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2020-10-12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骨科4763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9期
关键词:腰背躯干体位

张 坤 张 杰 王 宁 王 森 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骨科 476300

自腰椎间盘突出症被报道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诊治方法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微创术式开始得到应用[1-2]。也有学者认为多数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手法、牵引、按摩、推拿、药物治疗等[3]。核心稳定性训练是近些年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的一种新非手术疗法,是相对传统腰背肌力训练而言的,其更为强调训练的整体性、稳定性、协调性等[4-5]。本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手法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骨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排除伴有骨折、脱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肿瘤、交流障碍及治疗依从性差和中途主动退出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男46例,女54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5.9±9.4)岁;病程9~67个月,平均病程(47.8±11.4)个月;病变节段:L3~4段11例,L4~5段39例,L5~S1段26例,L4~5段24例。观察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6.6±9.7)岁;病程10~72个月,平均病程(48.5±11.6)个月;病变节段:L3~4段14例,L4~5段35例,L5~S1段28例,L4~5段2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手法治疗和腰背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1)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引导其在正常呼吸状态下收腹、屏气;保持腹肌的单次持续收缩时间10s~3min之间,随后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站立位、坐位训练。(2)双桥运动:患者取仰卧位,上肢伸直平放在躯体两侧,双下肢并拢后屈髋屈膝,随后缓慢将躯干撑起直到躯干与大腿在一条直线上,维持10~15s,随后恢复到原始体位,重复5~10遍。(3)单桥运动:在双桥运动的原始体位基础上,缓慢抬起一侧下肢保持15s,然后恢复到原始体位,改成另一侧下肢抬起保持15s,重复5~10遍。(4)四点跪位:双手、双膝与肩、髋同宽跪在床面上,头臀部在一条直线上,收缩腹部绷紧,然后呼气,伸直左腿、右手,与躯干形成一条直线,保持10s;然后吸气缓慢回复到原始体位,换成右腿左手,如此替换,重复5~10遍。(5)反桥运动:取一瑞士球,患者仰卧在瑞士球上,双足平放于地面与肩同宽,膝关节屈曲90°保持1min,回复到原始体位,重复10遍。(6)双腿分开,保持腰背挺直地坐于瑞士球上,指导患者臀部左右缓慢摆动,同时腰部也随之扭动保持躯体平衡,10组为1遍,重复2遍。(7)侧方搭桥:患者取侧卧位,手外展90°,屈肘90°支撑于床面上,而另一侧手则伸直在躯干旁,双下肢伸直,随后缓慢将躯干撑起,双下肢、躯干与头处于一条直线上,维持10~15s不动,随后缓慢回复到原始体位,重复10遍。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6周后使用VAS法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感,得分0~10分,得分越高则疼痛程度越高。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6周后使用JOA量表评测患者的腰椎功能,满分29分,得分越高则腰椎功能越好。使用ROM评测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正常的腰椎前屈关节活动范围在0°~90°。在出院后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的再住院率。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对比 治疗2周后、6周后,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评分对比分)

2.2 JOA评分对比 治疗2周后、6周后,观察组的JOA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JOA评分对比分)

2.3 ROM对比 治疗2周后、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腰椎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ROM对比

2.4 再住院率对比 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再住院率为6.0%(6/100),对照组的再住院率为18.0%(18/100),两组之间差异显著(χ2=6.818,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为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根刺激,引起长期的反复疼痛,造成腰部肌肉功能的减退、脊柱稳定性下降。关于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多数学者认为硬膜外瘢痕形成、椎间盘失稳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因。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椎间盘突出程度之间并不是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主要与突出部位、椎管相对容积相关,其中有大约1/5的患者虽然有明显的椎间盘突出,但是却无明显症状,这指出人体的椎管对于突出物是有一定可容能力的,这也同时为非手术疗法提供理论基础。

手法治疗是常见的非手术疗法之一,有松解粘连组织、放松痉挛肌肉、纠正小关节紊乱、提高脊柱稳定性等作用[6]。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背肌功能紊乱,经手法治疗后可逐步恢复腰背肌的柔韧性、协调性,松解相连组织的粘连现象,促使突出物位移,扩大侧隐窝的容积,缓解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作用。另外,手法治疗还可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病变部位炎症反应、缺血缺氧等症状,达到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感等作用[7]。但是手法治疗是物理治疗,长期单一使用容易产生依赖性,进而加重病理的发展,故而在经手法治疗缓解疼痛症状等的基础上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重腰背肌功能的重建方面。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加大其中的不稳定因素,并且通过不稳定因素来增加肌肉力量训练的强度,并且更注重协调性、柔韧性、平衡力的训练。通过机体的非平衡状态下的训练来逐步强化机体感受器感受功能,并且整个训练不单纯涉及腰背肌,其更涉及整个躯干、骨盆、腹部等,尤其是深层的小肌肉群,充分调动核心稳定肌群参与到训练中的收缩中,维持机体的平衡状态,最终达到改善脊椎功能的效果[8]。结果显示: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JOA评分和ROM活动度高于对照组,证实手法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起来应用更有助于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本文结果还显示,随访6个月观察组再住院率更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应用有较好的远期疗效,能避免患者病情的反复发作。当然,笔者认为患者需长期坚持核心稳定性训练,这是逐步纠正紊乱腰椎力学结构,预防复方的关键。

综上所述,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感,预防病情反复发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腰背躯干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痛痹定痛胶囊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树与人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