储、加工等全过程的生产管理与优化。本课题通过对粮食储运损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利于粮食储运工程的实施,减少粮食损失,促进农民减损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 粮食储运损失产生原因分析

1.1 粮食收获环节

粮食收获环节损失是指田间收获过程中由于不可再食用或转为非食用用途而引起的可食用数量减少,主要包括遗漏、丢弃、变质、虫害及饲喂动物等。自然条件、技术装备及管理决策等因素在粮食收割、脱粒、清粮、田间运输等环节会造成粮食损失。例如:恶劣天气引发作物倒伏、病虫害等现象发生;作物过熟导致果实脱落;全程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因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机械设备性能差等因素增加粮食损失;散户人工收获时,人为遗漏、收获时机等因素造成粮食损失。

1.2 粮食干燥环节

粮食干燥关系到粮食安全储藏。新收获的粮食中水分含量较高,易导致粮食发热霉变,需对粮食进行干燥处理,使其水分含量降到安全水平以下方可储藏。目前常用的干燥方式有自然干燥和热风干燥。自然干燥是农户主要采用的粮食干燥方式,生产效率较低,易受晾晒温度、时间、天气、厚度、翻料次数等因素影响,自然晾晒过程中95%以上的损失来源包括霉变、碎粒和丢损。热风干燥是借助于干燥设备强制吹热风干燥物料的方法,其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烘干前粮食所含水分比例、烘干温度、自动控制技术水平、烘干机结构型式及其配套清理输送设备的机械性能等。

1.3 粮食储藏环节

我国粮食储藏的主体是国家储备粮库、储粮企业及广大农户。与普通农户相比,国家储备粮库和储粮企业具有仓库建设标准高、储粮技术先进、日常管理科学、储粮经验丰富等特点,平均储粮损耗率控制在2%左右。其损耗主要受到进出仓作业方式、储藏工艺设备、仓房保温隔热性能及储粮生态因子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损耗形式主要是“掉水”、结露、发热和霉变。农户储粮大多缺乏科学储粮意识,储粮技术落后且装备简陋,缺少防霉防鼠及通风降水的措施,粮食容易发生霉变、鼠害等现象。近几年,农村粮食收储运主体逐渐由散户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储运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足,仍有采用大揽堆等原始存放方式的,造成储后食用品质下降,损失严重。据统计,我国农户储粮损耗率达到8%以上,是我国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

1.4 粮食加工环节

粮食过度加工、简单过剩加工现象较为普遍。不同粮食品种加工技术受加工工艺影响,损失原因差异较大。例如:稻谷加工在碾米阶段的损失率主要与原料质量、碾米设备、碾米次数及技术水平有关,为了满足人们对大米外观的高标准追求,通常对大米进行3~4次反复加工、磨白,导致大米营养素大量流失。我国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率约为40%,远不及发达国家的90%。粮油加工副产物中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不加以利用不仅浪费大量宝贵资源,也会污染环境。

2 粮食储运减损对策建议

2.1 推进订单农业及“五代”服务,解决产后品质问题

通过农、企合作引导种植向高质量、特色化、安全化方向发展,加快实施粮食产业链“五优联动”,优化种植品种,扩大绿色种植规模。积极推行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与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共建的合作模式,以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为执行主体,大力推进优质粮食订单合作和以代收、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等“五代”业务为重点的粮食产后服务。发挥粮食仓储企业优势,采取绿色储粮技术手段,实行粮食分等分仓储存,研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化仓储管理模式,合理配备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设施,建立功能齐备、具地域特色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增强产业链综合服务效能,从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农户解决粮食产后损失大、品质下降等问题,保证粮食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有效保护农民種粮积极性。

2.2 实施绿色储粮技术,改善仓储设施条件

推广先进的储粮技术及设备,减少粮食损失。推广企业使用如空调器、内环流、稻壳压盖等绿色储粮先进技术和适合不同地区的安全处置技术及设备,改善贮藏条件,减少因高温、潮湿、虫鼠害等造成的粮食损失。研究建立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质稻米绿色生态保质减损储藏模式,创建优质稻米产后安全储藏技术标准体系,实现绿色优质稻米“保优增效”。

2.3 推广稻谷适度加工技术,切实做到提质增效

人们对稻米品质追求越来越高,要求稻米制品“鲜”“绿”“净”“便”“全”“香”“廉”,这对稻米加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工可食部分力求以更简捷的工艺路径制造出更适口、更宜吸收的产品,不可食用部分严格分离另作他用。目前已利用精准磨米、灭菌抗菌、低温去菌除尘、仿生休眠保鲜等加工技术研发出许多备受青睐的高质量产品,如留胚米、免淘米、食用米糠粉、脱脂米珍等稻米制品。稻米适度加工的“度”主要由加工技术水平、贮运过程、消费需求及原粮的新鲜程度决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米厂需抛光2次以上;先进的米厂生产免淘洗大米以抛光1~2次为适度;小型家庭用鲜米机加工即时食用大米时,要依原粮的新鲜程度而定,不太新鲜的稻谷原料应加大碾磨力度、延长碾磨时间。

2.4 强化粮食产后科研资金支持,鼓励引导科技创新

财政、科技部门应加大对粮食产后领域科研攻关经费的投入力度。支持粮食干燥新能源开发与示范、收储企业升级、农村科学储粮、优质品种储运加等环节的技术研发,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保证各项技术攻关落实到位。支持开展多领域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合减损机制,统筹推进节粮减损措施,使传统的农艺技术与现代收储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优质高效安全的粮食全产业链技术体系,为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 结语

粮食产后减损等同于产前增产,研究粮食储运减损系统工程技术研发、工艺优化、装备创新及管理水平提升,可有效减少粮食储运过程中的损失。今后,要秉承“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理念,采取不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强节粮教育和虫害防治培训、加大粮食专用收获及加工机械的研发投入、重视粮油加工副产物的二次利用、充分研究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等措施,有效减轻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全球粮食供求。

参考文献

[1] 马艳.现代粮仓与“绿色储粮”[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1):75-76.

[2] 高香兰.辽宁粮油主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0(4):70-72.

[3] 甘光生.粮食储运安全管理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9):151-152.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