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杏鲍菇菌糠栽培双孢菇关键技术

2020-10-12王妮妮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0年5期
关键词:关键技术栽培

王妮妮

摘要: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双孢菇可以緩解资源短缺矛盾,减少环境污染,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发酵、播种、覆土前发菌管理、覆土及覆土后发菌管理、出菇管理等环节进行关键技术总结,建立杏鲍菇菌糠生产双孢菇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以期为菇农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杏鲍菇菌糠;双孢菇;栽培;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0)05-0001-03

杏鲍菇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其工厂化栽培日产量超过1 000 t。但是工厂化栽培条件下,二次出菇的杏鲍菇商品价值大打折扣,经济效益显著下降,一次出菇后必须更换菌糠,因而产生大量的菌渣,如不对此加以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因此,亟需研究科学处理杏鲍菇菌糠的方法。经过一次出菇后,杏鲍菇菌糠中仍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微量元素等,可以作为草腐菌培养料、饲料、肥料、能源材料等进行循环利用。将杏鲍菇菌糠用于食用菌再生产,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课题将杏鲍菇菌渣与牛粪等进行混合作为培养料生产双孢菇,总结发酵、播种、覆土前发菌管理、覆土及覆土后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形成杏鲍菇菌糠栽培双孢菇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为菇农生产提供技术指导,进一步推动辽宁省食用菌产业发展。

1 发酵技术

堆制发酵培养料是双孢菇栽培的重要技术环节。选用新鲜的工厂化杏鲍菇菌糠、无霉变的玉米秸秆及干燥的优质牛粪,配方为杏鲍菇菌糠30%+玉米秸秆35%+牛粪30%+过磷酸钙1%+石膏1%+石灰3%。发酵前打扫发酵场地并消毒。

1.1 一次发酵技术

培养料一次发酵在室外进行,建堆流程为主料预湿→翻堆→添加辅料→再翻堆→建堆。建堆前先将选择好的菌糠破碎后喷淋透水,同时将牛粪喷淋透水,建堆时加入其他辅料,充分拌匀,使培养料含水量为75%。人工建堆堆高1.5~1.8 m,堆宽2.0~2.5 m,堆长度因料量和场地而定。有条件的地区可用铲车建堆,铲车起堆规格为25 m×6 m×5 m(长×宽×高)。建堆7 d内经翻堆机翻堆,料温55~65 ℃,经3~4次翻堆发酵后,使培养料达到含水量70%、含氮量1.8~2.0%、碳氮比20∶1及pH值7.5左右,料外观呈深红色或棕红色,有氨味,不粘手,玉米秸秆段有弹性。发酵12~14 d进行二次发酵。

1.2 二次发酵技术

二次发酵在播种前20 d左右进行,分为前发酵和后发酵。前发酵翻堆3~4次,堆预湿、建堆和翻堆与一次发酵相同。后发酵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升温阶段,将料堆温度上升至58~62 ℃,保持12~24 h;第二阶段是恒温阶段,通过通风将菇房中的料温降低至50~52 ℃,保持4~6 d;第三阶段是降温阶段,停止加热,使房温和料温逐渐降低,当料温在28 ℃以下时,后发酵结束。

2 播种技术

应用6步播种法进行播种,即播种前的准备工作、铺料、菌种和播种工具消毒、翻料、菌种及培养料检查和温度测定、播种。菌种选择原则为:一选本地当家品种,二选适龄菌种,三选打包和运输过程中无污染菌种。适宜辽宁地区种植的双孢菇品种有W192和双20,其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优质高产。播种前先要做好菇房(棚)消毒。料铺好后,控制室温在22 ℃以下,料温稳定在25 ℃以下,菇房内无氨味。采用混播+层播和穴播+层播的方式。播种量以培养基的投料量为依据,一般100 m2栽培面积使用750 mL的麦粒菌种200瓶;小粒型品系的菌种,株行距稍大,100 m2使用量为150瓶。播种后,根据培养料发酵程度、干湿度、菇房保湿性调整培养料排紧程度。

3 覆土前发菌管理技术

覆土前发菌期需25~30 d,控制室温20~25 ℃,料温20~24 ℃(最高不超过28 ℃),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暗光。播种后要经常检查有无杂菌、虫害的发生,如发现杂菌、虫害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扩大蔓延。光线过强会影响菌丝生长,可在料面上覆盖报纸等来遮光、保湿。

4 覆土及覆土后发菌管理技术

4.1 菌床覆土

双孢菇栽培必须覆土,覆土质量和方法直接影响双孢菇的产量和品质。对覆土材料的要求:一是结构疏松、透气性好、有一定的团粒结构,二是有较高持水能力,三是含有少量的腐殖质和矿物质,四是有适宜的酸碱度(以pH值7.2~8.0为宜),五是无害虫和病菌,六是含盐量低于0.4%。可选择泥炭土、壤土、黏壤土作为覆土材料。在接种后22~25 d,菌丝即将长满培养料时开始覆土。覆土方法有稻壳土一次覆土法、粗细土覆土法和草炭土覆土法3种。

4.2 覆土后发菌管理技术

覆土前期通微风,温度22~25 ℃,空气湿度80%~85%,通过“吊菌丝”使菌丝向土层上生长。7~10 d,菌丝达到覆土表面1 cm左右时,逐渐加大菇房通风量,使菌丝定位在此层土层中,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至90%,降低温度至14~16 ℃,促使子实体迅速形成。爬土阶段温度不易过高,以免菌丝结菌被和形成子座,影响产量。菌丝穿透草炭土厚度的70%~80%时可进行搔菌。搔菌后将床面上多余的草炭土用耙等工具除掉,使菌丝更均匀,整齐扭结。

5 出菇管理技术

5.1 湿度管理

喷水是出菇阶段的重要管理技术。子实体含水量为89%~91%,生育阶段所吸收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培养料、覆土层和空气湿度。水分管理原则为:结菇水要狠,出菇水要稳,转潮水要准,维持水要常,不打关门水。要喷好压菌水、结菇水、出菇水、转潮水、越冬水、发菌水,控制适宜的菇房空气相对湿度。

5.2 温度管理

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4~18 ℃。秋季前期温度达22 ℃以上时设法降温;冬季通过净化棚膜和加厚草苫、棉被给菇房增温,确保夜间少降温;春季前期注意保温,调水不可过早,避免床面过湿,防止春寒伤害菌丝。中后期以降溫保湿为主,白天高温时不通风,夜间温度低时再通风,菇房顶可加盖草苫、室内地面浇水降温,床面控制用水或不喷水。

5.3 通风管理

秋菇前期夜间及清晨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时通风,雨天门窗全部打开,以利于吸入室外比室内温度低的新鲜空气和较大湿度。室外温度在16~20 ℃时,背风通风口要日夜常开,夜间无风时把所有门窗打开。秋菇后期气温降到14 ℃以下10 ℃左右时,中午通风,白天风力不大时通风时间可适当长一些,引进棚外的热空气,提高棚温,多开朝南的通风口,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渐关闭部分直至全部。越冬期堵塞朝北拔风筒,封闭朝北通气窗,朝南通风门窗挂防风帘子。春菇前期以保温保湿为主,少通风,通风安排在中午高温时进行。春菇后期以降温保湿为主。

5.4 其他管理

出菇时还要做好光线管理、菌床卫生管理、菌床越冬管理、菌床补肥等工作。栽培场地采取遮阴措施和弱光管理。每次采菇作业后,彻底清扫菇房及床面,把掉下的培养料碎屑、泥块、菇根之类的杂物清除干净。菇房越冬管理重点抓好菌床整理及打扦、通风、保温、保湿、追肥、松土、除老根等技术措施。出菇期间要供给菌床足够的养分,在双孢菇产量已收70%~80%时进行追肥效果最好,以营养液碳氮比值为18~20的水溶液为好。

参考文献

[1] 李辉平,林金盛,曲绍轩,等.杏鲍菇菌渣栽培秀珍菇配方试验及效益分析[J].食用菌,2015(5):28-29.

[2] 李明畅,栾积毅,卢伟,等.食用菌菌糠的循环利用研究现状[J].农业装备技术,2017,43(1):28-30.

[3] 臧春龙.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高温平菇配方筛选试验[J].农业科学,2019(3):11-14,36.

[4] 王黎明,臧春龙,刘伟,等.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秀珍菇试验[J].农学学报,2018,8(6):68-71.

[5] 郭万正,魏金涛,赵娜,等.杏鲍菇菌糠配制波尔山羊全混合颗粒日粮的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6,52(15):27-30.

[6] 陆欢,徐宁,王小艳,等.杏鲍菇菌糠制备氨基酸水溶肥[J].食品工业,2020(3):10-13.

猜你喜欢

关键技术栽培
防雷关键技术在自动气象站系统中的应用探究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多源卫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关键技术研究
无人机集群作战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AI全科教师开发:基础、模型与关键技术
母 校
草莓的立体栽培
TD—LTE关键技术与发展展望
不同培养料栽培金福菇对比试验
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